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招霞
近期,國務院組織14個部委召開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將在下半年組織開展全國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整治行動,對民間投資理財、P2P等風險點進行全面排查,摸清風險底數,依法分類處置,妥善化解風險
4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14部委聯合召開的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分析研判當前非法集資形式特點,介紹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相關工作舉措,強化行業法律政策宣傳引導,同時啟動2016年全國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活動。針對一些區域和行業風險隱患較大的重災區,部際聯席會議將在下半年開展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整治行動。
非法集資有哪些形式特征
當前非法集資形勢如此嚴峻,那么,非法集資活動具有哪些形式特點呢?
根據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統計顯示,去年非法集資案創新高,而非法集資形式特征主要表現為案件風險加速暴露,大案要案高發頻發。且網絡趨勢化明顯,導致蔓延擴散性速度加快。
據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統計,2015年全國非法集資新發案數量、涉案金額、參與集資人數同比分別上升71%、57%、120%,達歷年最高峰值。
公安部統計,現在年立案數量由過去的兩三千起大幅攀升至上萬起。公安部經偵局副局長張景利在座談會上指出,今年一季度,立案數達2300余起。涉案金額超億元案件明顯增多。
據介紹,非法集資活動呈現新的特點:案件風險加速暴露,大案要案高發,犯罪手法翻新升級,“泛理財化”特征明顯。近兩年,以e租寶、泛亞為代表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額幾百億元,涉及幾十萬人。非法集資犯罪手法也不斷升級,逐漸升級包裝為“投資理財”“地產理財”“金融互助理財”“互聯網金融理財”等理財產品,“泛理財化”已成非法集資的重要特征。
如今,非法集資的犯罪形式更加隱蔽,欺騙誘導性強。非法集資組織結構愈加嚴密,專業化程度高,噱頭更新穎、迷惑性更強,使投資者辨別難度加大。一些犯罪分子不惜投入重金,邀請名人、學者和官員站臺造勢,欺騙誤導性較大。
此外,非法集資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集資方式從線下向線上轉移,不規范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大量涌現,借助互聯網開展宣傳、銷售、資金支付和歸集等,實現線上線下全面結合,加速了風險蔓延,增加案件打擊處置難度。
如何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
針對猖獗的非法集資行為,部際聯席會議定于下半年組織開展全國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整治行動,將督促各行業主管、監管部門加快完善監管措施,加強日常監管和風險防控,特別對民間投資理財、P2P網絡借貸、農民合作社、房地產、私募基金等重點領域和民辦教育、地方交易場所、相互保險等風險點進行全面排查,摸清風險底數,依法分類處置,妥善化解風險。同時,對沒有明確主管、監管部門的行業領域,地方政府要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強化綜合監管。
部級聯席會議還將聯合建立全方位監測預警體系,積極研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加強非法集資監測預警。此外,聯席會議將利用人民銀行反洗錢監測系統進行監測分析,以加強對涉嫌非法集資可疑資金的監控。
為從源頭上遏制非法集資,廣告管理將成為部級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決定,將在5-7月份,繼續在全國開展排查清理涉嫌非法集資廣告資訊信息活動,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涉嫌非法集資廣告的審查和監管,研究加強對門戶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百度搜索等新興媒體發布融資類廣告的管控。
除加強廣告管理外,部級聯席會議將今年5月繼續組織開展全國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活動,于下半年聯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行業協會開展行業宣傳活動,近期在中央宣傳媒體播出防范非法集資公益廣告,并積極推動通過其他多種媒介渠道播出。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將“e租寶”非法集資案做為典型案例分析,并匯報檢察機關辦案進度,披露了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已經依法批準逮捕丁寧、張敏、彭力、劉靜靜等21人,其中還包括經濟學家楊晨。
如何識別非法集資行為?
不論是真假P2P,只要發生了集資詐騙,都會給投資人帶來重大損失。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表示,老百姓選擇理財投資的時候,千萬不要被高息誘惑,不要輕信宣傳選擇自己不熟悉的理財產品。
李義平分析稱,非法集資通常以各種高回報為誘餌,達到集資斂財甚至占有揮霍的非法目的。非法集資一般會承諾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除采用貨幣形式外,還包括實物形式或其他形式。此外,還要警惕以吸收資金為目的,將社會人員吸收為單位內部人員并吸收其資金的模式。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也曾指出,投資者在參與社會金融活動時,一要看是不是面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在籌集資金。二要看是不是承諾超常的高利回報。三要看營銷,是否公開宣傳,然后再做審慎的投資決定。
此外,針對非法集資活動,公安部還做出了風險提示,指出以下情況需提高警惕:
1、以境外公司名義,虛假宣傳所謂投資境外理財、黃金、期貨等項目,有的境外,如港澳臺、東南亞國家的高檔酒店召開“投資”推介會;
2、收款賬戶系以外國人名義在境內開立的賬戶,用于接收投資人的投資款;
3、公司網站注冊地、服務器所在地在境外或公司高管系外國人,進行虛假宣傳的;
4、以網絡虛擬貨幣升值、現貨交易、資金互助、黃金、貴金屬、期貨、外匯交易等為噱頭,引誘投資人投資,尤其是鼓勵發展他人并給予提成;
5、頻繁變換網站名稱、投資項目;
6、公司網站無正式備案;
7、以個人賬戶或現金收取資金,現場或即時交付本金即給予部分提成、分紅、利息;
8、許諾超高收益率,尤其是許諾“靜態”、“動態”收益;
9、明顯超出公司注冊登記的經營范圍,尤其是沒有從事金融業務資質;
10、在街頭、超市、商場等人群流動、聚集場所擺攤、設點發放“理財產品”廣告,尤其以中老年人為主要招攬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