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駿超
【摘 要】“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是毛澤東同志強調過的一句話。事物都有兩重性,也就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力資本積累可以影響收入差距,但這種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或許會在條件發生變化時呈現不同的模樣。
【關鍵詞】人力資本;兩重性;收入
一、簡述人力資本
在上個世紀中期以后,科技范疇中的各種有創意的知識不斷產生,不停歇地提升產業間的革命,全球范圍內不少國家政府都不謀而合地增加了對教育的經濟投入。通過采取定量分析的辦法,不少人力資本的學者加深了教育對宏觀及微觀經濟的增長產生巨大作用的論證,他們認為社會進步依賴于這樣的資本存在。如今的各種理論越來越成熟,學者們已經就“一國或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越大,人力資源質量(人口受教育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能力)越高,其國內的人均產出或勞動生產率就越高,經濟增長速度也就越快”這一說法基本達成共識。
二、人力資本積累影響的兩重性
但是,與此同時,在大家為人力資本增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財富的背后,忽視了收入分配結構也在默默地改變著。然而人力資本的投資的差異是否會隨人力資本積累而變化、朝哪變化、變化多大,當代以來大體上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準備立足于人力資本理論,從拉大和縮小兩個方面思考人力資本積累對收入差距的影響。
縱觀人力資本理論,其中并不缺少人力資本積累反向影響了收入差距的證據。對物質資本投資的收益不及投資人力資本,不過因為人在自我學習天賦、遺傳健康狀況、心理素質等先天條件上必然有一些不同,等量投資不同人也可能達到不完全一樣甚至差別巨大的生產率收益。先天因素的各式差異造成了人力資本積累從最初就帶有擴大收入差距的色彩。
可以說僅有先天的差異的話,還可能將收入分配結構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但是后天的不同經歷必定會使得事情變糟糕。收入差距的擴大,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環境、生存狀態、社會政策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例如,一些家庭并不舍得對孩子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甚至將其作為勞動力消費,妨礙知識的接受。在此類的居家氛圍下,即使有第三方(如慈善機構)對小孩投資,其收益也很難與支持人力資本投資的家庭的孩子相比。再比如,生活在重污染區域的人,與生活在空氣清新的風景區的人,對其投資同等的健康,收益也會有很大差異。再者,即使是同等的初始人力資本投資條件、先天學習健康條件,投入產出比的差異也會在由運用能力的差異產生。在我國,這種運用能力的差距又似乎可以歸結為家庭環境、社會關系等后天的確定因素,而非是隨機的因素。后天條件的種種差異客觀上強化了收入差距拉大的“慣性”,強化了所謂的“馬太效應”。
當然,我們也不能根據上述推理就輕松臆斷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必然會拉大收入差距。事實上,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縮小收入差距。首先,人力資本總量的提升能在表面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能在實質上推進人民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使得公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進而縮小收入差距。野蠻社會的人力資本水平低下,充斥著爭斗和特權。意識的限制使得絕大多數人視這種差距為十分“合理”的分配狀態,往往不會去刻意地追求公平平等,刻意地去縮小貧富差距。文明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人力資本總量的驚人增長,增進了人們接受教育和保持健康的機會,使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發揮自我潛能的機會,更愿意去主動幫助他人,發揮人心“善”的一面,從而促進整個社會收入差距的縮小。
其次,人力資本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和最佳投資限度思想的直接推論就是:長期人力資本積累能縮小收入差距。人力資本的邊際報酬是否真的遞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人力資本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成立的根本原因有兩個:其一在于人力資本投入與其他資本投入之間存在著一個最佳的數量組合比例;其二在于理性的個人在達到一定的人力資本存量后就不會再增加人力資本投入,這給了之后的趕超者很大的空間——假如一個人的健康存量無法通過投入增加,他(她)也就不會再投入,也不會阻止別人的投入。這也意味著隨著人力資本投入的不斷增加,每一單位投入所得出的邊際產出最終會遞減。換句話說,短期內的人力資本積累可能會增大收入差距,長期的人力資本積累將肯定縮小收入差距。
最后,隨著整個社會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受人力資本供求狀況、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競爭狀況和人力資本價值變化的影響,人力資本貶值,使得人力資本擁有者與未擁有者之間、不同層次人力資本擁有者之間的收入差距縮小。在人力資本需求曲線基本保持不變的時候,人力資本供給曲線繼續向右移動必然導致人力資本的貶值,這是由人力資本價值規律所決定的。人力資本的貶值意味著人力資本收入在個人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社會(雇用單位)不再單純地依靠個人的人力資本決定個人的收入,其他的一些因素諸如團隊協作能力、機遇、表達能力等逐漸成為決定個人收入的重要因素。這種因素將會顯著縮小人力資本更高的人和更低的人的收入總量差距。由于人力資本貶值的時刻人力資本總量往往能夠達到一定高度,根據前所述及的人力資本積累“實質上推進人民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的功能,收入分配機制向機遇、綜合素質(努力一般都能達到)傾斜,各種補償平抑機制非常健全,因此整個社會的收入差距都能逐漸縮小,控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人力資本理論聚焦于對個人收入提升的影響,造成了人力資本積累對收入差距的兩重性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歌德.認識事物兩重性的方法論意義[J].教學與研究,1983,(2).
[2]焦斌龍.人力資本怎樣影響收入差距[N].人民日報,2010年11月4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