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東 張欣
【摘 要】本文以大連市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與因素制約,繼而提出相對針對性改進意見。
【關鍵詞】大連市;農產品;冷鏈物流
“農產品冷鏈物流”即水產品、肉禽蛋奶、花卉、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獲取自產出地后,從其貯存、加工直至零售環節持續保持在一定溫度內,最大地保證其安全、品質,防控污染、降低處理損耗,性質特殊的供應鏈系統。冷鏈物流常泛指農產品冷鏈物流。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繁曝光,政府規定的冷鮮食品政策標準越發提高,且投資力度更大。“冷鏈委”統計表明,2015年冷鏈物流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幅24.2%。大連經濟發展受冷鏈物流影響很大,有必要深入探究。
一、大連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基本現狀
目前,大連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頗快,“棒棰島食品集團肉聯廠”的竣工投產標志著鮮肉由生產、交易至零售終端全過程冷鏈化業已實現。該項目在國內是唯一。大窯灣保稅港區冷鏈物流從2013年開始發展迅猛:獐子島中央冷藏基地一期工程順利開工建設,陸續啟動的項目有保稅區“恒浦物流二期”、“毅都集發二期”、“泰達明豐”等。大窯灣保稅港區冷藏冷凍力已達8.5萬噸,2015年底實現32萬噸,貨物年操作量105萬噸,其口岸保稅冷鏈冷藏物流基地國內最大。
對于冷鏈物流的運輸方式,商戶多選擇普通車輛運輸,特別是果蔬、水產品等鮮活產品,只有10-20%的商戶會選擇冷藏車運輸,剩余農產品均是常溫普通運輸,而牛奶、蛋類、豆制品幾乎無冷藏運輸。事實上,大連幾個大型冷鮮批發市場的對外運輸量可達總量的65.6%,這當中不少長途運輸也用常溫運輸,其冷鮮農產品質量遠不達標。就對內運輸來說,單是大連市內的供應物流環節損失率也不低,較全國平均水平略低,但經濟損失較大。整體看,大連現有及在建冷庫極大保障了后續運輸環節,但觀念落后、運輸設備配套系統不合理、信息技術支持不足等過多地浪費了現有冷藏資源,由此而發生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增加物流成本。
二、大連市冷鏈物流的發展制約因素
(一)冷鏈模式及冷運方式滯后
首先,冷鏈物流模式滯后。現代物流業要求新型物流模式,對于農產品冷鏈物流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但目前大連農產品冷鏈物流采用傳統的冗長、煩瑣的運作模式,也就是由供應商逐級配送至終端消費者,這一模式對于快消品來說其實并不適合,尤其違背冷鮮食品物流需求。
其次,冷運方式滯后。目前,大連貨運市場中鐵路車皮約5000輛,冷藏車皮不到50輛,占比不足1%。現有陸運汽車10.89萬輛,當中410輛是冷藏保溫車,占比僅0.38%。冷藏集裝箱車以服務陸運國際冷藏物流為主,而甚少服務于國內。水產品交易市場物流區內,4條東北水產品公路專線年運量5萬噸,但全部車輛均為普通敞式貨車。市場上現有冷藏運輸車,其水產品冷鏈運輸率低于2%。統計表明,大連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中,易腐食品消費占比60%,但大連千余消費點選擇廂式貨車配送超過90%,原因是制冷車配送運價比廂式貨車高至少2倍。可見,大連易腐食品冷藏配送尚屬起步期,冷鮮農產品物流運輸方式落后,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且存在食品安全與浪費隱患。
(二)大型城市冷藏物流中心匱乏
目前,工業品物流主導著大連物流產業發展,冷鏈物流流通率低于2%,冷鏈物流特別是農產品冷鏈是其物流發展的短板。調研表明,大連公用冷藏食品集散中心現有8家:灣凱洋水產品冷藏庫、百盈冷庫、遼漁集團國際水產交易中心、大連灣海聯冷庫、大孤山金山食品冷庫、大窯灣毅都冷庫、棒棰島臺山冷凍食品交易中心與黑嘴子水產品批發市場。其冷藏儲存功能均屬專業化,但總體服務功能有限,物流操作技術水平與信息化管理的普遍滯后,溫控與冷藏車無縫對接不易實現。所以,加大發展大型冷藏物流中心,提供高質、安全的冷鮮農副產品是大連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三)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技術落后
冷鏈物流要求在先進技術支撐下實時全程管控溫度,而大連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并不高,更有甚者,一些大型經營主體的冷鏈信息系統并不完善,加上信息技術人員不足,時常延誤信息傳輸。可見,落后的信息技術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
三、大連市冷鮮食品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嘗試新型高效冷鏈物流模式
1、冷鏈業務外包
相較于自營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專業化更強,其優勢是設備先進、信息技術高、成本低。外包企業冷鏈業務可降低自身業務不足,使企業更專注于核心業務,利用第三方企業優勢,提升冷鏈物流水平。對大連大型農產品生產企業而言,第三方物流將朝著大規模解決冷鏈物流的方向發展,第三方物流為大連自營物流企業提供了較佳的選擇方向。
2、產銷直掛
普通物流過程中間環節普遍增加的一是物流成本、二是裝卸搬運設備使用率,并由此延長物流時間,降低產品品質。所謂“產銷直供”即出于縮減中間環節考慮,直接提供產品給零售企業;或是大規模流通企業直接深入產地采購,并將配送服務直接向中小型零售商提供。目前,大連冷鏈物流運輸以傳統模式為主,零售企業的貨源很少是由生產商直接提供,層層運輸配送條件下,不但成本大增,還會損害產品品質,為此,可嘗試“產銷直掛”解決多頻次、小批量配送問題。
3、一體化網絡配送
目前,大連冷鏈物流慣用的模式環節多而雜,而多頻次小批量運輸多,不易形成規模效應。假設在市內設配送中心,集中處理客戶需求信息后再由配送中心向客戶集中配送,必將使成本及貨物損失大降,從而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物流網絡。但該模式對信息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4、冷鏈宅配
當下,白領階層越發推崇“網購+宅配”。統計表明,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約5500億元,這當中食品及生鮮冷藏食品占比普遍偏低,這就為“冷鏈宅配”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目前,大連推廣冷鏈宅配的范圍有限,但未來這一模式必將是多數冷鏈物流企業關注與發展的重點,因為伴隨電商的發展,大眾對該模式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二)政府應著力引導冷鏈物流業發展,加大大型冷藏物流中心建設
首先應明確配套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冷鏈物流配送設施,同時在收費上基于公益性優惠;其次,按信息平臺與檢測檢驗設施建設實際投資額的一半給予補貼;再次,按冷凍冷藏庫建設的實際投資額給予新技術冷凍冷藏庫一半補貼;又次,參照冷鏈物流運輸配送車輛實際購置成本及其實際耗油給予一半補貼。另外,考慮到電費是冷鏈物流車輛的主要運營成本之一,政府應針對電費給予適度補貼。最后,為支持冷鏈物流的發展,針對現有大型冷藏物流中心的缺失,政府應對此劃撥專款予以支持。
(三)強化基礎設施與信息技術建設,加強冷鏈物流人才培養
首先,應用蓄冷式低溫物流系統。該系統既保證了農產品品質,又規避了冷藏車輛運輸品類單一的局限,同時降低初值成本,提高車載率,從而突破品種與批量限制,增加運輸彈性。其次,選用“RFID技術”實時監控。冷鏈物流的特性要求對生產、運輸、銷售、經濟、技術等要素綜合考慮,協調關系,確保農產品保(增)值。農產品冷鏈物流領域“RFID技術”推廣有望提高大連各冷鏈環節的工作效率與質量。它可實現運輸與配送過程中的溫度變化預警,記錄過程溫度變化,幫助辨識質量變化發生時間,對質量事故責任認定有益。第三,強化冷鏈物流人才培養。人才關乎農產品冷鏈物流能否順利發展。大連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需積極引進、培養物流人才。市政府應引導建立健全人才信息平臺,政策補貼冷鏈物流人員培訓投資,并廣泛開展現有人才崗位培訓與繼續教育,同時健全人才儲備機制,夯實高水平冷鏈物流發展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建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物流科技,2013,2:102-105.
[2]杜冉冉.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管理,20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