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炳林
【摘要】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加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56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56例患者中基本治愈38例,好轉13例,無效5例。有效率92%,無效者占8%。結論 我們應用中西醫結合加灌腸治療該病56例病人,取得較好療效,有效率達92%。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灌腸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nem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f 56 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treated. Results In 56 cases, 38 patients were cured, 13 cases improved, 5 cases ineffective. The efficiency is 92%, invalid accounted for 8%. Conclusion We use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plus Enema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n 56 patients, obtain better curative effect,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2%.
Keywords: Ulcerative colitis;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Enema
潰瘍性結腸炎(以下簡稱潰結)是指發生于直腸與結腸部位的一種原因未明與自身免疫有關的炎癥性腸病,以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為主要癥狀,以結腸粘膜慢性炎癥和潰瘍形成為病理特點的消化道常見病和疑難病,嚴重者可有發熱、關節炎、虹膜炎、皮膚結節性紅斑等腸外癥狀及結腸大出血、穿孔、癌變等嚴重并發癥.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加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6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潰結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29~72歲,病程半年至11年。病灶位于直腸29例,乙狀結腸22例,右半結腸5例。經電子結腸鏡檢查,病變的腸段腸粘膜充血、水腫、血管紋理增粗,部分有糜爛、出血,潰瘍散在分布,嚴重者病變腸管幾乎無正常腸粘膜,粘膜表面有假膜或膿性分泌物覆蓋,周邊明顯紅腫,可見島狀粘膜再生。
1.2治療方法 白頭翁20g,黃連15g,黃柏15g,秦皮15g,白及15g,苦參15g,地榆15g加水200ml,熬至100ml,溫度降至40℃左右,取灌腸液經肛門用一次性灌腸器連接肛管,肛管前端涂石蠟油輕輕插入15~30cm(具體視病變部位而定),將藥物緩慢注入腸道內。病變在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者取左側臥位;病變在升結腸者,取右側臥位,以促使藥物能夠到達患處。同時臀部及床尾均抬高10cm,每次灌腸后臥位時間不少于30min,10天為1個療程;間隔5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病情好轉(2個療程)后由每天1次改為每周2次。大便干結者先清潔灌腸,清除腸內糞便,再進行藥物灌腸。在中藥保留灌腸的同時,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配合內服柳氮磺胺吡啶,發作期每日4-6g,緩解后每日2g,病情穩定后漸停藥。
1.3療效判定 按治愈、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治愈:消化道癥狀完全消失,全身癥狀好轉,如大便完全恢復正常,結腸鏡檢顯示腸道粘膜基本恢復正常,無潰瘍出血。顯效:消化道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粘膜輕度炎癥反應,大便常規正常。好轉:消化道癥狀好轉,仍有輕度腹痛,間斷腹泄,結腸鏡檢腸道粘膜病變程度減輕,仍有輕度充血、水腫。無效:消化道癥狀無好轉,結腸鏡檢腸粘膜病變無明顯改善。
2結果
基本治愈38例,好轉13例,無效5例。有效率92%,無效者占8%。
3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由于本病主要侵犯腸粘膜或粘膜下層,伴有糜爛和淺表性潰瘍的非特異性病變以遠端結構為主。中藥保留灌腸是通過直腸直接給藥的途徑,能使藥物直達病處,又可避免上消化道酸堿度和酶對藥物的影響,保持藥物性能,使藥物吸收更為完善,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并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從而達到消腫抗感染,改善微循環,使粘膜修復、潰瘍愈合而達治愈的目的[1-2]。所以直腸給藥療法為治潰瘍性結腸炎常用方法。其中包括保留灌腸法、直腸點滴法、直腸噴粉法和栓劑塞肛法等,其中保留灌腸法最常用而普通的一種。白頭翁湯中白頭翁清血分熱毒,黃連、黃柏、苦參均為清熱燥濕中藥,秦皮具有收澀止痢之功。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現代藥理研究黃連、黃柏主要成分為小檗堿,能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達到止瀉作用;其煎劑能較強的抑制各種微生物的生長[3]。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潰結的首選藥物,口服后吸收很少,藥物在結腸內經腸道細菌分解為5-氨基水楊酸(5-ASA)與磺胺吡啶。5-ASA對結締組織有顯著的親和力,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抑制炎癥,而磺胺嘧啶吸收后具有抑菌作用。
因此中西藥合用,免除了單用西藥諸多不利因素,提高了對本病的療效,為探索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開辟一個新途徑。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J].胃腸病學,2001(6):562.
[2]聶晶,孫自勤.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6(6):382-384.
[3]王錦鴻.新編常用中藥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