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興華
【摘要】本文著重探討在媒體融合時代對臺廣播的現狀及困境,并努力探索在這場媒體變革大潮中如何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恰當地運用行之有效的傳播策略,進一步提升對臺廣播的傳播力、影響力。
【關鍵詞】 媒體融合 對臺廣播 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如今,媒體已進入融合時代,新媒體帶著新技術、新科技的光環強勢來襲,讓傳統媒體一片驚呼“狼來了”。各大傳統媒體使出渾身解數,積極推進與新媒體的融合,力圖在這場技術變革中搶占有利先機。在媒體融合風生水起之際,對臺廣播既要對自身特性、優勢、功能進行細致審視,揚己所長;又要對新媒體傳播優勢、理念優勢和傳播規律等深入探究,做到熟知、善用新媒體。
一、對臺傳播的特殊性
對臺傳播不同于對外傳播,也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對內傳播,它是一項加強民族凝聚力的傳播活動。對臺傳播發端于20世紀50年代,福建人民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相繼開通對臺灣廣播,是祖國大陸最早從事對臺傳播的三家廣播電臺。近年來,相關機構又創辦了對臺報刊、雜志、電視、新媒體,逐步構建了立體式對臺傳播格局。對臺傳播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傳播對象非常特殊
從狹義上講,對臺傳播是指以臺灣、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其他附屬區域的受眾為主要傳播對象,尤其是“本省籍”的臺灣同胞。從廣義上講,對臺傳播是指大陸媒體對臺灣等地區受眾有目的地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傳遞的行為。由于臺灣同胞長期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和政治環境下,并有一些特殊歷史遭遇,形成了一些特殊歷史情緒,這就使傳者與受眾之間存在許多認識差異。
(二)傳播性質和任務非常特殊
對臺傳播實質是一種勸服性傳播,以促進祖國統一、增進臺灣受眾對祖國大陸的了解,消除臺灣受眾對祖國大陸的心理距離為目標,是一種特殊傳播活動。其重點是傳播我黨的對臺方針政策、凸顯海峽兩岸血緣親情、展現祖國大陸社會和經濟發展巨大成就等?!凹纫獱幦?、鼓勵臺籍同胞為統一做貢獻,支持他們為推進民主進程所進行的斗爭,又要揭露、孤立那些明火執仗搞分裂活動的人”,還要“為經濟交流穿針引線”,其根本任務是為了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長期以來,對臺廣播在傳播中華文化、傳遞兩岸親情、增進民生福祉、服務臺灣鄉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在互聯網背景下,對臺廣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面臨巨大沖擊。
二、媒體融合情勢下對臺廣播現狀
新媒體已成為臺灣民眾獲取信息、社會交際、傳播言論的重要渠道之一,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產生強烈沖擊。根據臺灣網絡信息中心(TWNTC)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臺灣12歲以上民眾中擁有移動設備的用戶達1432 萬人,普及率近70%;曾下載手機應用的人數達1164萬人,普及率為80%。臺灣遠傳電信正在積極推進建設4G,2015年底4G涵蓋率提升至 99%。臺灣人注重“分享文化”,截至2015年6月,臺灣臉書的月活躍用戶超過1500萬,普及率達到 65%。在此情勢下,傳統對臺廣播只有迅速做出調整,滿足受眾新需求,才能緊跟時代步伐,在未來媒體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大陸對臺廣播大都是通過中短波發送,其局限性顯而易見,現在臺灣用收音機聽節目的聽眾基本上是一些中老年聽眾。根據臺灣NCC調查數據顯示,廣播目前在臺灣地區擁有約600萬聽眾,臺灣年輕一代、有車族基本上通過網絡、車載收音機收聽廣播,而車載收聽又以調頻(FM)收聽為主,用中短波來收聽節目的比例非常低。這種傳播渠道的瓶頸,嚴重制約了對臺廣播的發展,也削弱了其傳播效果,因此,傳統對臺廣播借助新媒體傳播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
目前,對臺廣播與新媒體融合只是初級層面,還沒真正進入臺網互動、網臺融通,這方面存在三大短板:
一是不夠專。大部分對臺廣播媒體都是使用原先廣播從業人員做新媒體工作。由于缺乏專業新媒體人才,從業者受到知識結構、專業儲備等方面的影響,限制了傳統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
二是不夠廣。目前大多數對臺廣播媒體只是建立一個網站,有的媒體雖然建立了網絡電臺、官方微信、微博、微電臺,開發了移動端應用軟件,但都只是作為傳統對臺廣播的延伸和補充,還沒有真正樹立互聯網思維,對新媒體的規律把握不準、研究不透,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功能開發過于單一。
三是不夠準。與受眾的黏合度不高,還不能充分運用大數據對受眾(用戶)進行精準定位、精準推送。對臺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滯后性與對臺傳播的需要產生了矛盾。
三、媒體融合情勢下對臺廣播傳播策略
新媒體、新技術為對臺廣播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傳播理念。在推動傳統對臺廣播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有幾個關系要引起注意。
(一)熱與冷的關系
當下媒體融合是大熱門,也是一場大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應保持一份冷靜與思考。一些媒體沒有認真探索新媒體與對臺廣播融合的內在規律,就盲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結果只是簡單機械的融合,收效甚微,也無法使自身得到脫胎換骨的變化。與其這樣,不如謀定而動,推動傳統對臺廣播與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實現質變的“化學反應”。媒介融合最關鍵的是把強化互聯網思維貫穿到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要樹立用戶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人的價值、用戶體驗和受眾的參與、表達。
(二)變與不變的關系
對臺廣播是一種特殊性的傳播活動,它是在特定時期專為特定地區、特定聽眾服務的,具有十分明確的目的性。對臺廣播的價值在于能夠通過所傳播的信息與受眾某些觀念、行為發生密切的關系,換言之,就是通過傳播活動讓受眾在相互交流、溝通理解中達成認識上的默契。無論兩岸的局勢怎么變化,對臺傳播的目標不會變、對臺傳播的受眾不會變。但在新媒體的倒逼下,為增強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我們的思維要變、觀念要變、傳播方式要變。
從廣播思維到傳播思維。廣播思維中的傳播者處于傳播的上游,是強勢的位置,很容易形成“我播你聽”的情況;而傳播思維更注重受眾對傳播內容的反應,也就是說更注重傳播效果,這種轉變是新技術所引發的“化學反應”。憑借新的傳播技術,受眾對媒介的使用更加靈活,與此相適應的是受眾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被動的收聽者、消費者、接受者向探索者、瀏覽者、反饋者、制作者、交談者轉變。
從作品思維到產品思維。以往,我們總是把對臺節目作為一種新聞作品來看待,作品對應的是受眾,這種關系傳導出的是傳播者強烈的政治意圖,力求通過某種“引導”來影響、改變聽眾的想法或看法,最終達到某種認識上的共鳴。而在互聯網時代,對臺媒體必須確立產品思維,產品對應的是用戶,這種新型關系的確立,改變了我們以往的傳播理念。在互聯網時代,產品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精準定位,以往聽眾只是一個空泛、模糊的概念,而用戶是明晰、準確的具體存在,將不同的內容進行精準推送,并及時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修正,傳播效果會更直接。
(三)內容與平臺的關系
時代在變,科技在進步,今天要實現傳播價值的鏈條、環節比過去復雜得多,內容和平臺缺一不可。在推進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一要堅持內容為王,提升核心競爭力。臺灣島內媒體林立,不僅有合法電臺178家、地下電臺300多家,還有無線、有線及衛星電視220多個頻道,新聞報紙700多種,互聯網媒體不計其數,要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擁有自己的受眾,競爭的核心是內容。福建東南廣播公司策劃制作的《旅游我最大》《兩岸廣播春節聯播》等欄目,創辦十多年來,收聽率持續攀升,影響力越來越大,根本原因就是節目內容新穎、接地氣,契合了臺灣受眾收聽需求。
二要堅持平臺為重,拓寬傳播渠道。積極推進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多媒體建設,注重傳播平臺的發展,積極推進網絡廣播、車載廣播、手機廣播、衛星廣播、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開發與運用。當前,微博、微電臺、微信等構成一股強大的“微力量”,為廣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拓展了廣播的傳播空間。
三要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整合營銷傳播。以微信為例,近年來使用微信的臺灣聽友越來越多,在“微”熱潮中,傳統對臺廣播要“知微見著”,懂“微”、用“微”。如建立微信公眾號吸引臺灣聽友加入,建立聽友檔案,把聽友變成用戶,為今后市場營銷奠定基礎。還可運用微信免費語音、圖文功能吸引用戶直接參與到節目中來,實現用戶與主持人即時互動,建立密切關系,提高信任度。微信同時也是一個社交平臺,廣播節目可以制作成微信產品讓用戶在朋友圈傳播,擴大節目本身的傳播影響力。
(四)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無論是傳統廣播還是新媒體,兩者都是信息傳播的渠道。但傳統廣播的信息是一對多、自上而下的傳播;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電腦技術的基礎之上的多對多傳播,同時還具有傳播全球化、互動性強、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兩者的結合拓寬了對臺廣播的傳播渠道、覆蓋范圍。但聽得到并不意味著臺灣民眾愿意聽、喜歡聽,因此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廣播還應強調可聽性。廣播的最大優勢是聲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聲音比圖像、視頻和文字更有親和力,它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一種方式,其鮮活的表達力和強烈的感染力更容易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因此,無論對臺廣播與新媒體怎么融合,都要注重培養個性化主持人,充分運用同期聲、音樂、現場音響等要素,運用新科技、新技術手段豐富節目表現形式,進一步提升對臺廣播節目吸引力、感染力,努力讓臺灣民眾愿意聽、喜歡聽,以實現對臺傳播的有效性、實效性。
綜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勢在必行。在這場媒體變革大潮中,對臺廣播應該順勢而為,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恰當地運用行之有效的傳播策略,進一步提升對臺廣播的傳播力、影響力。
注釋
福建人民廣播電臺于1950年8月1日開播對臺灣節目,每天4個小時,1993年1月經國家廣電部批準,開設專門對臺頻率,呼號為“東南廣播公司”。
“本省人”是指1949年之前就已定居在臺灣的中國人,包括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等,約占臺灣總人口的87%。
王汝峰 《關于對臺灣廣播聽眾對象的思考》,《對臺廣播文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322頁。
甘永煌 《融媒體背景下對臺閩南話廣播》,2014年6月全國閩南話廣播協作網年會上的演講稿。
王宗磊 《試論對臺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東南傳播》,2010年第9期。
盧文興 《淺談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對臺廣播發展策略》,《中國廣播》,2011年第3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東南廣播公司)
(本文編輯:肖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