周靜 丁文文
摘要:本文針對護理學專業學生在病理學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內容抽象枯燥、學習效率低下等問題,著手從病理學實驗課為突破口,探索適合護理學學生的學習方法。我們在數碼互動教學的基礎上對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根據不同的實驗內容融入新的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果改善。
關鍵詞:護理學;病理學;實驗課;學生;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病理學是醫學領域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就我校所開設的醫學本科專業,護理學學生由于部分是文科生生源,相比較于其他臨床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普遍感到病理學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學習興趣不高。我校2010~2012級的護理學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統計結果顯示,病理學期末不及格率可達到28%,足以見得該專業學生的病理學學習效果不理想。因為我校課程設置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病理實驗課學時也達到了病理學總學時的1/3。病理教研室任課教師經過充分教學研討后,認為可以從實驗課著手[1,2],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起到以實驗課加深理論課知識的理解的作用。雖然已有不少學者致力于病理學學習的教改研究[3,4],我們結合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將幾種現實可行的實驗方法交叉融合,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教學方法,現將具體方法報道如下。
1 實驗課準備
1.1師資配備 每次實驗課教師為2名主講教師+1名實驗輔導教師,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歷,講師及以上職稱。
1.2資源配備 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4間(每間可容納24名同學),病理學思維導圖1套,組織學切片1套,病理學切片整套。
1.3病案準備 分別在各論的實驗內容里面,每次課準備一例典型病案。內容包括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
2 實驗課教學過程
2.1授課對象 2013級四年制護理學專業學生,79人。
2.2授課地點 荊楚理工學院醫學院形態樓數碼顯微互動室。
2.3分組教學 20人為一組,每組學生一間實驗室。進行閱片和病案討論時,2人為一單位進行。
2.3教學環節
2.3.1鞏固本次實驗課對應的理論課內容 采用本教研室自制的思維導圖,每次實驗課進行5min的內容梳理和強化。鞏固的內容主要為本章節理論課涉及知識點,在此環節中可引入圖片。
2.3.2采用結合組織學切片對比較進行閱片的示教 每張切片講解過程中,先利用組織學切片講解正常組織結構,截圖。然后再對應講解病理學的病理變化。例如講解肝細胞脂肪變性和水腫的內容之前,就先介紹正常肝臟組織的鏡下結構特點。然后將正常的圖片與異常的病變進行對比較學習。每次實驗課閱片示教2~3張,這個過程大約30~40min。
2.3.3各論內容引入病案分析 我校護理學專業的病理學實驗共計8次,前面4次為總論部分實驗,后面4次為各論部分實驗(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對于各論的學習,我們在前面的教學過程基礎之上,還引入病案分析。每次實驗課引入一例典型病案,病案討論的方式是先分散討論,討論的過程仍然分4大組進行。該過程要求每組確定一位組長,每組由組織提交討論意見。病案討論中需要學生回答的討論問題主要包括疾病的診斷,診斷的依據,病理變化特點。然后集中討論,集中討論的問題主要針對上述三個問題,以及學生持不同意見和看法的解決。整個討論過程大約40min。
2.3.4課后的網絡輔導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設置了課后網絡輔導。課后網絡輔導我們一方面利用實驗課觀察到的病變圖像,再進一步結合理論知識來講解,學生知其然的同時還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對于實驗課同學們在病案討論環節仍有疑問的可以繼續延伸,并且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的數據庫查閱資料來解惑。課后的網絡輔導次數為4次,總論部分2次(炎癥、腫瘤),各論部分2次(心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除此之外,我們通過網絡輔導,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新進展,或者激發學生對科研探索的欲望,為學生的繼續深造打下基礎。
3 教學效果
病理實驗課經過上述方法的革新以后,我們通過對學生的課堂知識吸收率的檢測,反映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經過課后滿意度的調查,學生普遍感到學習興趣濃厚,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學生尤其是對于課堂的病案討論和課后的網絡輔導兩個環節,認同度和參與度高。經過半年的學習后,這一屆的護理學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也顯著上升,不及格率降至20%。
首先,我們在實驗內容講授之前引入思維導圖將理論課內容進行梳理,學生能夠高效地、有條理地對知識點進行回顧,便于對實驗課內容進行鋪墊。同時也是理論課的有益的一次精華強調。
其次,我們將組織學的部分內容與病理學的有機融合,第一能夠進一步對正常人體組織結構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將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對比較觀察一目了然,學生便于理解病變特點,自己在顯微鏡下也能較快找到病變。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教會學生自己去辯證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再次,我們在各論的實驗中引入了以病案討論為主的PBL教學方法,充分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谝呀浲瓿傻目傉摬糠謱嶒炚n的學習內容,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片能力,理論知識也得到了鞏固,在各論的病案討論中,學生明顯表現出濃厚的參與情緒。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一方面對自己所學知識的掌握可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還能激發自己對即將接觸的臨床學科充滿好奇,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非常有利。
最后,我們將網絡輔導也引入到實驗課的課后輔導環節,通過這個環節一方面能深入對學生進行解惑,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查閱,除了有助于學生的病理學知識的學習外,還能有助于今后繼續深造的同學培養一定的科研素養。學生普遍反映非常喜歡這個環節,收獲也不少。
雖然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今后極少從事臨床病理工作,但在整個課程的體系中,病理學對于他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橋梁學科[5]。學好病理學,也是為今后的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通過上述方法的實施,護理學的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興趣的提升來促進學習效果的改善,對于薄弱學科的學習是可行有效的學習方法。今后我們還將結合其他專業如口腔醫學,康復醫學等,進行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小莉.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3,6:581-582.
[2]李佳凌,楊曉紅.如何改進地方醫學院校形態學實驗課交叉融合教學[J].學園,2015,2:29-30.
[3]封玉林,陳杰.探索PBL、CPC與LBL在《病理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5,44(9):1284-1286.
[4]張磊,賀巖.病理學PBL實驗教學改革的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5):400-401.
[5]李玉林.病理學[M].第八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