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祥

“母親”的歷史
“母”這個字最開始代表母親,始于商朝甲骨文時代。“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兩乳,象征哺乳女性之形。這也是“母”最早的出現。“母親”二字的出現隨著“母”的出現而水到渠成。
古代能作“母”的別稱的還有“妣”字,秦漢之際《爾雅》一書在《釋親》中寫道:“父為考,母為妣。”只不過后來妣這個字在唐代之后逐漸改用來指去世的母親。
此后一直過了1000多年,“媽”這個字才第一次代表母親。在三國時代張揖在其所著《廣雅·釋親》一節中說:“媽,母也。”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在張揖的這本書里,也出現了與“媽”對應的“爸”。(“翁,爸,爹,?,父也。”)這一時期另一個可以指代母親的詞匯也出現了——“姥”(發音同“母”)。流行于南北朝的著名長詩《孔雀東南飛》里說“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意思就是母親。一般來說,在成文的東西里,母、姥出現的較多,在生活口語中則以“媽”的稱謂出現。在元代,還出現了一個可以指代母親的詞匯,那就是“奶奶”,用“奶奶”來稱謂母親,在南北都有出現,而且至今在山西和福建一些地區,仍舊保留著“奶奶”這樣的用法。
“媽媽”的出現
以前曾有觀點認為,“媽媽”是舶來品,在中國使用的時間頂多100年左右。這實際是錯的,“媽媽”在宋代就用來指代母親了。也就是在“媽”字作為母親的指代出現之后近1000年,古人在口語中終于出現了“媽媽”的疊音說法來稱呼母親。這時候的“媽媽”出現在文字中,常常是與“爹爹”對應出現。南宋詩人汪應辰(此人17歲中狀元,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曾經寫道:“維年月日,爹爹媽媽以清酌、時果、庶羞之奠……”
從宋元時代開始,“媽媽”一詞大量出現在當時民間的口語和戲曲中。一些學者認為,“媽媽”的大量出現,可能是北方少數民族對母親的稱謂對當時的語言產生了影響。目前保留的最早的南戲劇本《張協狀元》(根據學者考證,創作于南宋時期)中,就提到“媽媽兩國夫人劉氏,知它享的多少榮華,受的多少富貴。”南宋文學家洪邁所著《夷堅志》里也有兒子拜見母親稱其為“媽媽”的描寫。創作于元代末年的著名南戲《琵琶記》,戲中主角蔡邕稱呼其父母就用的是“爹爹媽媽”。
雖然“媽媽”在這一時期開始廣泛使用來稱呼母親,但是“媽媽”在此后大約500年的時間里還保留著多種含義。比如,宋代周著所著《清波凌志》中,用“媽媽”指代年紀大的妻子;元代俞琰所著《席上腐談》中說:“今人稱婦人為媽媽。”也就是用“媽媽”來指代結婚的年長婦女;“媽媽”還在宋元時期指代妓院里的老鴇,成書于宋元之際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對名妓李師師的老鴇子就稱為“媽媽”。這種用法,在后來的元明成書的《水滸傳》中大量使用。此外,“媽媽”還在許多場合指代祖母、曾祖母,比如南宋葉紹翁所著《四朝見聞錄》,宋寧宗即稱呼自己的曾祖母宋高宗吳皇后為“大媽媽”。
從宋元開始,稱謂母親的比較雅的字是“娘”,南北通用,其中北方基本只用“娘”,而南方是“娘”“媽”都用。其實“娘”字在唐代之前是用來形容年輕小姑娘的,用來指代母親的是“孃”。按照清代學者段玉裁的觀點,這倆字在唐代以前是不能混用的。而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娘”開始具有了母親的意思,到了宋元時代,“娘”“孃”徹底混用,既可指母親,也可指年輕女子,兩個字也逐漸成了一個字——“娘”。
母親節與近代中國
許多人以為母親節是最近30年來進入中國的洋玩意兒。實際不然,1923年美國決定以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1926年中國浙江就有人舉辦了母親節紀念活動。1935年,當時的《婦女共鳴》雜志報道了上海各界紀念母親節的情況:“上海中外婦女均集會舉行紀念,中華團體計有中華婦女節制會、中華婦女同盟會……合于是日下午三時,在圓明園路會所舉行紀念禮,來賓百余人。”
在母親節進入中國的早期,母親節相關的紀念活動主要是由來華的傳教士來推動的,因此最初幾年,很多活動都是在教會、教堂舉行,具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因此,與中國國民結合并不緊密,而且往往局限于大城市的少數達官貴人的自娛自樂。
但是,由于母親節傳入的節點,正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侮的關鍵時刻,因此母親節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尤其是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萬千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本法西斯,母親送子上戰場,要承擔的是相思之苦甚至喪子之苦。1939年《婦女生活》發表紀念母親節的文章,其中寫道:萬千中國母親為了保障更多華夏子孫的生存權,更是忍痛把自己心愛的兒女送往前線,去抗擊日本法西斯,爭取國家民族的自由、獨立、解放和世界永久的和平。
這也正是母親節在中國綻放出的別樣光彩,當祖國母親遭遇危難時,更多母親選擇了義無反顧。家國情懷,盡在于此。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