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中國政治日程表上的大日子,也是媒體大顯身手的好日子。兩會還沒開始,各路媒體早已充分預熱。
3月2日下午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新任新聞發言人王國慶面對記者提問侃侃而談、從容不迫,顯示出良好媒體素養和充足理論儲備,受到會場內外好評。
在某種程度上,人大和政協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不僅是政治開放程度的風向標,更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展示窗口。發言人能不能積極主動地回應民眾關切和媒體關注,愿不愿同媒體打交道乃至交朋友,本身就是媒體和公眾所翹首關注的重點。
兩會是一個求共識、聚合力的平臺,許多問題只有當面鑼對面鼓地溝通交流,才能在深入了解中增進信任、在互相理解中求取共識,這本身就是協商民主的要義。正如王國慶所形容的,與主流媒體、都市媒體、網絡媒體、外國媒體等溝通交流,是一種“供需對接”。對接好媒體和公眾的信息期待,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也才能為政治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求取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善同媒體打交道,提高媒體素養,是領導干部、公職人員的一門基本功,也是中國政治發展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兩會期間,只要不影響大會議程和代表委員履職參政,就應該盡可能地“開倉放糧”,以解媒體和公眾的“新聞饑餓”。
作為媒體記者,也應堅守好媒體責任和職業規范,不跟風炒作、制造噱頭,不捕風捉影、望文生義。代表委員和政府官員要有媒介素養,記者編輯何嘗不需要增進新聞素養。
(摘自《人民日報》2016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