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超
【摘 要】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城市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提高了。滿足市民的基本生活、居住需要成為了現代城市的首要職能。對城市的宜居性進行研究,可以讓城市居民對所生活環境狀況更加清楚,也是政府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依據。基于SWOT的分析對鹽城市進行城市宜居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SWOT分析;鹽城;宜居城市建設;研究
一、“宜居城市”內涵
目前,宜居城市有廣義和狹義兩類:狹義的宜居城市,主要指自然氣候宜人,生態景觀優良,人工環境優美,適宜工作和居住。廣義的宜居城市,主要指城市的經濟繁榮發展,社會穩定和諧,文化氛圍濃厚,配套設施完備,自然人文環境協調,適宜于人類工作和生活。[1]宜居城市是人文和自然的有機融合和協調發展,是城市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的有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能夠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二、鹽城市宜居城市建設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種戰略分析法,主要是找出組織內部所具有的優勢(Strengths)與劣勢(Weaknesses),以及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與威脅(Threats),通過構造SWOT矩陣對組織內外部條件進行綜合和概括,提出適當的目標和相應的策略。
(一)鹽城城市建設基本概述
鹽城隸屬于江蘇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江蘇省中東部,位于長江三角洲北翼,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市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1.06萬人;其中市轄區面積4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萬人。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鹽城是江蘇沿海地區新興的工商業城市,也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鹽城擁有江蘇省最長的海岸線、最大的沿海灘涂、最廣的海域面積,同時也是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在沿海灘涂上建有麋鹿和丹頂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世界”。2015年3月,入選國家衛生城市。壯大綠色產業、發展綠色能源、實施綠色開發、保護綠色生態、建設綠色家園,努力實現產業低碳生態、城市宜業宜居、生活健康環保已列入鹽城發展規劃中。
(二)優勢(Strengths)
1.區位優勢
鹽城在蘇北五市中是距南京、上海最近的城市。隨著鹽城交通的發展,將和上海、蘇南等地的聯系更加緊密,這也為全面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時,沿海高速、沿海鐵路的建設正進一步提升鹽城城市交通發展狀況。
2.鹽城自然條件優越
鹽城是一個海洋資源較為豐富的城市,東臨黃海,沿海岸線長582km,占江蘇省海岸線總長度的56%,占全省沿海灘涂總面積的70%,占全國的1/7。[2]鹽城市位于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豐沛,氣候宜人,良好的自然環境是鹽城宜居城市建設的優良載體。
3.旅游資源豐富
鹽城有4550平方公里沿海灘涂,被列入世界重點濕地保護區;有近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有十萬多畝的海濱林場和遼闊的海濱草原,海濱風光獨特;有珍稀的野生動物如丹頂鶴、麋鹿,因此鹽城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故鄉”,其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是宜居城市建設的戰略性資源,充分挖掘出它的價值,無疑會有力地推動當地的發展。
4.農業發展優勢明顯
作為江蘇最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鹽城現已建成多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優質油料基地縣和優質棉基地縣,主要的農產品種養的規模與總量都是全省第一。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畜牧業產地和種植業產地也都是全省第一。鹽城的農業發展優勢明顯,這為宜居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
(三)劣勢(Weaknesses)
在擁有眾多得天獨厚優勢的同時,鹽城目前宜居城市建設,還存在著一些劣勢。一是整體經濟狀況還有待改善。鹽城經濟水平與全省其他地區特別是蘇南地區仍有巨大差異。這便容易造成資金短缺,宜居城市建設后勁不足的問題。二是鹽城文化軟實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鹽城目前整體水平不高、實力不強、知名度較低。三是旅游產業鏈仍不完善。鹽城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就在于旅游產業鏈不完善,旅游業以“游”環節為主,然而游、娛和購物要素還沒有還需下大力氣發展。
(四)面臨的外部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
我國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建設,鹽城地屬江蘇沿海和我國東部沿海中部,正位于一帶一路結合部中心區域。一帶一路建設是鹽城解決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升整體城市競爭力的重大機遇。
(五)威脅(Threats)
與全省其他城市相比,鹽城市宜居城市建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比如蘇南地區以南京、蘇州為代表,宜居城市建設發展較成熟。如何能提高鹽城市宜居城市建設競爭力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一環。
三、鹽城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的策略
(一)大力推動經濟發展
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就是經濟,它是宜居城市建設的經濟保障。所以,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綜合實力仍然應是鹽城市今后發展的重要目標。推進第二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快對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房地產、教育與科研事業的發展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要重點圍繞新技術的開發、引進和新產品的研制、生產,在優勢領域逐步壯大。要加快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的步伐。
(二)打造綠色生態城市名片
完善公園綠地,彰顯水綠之美。改擴建、街頭綠地建設和道路、公園、河道綠化,提升改造等項目。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無公害、少污染、低消耗、高效益”企業,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對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實施搶救性保護,對重要的資源開發區實行強制性保護,對生態良好地區實行積極性保護。
(三)強化生態保護制度建設
制定并及時修訂環保引導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積極利用市場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進行能源管理體系的建設,利用市場杠桿的力量,以較少的財政投入取得較大的節能減排效果。
(四)強化公眾參與機制,充分調動市民積極性
要充分調動民眾參與宜居城市評價和建設的積極性,對與民眾緊密聯系的重大決策如環境、交通、社會保障、住房等,要按召開聽證會,廣泛聽取民眾意見,加強社會監督。同時,要加大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與政策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關注宜居城市建設、積極參與、合力推進宜居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李麗萍、郭寶華.關于宜居城市的理論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06.
[2]鹽城旅游網.http://www.cnycta.com/ycgk.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