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里
在當今的文化復調時代,傳統與現代、主導與多樣、經典與時尚、高端與大眾、民族與世界、教化與娛樂、價值與市場相映相爭,既有萬象之象,又有亂象之象。文章合為時而著。在上述情況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的系列廣播《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沈陽廣播電視臺采寫的系列報道《祖先的傳承》、杭州新聞廣播播出的《我們讀詩》以及陜西廣播電視臺創作的《文化三秦》等節目,對文化根脈苦苦地追尋,對保護優秀歷史傳統大聲呼喚,應其時也。
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區別于他者的基因系統和身份標志,而且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一個民族能在世界上留下怎樣的足跡、做出怎樣的貢獻,歸根到底取決于她的文化成就和文化影響力。
我國的傳統文化絕不乏精華。就以儒釋道而言,有學者指出:儒家講治世、佛家講治心、道家講治身。正因為它們的人文價值,所以《老子》從翻譯的語種、出版的版本和發行的數量上成了僅次于《圣經》的世界第二書,廣泛流布于世界;至于孔子,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出了這樣的呼喚: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足見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
今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的六集系列紀錄片《中華的故事》用五集(“祖先”“絲綢之路和中囯船舶”“黃金時代”“明朝”“末代王朝”)聚焦中國歷史,為何?撰稿兼主持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這樣說:“中國既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又是新興大國,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國的現在和未來,就必須了解中國的過去。”西方人如此,國人不更如是嗎?!你不知從哪里來,又怎知該往哪里去?不能繼往,何以開來?!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與魂、根與本。欲滅一國,“本必先顛”;“國必自伐,然后人伐之”,這些古訓今天仍是警言。因此我們萬不能做自拔自根、自己扳倒自己的蠢事。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往往以物態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產品三種形態表現其存在和品質。而不管哪種形態的文化都是以特定的符號呈現、保存、認知、傳播和發展的。文化符號不僅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紐帶,也是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依據。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中,所涉的對象都是特定的文化符號。比如地名,雖然衙署機構、宮壇廟宇、江河湖海、山川景物、商品集肆、人物姓氏皆可為名,但每個名字都不是簡單的認知標簽,其后都有特定的歷史與故事。再比如古村鎮、古街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歷史價值、研值、見證價值、記憶價值、實用價值和旅游價值。
遺憾的是,一個時期以來,形形色色的傳統斷裂及斷裂中的狂歡好不熱鬧。比如一些地方熱衷于更名,再如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名人故居雖然躲過了一次次的戰亂、地震、洪水,卻紛紛倒在了今天的推土機下。特別是一些地方在毀掉真的同時又搞了假的,這是一種以文化為名的偽文化、反文化現象。歷史是一次性的,一旦毀掉便不能重生。這種破壞性的建設已經使我們遭受了慘重的代價,以至鄉愁只能成為一種美好的、詩意的但卻是無以附著的令人憂傷的記憶。
可喜的是不僅面對“故鄉淪陷”,一場“以傳統為魂、現代為骨、自然為衣”的“故鄉保衛戰”已經打響,而且對包括古村鎮在內的各類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原真性、修復性、承襲性甚至是殘缺性的活化保護,正在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等節目則是廣播同仁在這場對傳統文化遺產的活化保護中所做的一種輿論性、呼喚性保護。雖然僅僅是呼喚,但同樣不可或缺,因為畢竟一切行動都起始于認識、意識和理念。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