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凱利
我所看到的十二個趨勢,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想法,因為過去20年中,這些都正在悄然發生,這十二個趨勢在未來將會滲透到我們的文化以及商業的各個方面中。如果要發現新的商機,就必須要關注這十二個趨勢。
第一個趨勢:形成/成為(Becoming)
大家可能會關注蘋果、百度、騰訊這些大公司,但我今天關心的并不是這些一個個具體的大公司,而是一個大的潮流和趨勢。
比如40年前,我們并不知道電腦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有這樣的一種意識,你就會創造出很多新的產品,這就是為什么我不關心具體的大公司,而要考慮宏觀的發展趨勢。
從層級化結構到網絡化結構,這是一個變化趨勢。在交流的時代,最有效的結構就是一個網絡化結構。從三、四十年前發展至今,網絡溝通的前進并沒有結束,我們會繼續發展下去,并創造更多的機遇,這種分散型的網絡結構會刺激出更多的想象。那么我們如何做事情呢?可以通過這種分散式的結構實現創新,這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這將改變公司的角色,如果公司還保留之前的層級結構,就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不能在市場中存活。如果你想要快速實現一些事情,可以通過網絡的手段實現。集中式的結構是一個層級結構,分散式的結構是一個開放性結構,這就是網絡式結構的活力所在,大家可以在里面自由地創造。
在分散式的網絡結構中,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事情,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會有更多新的事物,變成分散式的網絡結構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你在使用谷歌的時候,通過搜索得到答案。另一方面,每當你輸入一個查詢詞,點擊一個搜索引擎生成的鏈接或是在網上創建一個鏈接,實際上是在訓練谷歌的人工智能,你在給這個公司增加價值。谷歌每天處理億次查詢,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訓練深度學習型人工智能。所有的產業都在向分散式結構靠攏,未來這個趨勢會持續發展。
第二個趨勢:認知(Cognitive)
未來,人工智能的時代即將來臨,這個趨勢也可以說是認知的趨勢。外界對人工智能可能有一些固有的思維,認為它們會變得和人類一樣聰明。我的想法是:它們不是和人類一樣的智能,但它們能夠幫助人類。現在所發生的科技變化,能幫助人工智能更快速地學習進步。在這當中,三種技術元素的發展加快了人工智能數量和質量的提升。
第一,神經元網絡(通過模擬大腦神經元網絡處理、記憶信息的方式,完成人腦那樣的信息處理功能)。過去我們可能只是在幾千個神經元當中實驗,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但當我們把它擴大到幾百萬,甚至數億量級的神經元時,就會有更大量的數據、更深層次的算法、更好的效果。
第二,G P U芯片(圖形處理器芯片)。GPU芯片通常是游戲芯片,也可以用在AI(人工智能)領域,它有很大的價值。因為你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芯片,讓人工智能同時處理很多事情,而且這些芯片現在變得越來越便宜。過去,它的發展可能很慢,但隨著科學不斷進步,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蘊含巨大的商業價值。
第三,大量的數據。每種智能都需要訓練,有大量數據才能進行預測或者是進行處理,大規模數據可以幫助人工智能變得更聰明。
1、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做成服務進行售賣
未來十到二十年,人工智能可以有很多種工作形式。我們可以和人工智能合作,或是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思維形式。以前我們只有一種思維方式,那就是人類的思維方式,但我們現在想要它們和人類有完全不同的思維形式,這也是AI(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夠幫我們的方式。不是說它們比我們更強大,而是它們和我們的思維角度完全不一樣。
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做成服務進行售賣,這有很大的潛力,你可以把某些東西加上人工智能,把零售業加上人工智能等等。比如:照相機,我們把它人工智能化,間接的就好像有很多人在照相機里面為你工作一樣。我認為這有非常巨大的潛力,并不意味著你一定要自己創造AI,而是你可以像購買電力一樣購買智能系統,AI會成為一種商品,大家都可以購買它。但我們得在這個基礎上做一些改變,需要創造新的功能,比如在生態系統上,用不同的方式來使用這個商品,這也可以帶來更多的創造性。
2、人工智能將給人類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我們之前對于機器人的設想是它看起來像人類,但這一點比較難實現。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機器人手臂,雖然不像人類,但能夠幫助我們裝東西,這就很有用。另外一種機器人,它有一個眼睛可以觀察,你給它示范是怎么做的,通過觀察你的做法和過程,它就能進行模仿。人類是可以跟它們一起工作的,未來我們將會和人工智能一起工作。舊的工作會遭到更新換代,但機器人也會給人類創造新的工作。機器代替了農民。那么農民可以成為健身房的教練,也可以做設計師,他們可以從事別的行業。總而言之,人工智能可以購買,可以使用,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讓我們有不同的想法。
第三個趨勢:互動(Interacting)
我們創造的物質將會和我們進行互動,這就是第三個趨勢。
1、VR技術(虛擬現實)
以虛擬現實為例(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關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過去的五個月,我試用了很多虛擬現實方面的設備,它在硅谷發展非常快,IBM也投入了做虛擬現實的產品,一些西裝或者是手套,都可以和虛擬現實相關聯。你可以在虛擬現實里面觀看,和周邊的朋友交流,不管你在哪里,VR都能幫你實現這個需求。
2、AR技術(增強現實)
通過AR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同時存在)。這是一種進入式的體驗,你感受到那些東西在你身邊是確確實實發生的,可能只是一個卡通,或者是一個虛造的東西,你感覺自己切切實實地處在另外一個環境。
3、MR技術(混合現實)
所謂的混合現實(Mix Reality,簡稱MR,既包括增強現實和增強虛擬,指的是合并現實和虛擬世界而產生的新的可視化環境。在新的可視化環境里物理和數字對象共存,并實時互動),你戴上眼罩之后,你看看身邊的環境,好像出現了新的虛擬物品或是人物,你感覺它真實存在那里一樣,但其實只是虛擬現實。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在家里你可能根本不需要有任何屏幕,你只要戴上一個眼罩,就有一個虛擬屏幕供你使用。
通過虛擬現實,我們將改造這個互聯網。那些戴上虛擬現實產品的朋友們,他們不只是看到了這個體驗,還能感受到體驗,這就是這個服務真正的強大之處。在虛擬現實的游戲中,你會有你的視角,你覺得你就是你在游戲里扮演的那個人。
第四個趨勢:使用(Accessing)
“使用”這個趨勢過去就已經存在了,但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擁有物品的性質將轉變為:你不是擁有,而是使用這個物品。比如Uber,讓你覺得不用車也可以使用車的服務,Facebook網站也沒有實體,阿里巴巴也沒有實體,沒有庫存。這些公司自己售賣產品,它們并不擁有自己售賣的產品。產品從客戶來,消費者扮演生產者,這造成一個結果就是:使用權比所有權更加重要。我們根據需求來創造經濟,這就是未來的趨勢。
第五個趨勢:分享(Sharing)
分享在過去20年已經有所發展了,但我仍然認為在這個領域,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未來在金融領域,如何進行分享?在中國,我們有很多平臺,你可以分享融資,可以讓你的顧客幫你,為你下一個產品融資(產品眾籌)。你不用去銀行,只要去這些平臺就可以了,如果顧客對于你將要制造的東西非常感興趣,他們會對你進行投資。分享經濟將會不斷地產生新的東西來分享。
在房地產方面,你可以使用這樣的方法。如果大家都同意這種分散式的做法,那么你就可以得到更快速、更方便的服務,這也是分享趨勢發展的方向。所謂的分享是任務的分享,我們之前沒辦法完成的事情,現在通過分享來做成。
第六個趨勢:屏讀(Screening)
第六個趨勢是屏讀,即不用再看屏幕。在過去,我們通常通過屏幕來讀取信息。但屏幕的問題在于,它們是一個固化的、精確的形式,不會變化。從過去固化、精確、權威的屏幕,朝著一種更加流動的形勢變化。另一個變化是,會有一種更加權威和開放的介質出現。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車上、房子的表面,很多地方都會有屏幕。將來我們會有一個無屏顯示的技術。
未來屏幕和我們之間的互動是強有力的趨勢。我們可能同時會操作很多不同的屏幕,比如手機、iPad、電視等等。當我們跟電腦相交流的時候,我們使用整個身體進行交流。用身體與AI(人工智能)交流是一個趨勢。
第七個趨勢:流動(Flowing)
第七個趨勢就是流動,它概括了以上所有的趨勢。
數據需要關聯起來,需要流動起來,否則它就是無效的。未來的數據是流動的,比如微信數據流、臉書數據流、電影數據流、音樂數據流等。從界面到數據流,從臺式機到數據云,從我到我們,從實物到數據的過程,我們關注的并不僅僅是實物個體,而且更關注數據,這是我們談到的第七個趨勢流動。
第八個趨勢:重混(Remixing)
第八個趨勢是重混:我們把這些東西重新解開,再混合起來。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拆解,并且重組。重組就是將不同價值的東西進行拆解,重新組合,成為新的有價值的組合。我們讀到的新聞、報紙媒介,就可能將這些信息拆分,然后進行新的重組,獲取我們所需要的更加有價值的信息組合。比如這個網頁,我們可以將它拆分后重組,產生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談的重組信息的創新理念。
第九個趨勢:跟蹤(Tracking)
第九個趨勢是跟蹤:跟蹤一個關鍵要素形成的數據。市面上有記錄血壓和睡眠的產品,它可以記錄我們的腦電波和血壓等。在這個量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任何可以被測量的事物都可以被測量,而且(這樣的)服務價格越來越被大眾接受。另外一個理念就是:任何可以被跟蹤的事物都一定會被跟蹤,“雙向監督”會優化“跟蹤”這項科技。
我們發現,被跟蹤的事物是有價值的。通過手機來跟蹤朋友,通過臉書來識別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實際上我們正在用各種設備跟蹤別人。當然,這個實時跟蹤的數據確實挺可怕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我們不能停止這個科技的發展,那么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更好地發展這項科技呢?答案是:雙向監督。
從相互監督來說,我們要延伸到另外一個點:我們所面臨的“透明和個性化”跟“私有和通用”是相關聯的。我希望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不只是大數據中的一個。我希望我的朋友家人,甚至到警察,都認為我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希望他們能看到我,這是透明化的一端。
同時我也希望大家看不到我,我有我自己的私人空間,我希望我們是有選擇權的。通常大多數人選擇的是分享這一端,他們會上各種社交網絡,希望大家都知道他的信息,這是人的天性。另一方面他希望大家了解他所做的,希望大家待他如一個特別的個體。如果他從這個社交網絡上獲得了一些好處,滿足了心理需求,他就會開心,但是同時他又不希望在這個社交上面失去他自己的隱私,那么其實他們是隱私讓位于炫耀的。
第十個趨勢:過濾(Filtering)
第十個趨勢是過濾,這可能有點抽象。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生活在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我們有很多的選擇,有很多非常有趣、非常棒的事情可以去嘗試。現在有很多好的電影正在制作當中,好的書正在寫的過程當中,這個速率是前所未有的快。我們可以從中選擇我們喜歡和好的。這會影響到我們經濟運行的方式,因為擁有豐富資源的世界,會極大地影響經濟領域。
當我們擁有很多資源的時候,什么比較罕見的呢?那就是人,人是一個稀缺資源,人只有24個小時,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發現不管注意力如何改變,金錢都會相伴跟隨。零售商和公司,它們會去計算這個顧客在一生當中可能為他們的產品花多少錢。一個人會產生波紋式的影響力,他可能會影響別人。這樣的影響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收益。要得到他們的關注力,也是要付費的。
可能通過這種分散性的方式,做市場的人可以直接付費給那些名人,讓他們產生影響。那些廣告商就會受到影響。你可以創造一個系統,在網絡上的一個共享式的系統,你可以付費讓大眾來創作廣告。把這個軟件建立在顧客基礎上,如果大家去點擊這個顧客所制作的東西時,那么他就能獲得收入。而那些忠實的顧客,某公司忠實的顧客,他們就會去做這樣的事情。他們也會有所收獲,大家去點擊他們所制作的視頻或者其它產品,他們也能通過這個來賺錢。
第十一個趨勢:提問(Questioning)
在未來,“答案”是免費的,而“問題”更有價值。我們現在的世界使“回答”變成一種商品,像谷歌每天給出10億條回答,但是未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方說現在有兩個公司,其中一個公司在中國,它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夠給到我們非常準確的回答。在這種情況下,答案其實是會變成免費的,而有價值的是我們的提問。
好的問題不僅帶來一個答案,還會引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和答案之間的差距,就是我們的未知領域。我們發現,這個未知領域的擴張,比我們所知道的知識的擴張速度更加快。
第十二個趨勢:開始(Beginning)
接下來一個趨勢就是“開始”,它是一個過程。我們現在所創造的新東西,實質上只是處于開始的階段。
在20世紀70年代,電腦之大可能塞滿整個房間,那時候我們說有一天可能我們電腦會非常小,你會把它們放在一個很小的地方,那么大家就會覺得你可能瘋掉了。很多在過去看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未來或許可行。我們需要去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在未來的20年,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事情規模可能會變得更加大,發展得更加快,可能有更多人的參與。而我們現在只處在最開始的開始,我們在第一天,也就是說我們已經發生的事情,其實并不算什么,我們所創造的平臺以后將會見證更多、更加有趣的事情。
我們現在還處在最開端,大家沒有來晚,我希望你們可以接受這個挑戰,塑造20年后的未來。就算你剛才聽了我所有內容,但是我們最好的事情還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