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欽舒 林云
摘要:中學道德教育,歸根結底是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中學化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部分,對于個體道德教育起到的作用扮演著非常重要而獨特的角色。當前中學化學教育中道德教育存在著明顯問題,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有必要進行及時的反思。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育道德教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5-0000-00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顯。諸多道德教育缺失導致的典型事件的出現與發生,使得社會輿論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充分而適當的道德教育不僅對于個體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國家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也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學是個體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特殊而重要的階段,對于個體心理狀態和性格養成會產生長遠的影響,甚至終其一生。學校教育對中學階段的個體培養是極其重要的,盡管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同樣不可或缺。中學化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部分,對于個體道德教育起到的作用扮演著非常重要而獨特的角色。可是,當前中學化學教育中道德教育存在著明顯問題,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對這種現象進行反思與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國家制度實施的異化
從國家層面總體設計的角度來說,對于中學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視,也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中學道德教育,歸根結底是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并為這種培養目標奠定基礎。國家層面提出的課程方案在中學階段單獨設置了“思想品德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頒布了相關的“課程標準”;課程方案對于“培養目標”給出了明確的表述;除此之外,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也包含“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內容。國家層面既安排了德育課程作為學習討論和思考實踐道德現象與課題的集中平臺,又希望通過各學科教學將知識、能力和道德教育進行有效的整合,強調學習方式轉變,重視探究、合作和聯系生活等等,以充分達成“育人”的目標。
但是具體到中學教育實踐中,國家制度設計層面的重視異化成為偏重于道德知識的傳授,即把德育目標具象化為若干道德知識,通過德育課程將道德知識教授給學生,再通過對道德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查來衡量道德教育的效果。而在中學化學的教學中,則缺乏具體的道德教育與培養的理念和措施,也缺少對德育目標檢查反饋的手段,從而根本無法討論教育目標的實現與否。這種對于中學道德教育的異化趨勢和現象,明顯與國家制度設計的出發點不符,將道德教育簡單的知識化,并不能真正實現德育目標的實現,造成了道德教育的膚淺化和外在化;化學教學中道德教育的缺失也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與全面素質的培養,更會給社會發展帶來長遠的隱患。當前國內有關化學品(農藥、化肥)違規濫用,食品藥品問題頻出,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等跟化學化工生產有關的現象,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在化學教育中很好地進行相關道德教育。僅僅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傳承科學發展、和諧、可持續的價值觀念。
二、社會價值取向引起的錯位
隨著國家進步與社會發展,公眾的價值取向越來越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面國家大力提倡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社會大眾呼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許多與傳統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較大差異的觀念和思維,甚至是文化沖突的現象。當前處于信息社會時代,相比較學校教育課堂授課方式,學生個體可以很輕松地、也更為愿意通過各種不同渠道與方式從新型媒體獲得海量信息。我們已經意識到,個體接觸到的信息遠超過其所需,其中也存在相當比重的不利于其成長的內容。
由于中學道德教育存在簡單化、知識化的傾向,這些知識化了的德育內容以及傳授的方式,明顯缺乏與個體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甚至與社會和時代發展的狀況不相適應,使得個體對于德育缺少應有的重視和認同,往往以應付或敷衍的態度完成學習,并不能真正領悟其內涵以形成健全人格。而對于學生個體從各種渠道獲得的社會價值觀的內容來看,與學校教授的德育內容是存在差異甚至是矛盾的。在中學化學教育中,學生個體并沒有得到充分而且必要的道德引導,幫助他們分辨不同價值觀的利弊、思考個體努力的方向和培養應該具備的品德。應該要注意,道德教育是與社會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無論其內容還是形式,如果脫離了當前實際,或者有意無意回避一些正在發生的道德事件,將會引起整個道德教育的錯位。
三、應試教育導致的邊緣化
關于“應試教育”的利弊,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盡管“應試教育”表現出了很多弊端,但是在當前,高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選拔和甄別人才的高效方式,中學教育仍然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為目的,道德教育的實施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擠壓。
隨著社會發展與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大眾注重利益的整體性傾向愈加明顯,以及個體就業時與從業后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也直接影響了中學化學教育。從家長層面,他們更愿意學生能在高考中取得盡可能理想的成績,考取到排名更好的高校,在就業形勢好的專業學習,未來能有收入高、保障好的工作;從中學層面,增加學生錄取重點高校的數量能夠有效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帶來更好的社會效應從而獲得進一步的經濟效益;從教師層面,學生的高考成績直接與教師個人的收入和職業發展有較大關系。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與高考在內容和形式上均沒有明顯聯系,自然地,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之下,各層面都缺少重視道德教育的足夠的必要的理由。即使各層面都認為道德教育對于個體成長的長遠影響更大,但仍然缺乏系統、認真實施道德教育的動力和氛圍。部分中學曾試圖推行更重視道德教育、更符合個體成長的“素質教育”模式,但卻遭到了重視高考成績的家長們的強烈反對,因為這種模式有可能會對高考成績產生不利的影響。雖然國家的整體教育事業在不斷發展,高校的錄取率持續上升,但社會競爭的加劇使得“應試教育”的壓力不減反增,中學階段的道德教育也更加處于邊緣化的境地。這種狀況給高等教育、個體發展、乃至社會進步都帶來很多后續的問題。
四、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不協同產生不利影響
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社會性,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中學階段的學生個體,處于成長的最關鍵時期,由于個性、品德等尚未完全養成,其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會非常深刻而久遠,而這一階段的學生個體身處的最主要的氛圍就是學校和家庭。
通常,學校氛圍和家庭氛圍分別對學生道德養成的意義和重要性已經被討論了很多。但是比較容易忽視的是學校氛圍和家庭氛圍的如何協同發揮作用,共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經常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就是,學生在學校受到的道德教育卻在生活中無法實踐和應用,或者說在家庭氛圍中遇到的一些實際情境與學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甚至于有矛盾。這樣的問題必然會給成長中的個體帶來困惑,久而久之,就會對學校道德教育產生懷疑乃至排斥。中學化學課堂學習的一些知識并不能較好地解釋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也很少有機會得到實踐,這就會導致學生慢慢失去對于化學學習的熱情與動力。更有甚者,當前國內社會媒體普遍充斥著化學“有害”、“高污染”、“危險”的不實宣傳,忽視了化學化工行業對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這也導致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產生了毫無根據的“恐慌”感。這些都使得學校和化學課堂的道德教育很難產生應有的效果。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師并沒有對化學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給予必要的重視,也不能忽視教師個人師德水平存在的差異,這些都必然會對中學化學教學中的道德教育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
個人道德或者品德的形成,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但中學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道德教育,從制度設計出發,社會、家庭、學校協同教育,對現有道德教育的缺失進行反思與整改,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在化學教育中進行道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對于學生個體成長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進而也會對社會發展與國家建設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曉蔓其東. 面對挑戰:學校道德教育的調整與革新. 教育研究. 2005(3)
[2] 魯潔. 邊緣化外在化知識化——道德教育的現代綜合癥. 教育研究. 2005(12)
[3] 吳康寧. 教會選擇:面向21世紀的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會學的反思.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