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生命力最強的機構,村鎮銀行試點至今,擴大了縣域金融機構金融服務覆蓋面,豐富完善了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推動了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和合理建設。但是,各省區村鎮銀行的經營和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系統分析和綜述現有村鎮銀行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文獻,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村鎮銀行 可持續發展
自2006年以來,以村鎮銀行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成為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構成部分。隨著村鎮銀行的建立和發展,村鎮銀行相關問題研究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從不同研究視角展開一系列研究,獲得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一、村鎮銀行建立的意義研究
從滿足權利需求的理論視角,陳隆建、吳照云(2011)認為,金融覆蓋率和參與度是農村地區發展的基本權利。
從推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理論視角,葉文輝(2011)認為,村鎮銀行能充分發揮金融產業對實體產業的帶動作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車曉軍、張國春(2012)指出,村鎮銀行扶持政策有利于發揮資金導向功能,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層次提升。
從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的理論視角,車曉軍、張國春(2012)認為,設立村鎮銀行有利于農村誠信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葉文輝(2011)認為民營企業參與組建村鎮銀行,將社會資本納入國家金融體系,有利于規范金融秩序。
從促進農村金融市場多元化的理論視角,王曙光(2008)認為,村鎮銀行的建立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產權結構和市場競爭結構多元化。李海艷等(2009)研究認為,村鎮銀行依靠現代企業管理和服務理念,改變農信社壟斷市場的局面。韋明升、劉作珍(2014)研究指出村鎮銀行有效增加對當地金融供給,確保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降低借貸成本,利于縣域金融創新。
從緩解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的理論視角,林佳蓉(2014)研究認為,村鎮銀行創新的貸款運行模式保證業務流程結構與農業產業資金需求緊密貼合,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新的資金渠道。車曉軍、張國春(2012)研究認為,村鎮銀行設立有效彌補了農村地區資金供給不足的缺陷,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效信貸資金支持。
二、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研究
(一)村鎮銀行市場定位和政策扶持問題研究
1.市場定位不明確,脫農跡象明顯。趙燕(2013)認為,村鎮銀行商業化經營取向與政策性要求存在矛盾,最求利潤最大化,造成現實中貸款脫農化、大額化和短期化傾向。吳海濤(2015)認為,村鎮銀行各方股東傾向于各種營運機制相對完善的地區,部分村鎮銀行選址脫離鄉鎮。
2.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優惠政策尚未落實。政策局限性問題。陳英兆(2012)認為,受信貸規模控制,村鎮銀行貸款余額難以有效放大,融資力度與自身經營效益無法實現最大化。葉文輝(2011)認為,村鎮銀行不能在貨幣市場上開展同業拆借,資金來源受限。田光武(2009)指出,村鎮銀行不得發放異地貸款,禁止跨縣(鎮)開展業務,限制其業務拓展。何飛(2015)指出,村鎮銀行稅收優惠政策有效期短,影響新建村鎮銀行的發展。
政策不明晰問題。黃汶橋(2011)指出,在不良貸款補償機制政策發面,村鎮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置能否享受剝離、核銷呆賬和中央銀行票據置換等政策尚未明確。屈魁(2013)研究認為,目前村鎮銀行相關金融政策缺位,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尚未明確。
(二)村鎮銀行資金來源問題研究
1.社會認知度低,資金來源不足。從產權結構角度研究,何飛(2015)指出,主發起行對村鎮銀行集中控股,阻礙優質社會資本參與組建村鎮銀行,削弱村鎮銀行自有資金實力。吳海濤(2015)認為,村鎮銀行內源融資受發起行制約,難以增資擴股。
從機構設置和業務角度研究,何飛(2015)認為網點機構少,不能及時提供服務;結算渠道不暢,產生時滯不利于業務開展。吳國聯(2011)認為,村鎮銀行資金實力較弱,在匯兌業務上沒有競爭力。
從宣傳角度研究,蔡高明(2009)研究指出,由于信用積累不足,宣傳不夠,村鎮銀行信貸資金來源形成“居民儲蓄少,對公存款多;定期存款少,活期存款多”的結構,不穩定性強。
2.發起行能力不一,投資入股意識有偏差。陶蘭(2013)認為,部分民營企業對參與組建村鎮銀行過分熱情,對村鎮銀行的服務方向、設立宗旨和認識定位存在偏差。吳海濤(2015)指出,村鎮銀行獨立法人自主決策無法體現,分支機構管理式的傾向明顯。屈魁(2013)研究特別指出,由于主發起行資質參差不齊,異地機構發起設立多,使得主發起行管理難度大、成本高。
(三)村鎮銀行產品和服務問題研究
基礎設施因素的影響。吳海濤(2015)認為村鎮銀行營業網點缺乏,無法給客戶帶來便捷的服務,難以推廣中間業務。周才云、張毓卿(2014)研究認為村鎮銀行無法共享銀行征信系統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貸款投放。葛倩倩(2011)研究提到,村鎮銀行的業務處理系統基于簡單的內部網絡,現代銀行結算方式還沒形成。此外,李永樂(2012)指出,農村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交通和通訊困難對存貸款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業務品種因素的影響。蔡高明(2009)研究認為,村鎮銀行業務全面鋪開,缺乏特色,傳統業務難以適應“三農”多樣化金融需求。田霏、劉瑜(2012)研究指出,村鎮銀行自助銀行卡業務、外匯業務未得到批準開辦,理財產品銷售等新興業務未能展開。陳英兆(2012)指出,村鎮銀行未加入銀聯,結算服務單一、低效。
(四)村鎮銀行專業人才問題研究
劉佳等(2014)指出,大部分村鎮銀行未成立人才培訓機構,人員培訓依靠主發起行,缺乏長效人才培訓機制。陶蘭(2013)認為部分村鎮銀行缺乏貸款風險管理和評估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金融機構運作專業知識,易引發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曾之明(2010)則認為,農村戶數較多而專業信貸人員數量不匹配,貸后管理困難。張曉曦(2014)認為由于當前農村金融環境欠佳,村鎮銀行工資福利待遇不高,直接導致村鎮銀行人力資源欠缺。
(五)村鎮銀行盈利能力研究
基于規模視角,曾之明(2010)指出,村鎮銀行為應對儲戶提現,需要較高比例流動性資產,提高了資金成本,降低盈利能力。陳英兆(2012)也認為,由于村鎮銀行資金規模小,與優質客戶議價能力低;而農戶貸款缺乏規模效應,貸款風險大,盈利受限。
此外,田光武(2009)則認為,村鎮銀行日常運營等支出較大,加重了村鎮銀行財務負擔。屈魁(2013)研究認為,由于受政策調控等因素影響,村鎮銀行閑置資金持續增加,給經營成本帶來較大壓力。
(六)村鎮銀行風險控制和監管問題研究
1.內部性因素分析。葛永波等(2011)研究認為,村鎮銀行規模偏小,負債結構不合理,流動性風險較大;法人治理與內控制度不完善,風險識別與管理能力差。陳英兆(2012)研究指出,部分村鎮銀行的貸款集中度過高,是導致經營風險的主要因素。
屈魁(2013)認為,部分村鎮銀行董事會成員風險管理職責履行不到位,現階段法人治理運作難以達到監管要求。周才云、張毓卿(2014)則認為村鎮銀行員工不足,信貸管理的“三查”工作難以落實,易造成尋租行為。
2.外部性因素分析。從配套機制角度,劉佳等(2014)認為,由于農村地區誠信環境缺失,農戶和中小企業尚未納入征信體系,不利于風險管控。田霏、劉瑜(2012)認為,由于當前針對農村地區自然災害的風險補償機制尚未健全,村鎮銀行對農戶發放的信貸資金存在一定風險隱患。葛永波等(2011)認為,村鎮銀行信用貸款占比較高,缺乏抵押擔保物,貸款風險系數較大。蔣玉敏(2011)指出,我國尚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村鎮銀行存款人利益得不到保障。退出機制的缺失導致村鎮銀行存在高風險性。
從監管角度,馬元月(2009)認為,不僅我國監管部門缺乏具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而且村鎮銀行設立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監管半徑跨越縣鄉兩級,經營模式各異,監管難度大、費用高。
三、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一)外部視角分析
1.改良主發起人制度,鼓勵銀行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基于發起人資格角度,鄭黎霞等(2014)提到,應鼓勵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發起村鎮銀行,取長補短。陳隆建、吳照云(2011)認為,隨著村鎮銀行準入的放寬,監管部門應逐步考慮非金融業機構和工商資本加入村鎮銀行股東行列,豐富與優化村鎮銀行公司治理結構。
基于市場準入門檻制定角度,馬元月(2009)提出,應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明晰的產權制度,確保村鎮銀行最大股東或唯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而韋明升、劉作珍(2014))研究認為,應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條件,允許多元化投資主體設立村鎮銀行,特別是允許通過資格審查的自然人發起組建和控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從財稅政策層面,史紀良(2013)研究認為,應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存款準備金等貨幣政策鼓勵村鎮銀行發展。韋明升、劉作珍(2014)研究提出,初創階段的村鎮銀行應實行營業稅和所得稅減免。
從市場環境角度,劉佳等(2014)認為,一方面由政府主導建立擔保機制,解決抵押擔保問題;另一方面建立重大自然災害、農產品銷售保險體系,加快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此外,吳國聯(2011)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提升村鎮銀行議價能力。葛永波等(2011)提出,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風險分攤補償體系,為村鎮銀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從監管部門角度,祝鍵、張傳良(2011)指出,應對村鎮銀行實行有差別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陳隆建、吳照云(2011)指出,應先允許進一步放松村鎮銀行存貸款利率限制,提高盈利水平。高曉燕、孫曉靚(2011)認為,監管部門應適當降低村鎮銀行銀聯入網門檻,實現其資金周轉的良性循環。孫飛霞等(2015)認為,央行可準許村鎮銀行發型特殊的農村金融債券,支持滿足條件的村鎮銀行在資本市場融資。
(二)基于內部視角的分析
1.明確市場定位,提供差異化服務。吳海濤(2015)強調,村鎮銀行必須定位于服務“三農”,兼顧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陳英兆(2012)認為,村鎮銀行機制靈活等先天條件決定了村鎮銀行適宜定位于中低端市場,以小額分散經營方式贏得利潤最大化,追逐大客戶只能使其失去固有優勢。
劉佳等(2014)認為,村鎮銀行成立之初,應大力開展傳統存貸業務,重點發展普通零售業務。張天強(2014)認為,村鎮銀行需因地制宜推出符合“三農”特點的業務,體現經營特色。
2.采取多樣化措施,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學者們普遍認為拓寬村鎮銀行資金來源的主要措施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加強宣傳力度,提升社會認知度。陶蘭(2013)認為,村鎮銀行一方面可以加大力度宣傳其成立的目的與意義,提高其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所在地區農戶、城鎮居民和中小企業的客戶培養和存款營銷力度,擴大其資金來源。陳英兆(2012)研究認為,村鎮銀行應擴大服務半徑;及時了解農民、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引導閑置資金存入。其次,充分發揮股東影響力。李海艷等(2009)研究提出動員股東將自己或公司的資金優先存入村鎮銀行,降低客戶對村鎮銀行實力的懷疑;并發揮股東社會知名度高,信息渠道廣泛的優勢拓寬融資渠道。葛倩倩(2011)研究認為,村鎮銀行應依托母行的品牌,盡快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第三,擴充資本金。孫飛霞等(2015)認為應鼓勵各類社會資金投入村鎮銀行;主發起行可牽頭多家村鎮銀行集合發債來獲取外部資金的支持。李申申(2014)研究提出村鎮銀行應降低民間資本準入門檻,引入政府資本,通過招標引入大型企業資本。
3.完善金融服務措施,加快金融創新。在信貸產品創新方面,吳國聯(2011)提出,要推出與“三農”和中小企業需要相適應的信貸產品。孫飛霞等(2015)認為,村鎮銀行應開發適合當地特點的本土化小額信貸產品。
在經營方式創新方面,村鎮銀行應嘗試與當地各部門合作,共擔風險,引入資質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機構,降低信貸風險。張天強(2014)提出,村鎮銀行充分利用有利的人員和地緣優勢,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方式。武曉芬、孫燕云(2012)提出,西南地區村鎮銀行更應進行中間業務產品的創新。韋明升、劉作珍(2014)提出,通過建立村鎮銀行——金融服務站等分層模式,擴大服務半徑。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祝鍵、張傳良(2011)研究認為,應強化鄉村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包括網點建設、參加同城票據清算和大、小額支付系統,銀聯入網等。高曉燕、孫曉靚(2011)認為,村鎮銀行需早日加入征信系統,更好地防范與降低信貸風險。
4.提高員工整體素質,優化管理制度。吳國聯(2011)提出,應依托主發起行的資源優勢,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員工業務培訓。李申申(2014)認為,應通過適當提高員工待遇,進行人性化管理,提升村鎮銀行的人才吸引力。陳英兆(2012)認為,應形成激勵與獎懲機制,將存貸款、利息、利潤和服務水平等指標與待遇相掛鉤,推行貸款風險負責制。葛永波等(2011)認為,我國村鎮銀行應借鑒國外經驗,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5.完善內控機制,提高風控能力。從股權結構角度,葛永波等(2011)研究指出,村鎮銀行應合理設計股權結構,既要實現股權的相對集中,又要保證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從內控制度角度,陶蘭(2013)認為,村鎮銀行應完善符合自身實際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和科學決策機制,增強自主決策的深度、廣度和時效性。周才云、張毓卿(2014)指出,要加大法人授權管理透明度,注重崗位管理和設立責任制。
四、研究述評
(一)研究評價
國內學者主要從村鎮銀行的現狀、成立意義、比較優勢、發展模式、存在問題和發展對策展開研究。理論研究表明,在良好的金融環境下,政府加大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村鎮銀行通過建設完整的內部體系、創新金融與服務、提高抗風險能力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實力。實證研究表明,村鎮銀行對當地經濟起到促進作用,但自身財務與信息科技資源缺乏,盈利能力、風險控制能力不足,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依次為盈利能力、風險管理能力與業務擴張能力。目前,村鎮銀行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國內外比較研究缺乏和樣本數據有限,相關實證研究成果較少兩個方面。
(二)研究展望
基于現有研究基礎,有待深入研究問題如下:第一,加強國內外比較研究。參閱國外文獻,提煉國外同類銀行發展的有益經驗,并開展對不同省區村鎮銀行的橫向比較分析研究。第二,擴大研究樣本范圍,構建更合理的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關注資產總額、信貸違約數額、業務多樣性和營業網點覆蓋性、制度政策等多種影響因素。第三,基于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結合村鎮銀行實際情況,進行充分體現機構特性、運作特性的村鎮銀行風險控制體系研究。
參考文獻
[1]高曉燕,孫曉靚.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06):15-18.
[2]田霏,劉瑜.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困境及有效途徑探析——基于臨洮縣金城村鎮銀行案例分析[J].金融實務,2012:44-45.
[3]陳英兆.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路徑[J].中國金融,2012(10):76-77.
[4]陶蘭.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路徑[N].金融時報,2013(009).
[5]吳國聯.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樣本研究——以溫州市為例[J].中國金融,2011(02):50-52.
[6]黃汶橋.當前廣東村鎮銀行發展面臨的困境[J].三農金融,2011(01)57-58.
[7]祝鍵,張傳良.防范村鎮銀行信用風險的對策[J]. 經濟研究參考,2011(18):23-24.
[8]王曙光.村鎮銀行的意義和挑戰?[N].中國城鄉金融報,2008(01).
[9]武曉芬,孫燕云.我國西南地區村鎮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12):119-123.
[10]葛永波,周倬君,馬云倩.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對策透視[J].農業經濟問題,2011(12):48-54.
[11]馬元月.借鑒國際經驗促進我國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J].國際金融,2009(12):54-58.
[12]蔡高明.區域經濟下村鎮銀行發展模式初探——以福建建甌石獅村鎮銀行為例,蔡高明[J].金融縱論,2009(12)16-17.
[13]陳隆建,吳照云.權利、制度與組織視角下村鎮銀行的產生與發展[J].江西社會科學,2011(06):220-224.
[14]趙燕.探索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之路[N].金融時報2013(010).
[15]史紀良.穩妥推進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N].金融時報2013(012).
[16]曾之明.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模式與策略抉擇[N].湖南商學院學報2014(02):83-87.
[17]葛倩倩.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1(05):81-84.
[18]羅石軍.我國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發展思路探究——以村鎮銀行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101-102.
[19]李海艷,周孟亮,歐文靜.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J].焦點是空,2009(09):9-10.
[20]蔣玉敏.村鎮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浙江長興聯合村鎮銀行為例[J].貨幣銀行,2011(05):43-46.
[21]田光武.村鎮銀行經營困境與可持續發展——來自我國第一家外資村鎮銀行的調查[J].農村金融,2009(09):48-49.
[22]屈魁.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途徑[J]金融時報,2013(010).
[23]葉文輝.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以銅陵銅源村鎮銀行為例[J].基層論壇,2011(08):76-80.
[24]李永樂.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2(12):229.
[25]車曉軍,張國春.村鎮銀行支農效應分析——寧城縣個案[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2(08):33-35.
[26]林佳蓉.我國村鎮銀行發展模式探究——來自美國社區銀行的啟示[J].現代經濟信息,2014(09):328-329.
[27]周才云,張毓卿.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及解決思路[J].征信,2014(01):74-77.
[28]孫飛霞,郭雪萌,史文沖.中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師,2015(02):11-14.
[29]鄭黎霞,趙璐,陸智強.主發起人對村鎮銀行發展的影響研究——以浙江省某轄區的4家村鎮銀行為例[J].科技與管理,2014(06):111-115.
[30]韋明升,劉作珍.廣西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4(23):68-70.
[31]吳海濤.黑龍江省村鎮銀行發展對策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15(01):118-123.
[32]王曙光.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內涵與未來農村金融改革趨勢[N].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06):30-31.
[33]張曉曦.我國村鎮銀行發展模式分析[J]. 商,2014:209.
[34]高曉光,谷連杰.村鎮銀行發展優勢探析[N]. 吉林日報,2015(008).
[35]何飛.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路徑[J].中國金融,2015(04).
[36]劉佳,劉科,金師.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鄂爾多斯市為例[J].經濟論壇,2014(07):84-87.
[37]張天強.改革創新,促進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J].當代農村財經,2014(11):1-4.
[38]李申申.淺析河南省村鎮銀行發展的優劣勢[J].時代金融,2014(08):68.
作者簡介:徐敏喆(1992-),女,安徽馬鞍山人,廣西大學商學院金融保險系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區域金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