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恩山
【摘 要】在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不斷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對于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非常關鍵。民生政策是政府獲的人民信任的有效載體,二者具有極為緊密的內在關系。立足于民生政策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內在邏輯關系,通過完善民生政策的制定、執行、反饋來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具體從社會和政府本身兩個角度總結民生政策視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意義。
【關鍵詞】民生政策;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意義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及其與民生政策的內在關系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
在我國地方政府是相對于中央政府而言的各級人民政府,本文中地方政府公信力指各級人民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基層政府公信力。
地方政府在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和功能,地方政府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市場運行的監管者、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資源環境的保護者、社會公平的保障者和社會穩定的維護者。地方政府的諸多職責和功能決定了其與公民之間的密切聯系。地方政府關注民生、履行職責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但是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被調查者都對中央政府十分信任,然而近七成的受訪者不信任地方政府,甚至持懷疑態度,甚至,80.3%的受訪者認為地方政府是當前我國信用最差的群體[3]。調查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狀況。
(二)民生政策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內在關系
1.民生政策影響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
民生政策作為黨和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舉措涉及公民生活最基本的教育、醫療、就業等各個方面,是政府與公民關系最為密切的環節。民生政策的制定、實施與反饋時刻牽動著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時也更加容易成為公民關注的焦點。民生政策作為政府向社會輸出的重要公共產品,一定程度上被公民視作政府對于普通百姓的一種政策性承諾。評價這份承諾是否得以兌現的標準就是民生政策的執行結果。地方政府作為民生政策執行的主體,相應承擔起了民生政策視角下公民對于政府公信力的被評價主體的角色。地方政府對于民生政策的有效執行可以促進公民維護政府的權威性,增強對于政府的信任程度。反之,民生政策的執行不力則會使政府公信力受到巨大的損害。所以,民生政策與地方政府公信力之間存在著極為緊密的內在關系,民生政策既可以成為地方政府維護自身公信力的重要途徑,又可能成為損害自身公信力的主導因素。所以民生政策對于地方政府公信力能否得以提升具有重要影響。
2.地方政府公信力關系民生政策執行
政府擁有良好的公信力是自身履行其職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保障,也影響著政府民生政策的執行狀況。擁有公信力的政府能夠獲得公民的信任,鞏固其合法性和權威性。較強的政府公信力可以在民生政策的各個環節中轉化為強大的推動力,充分調動群眾積極參與民生政策制定、執行、反饋的各個環節,能夠將民生政策的政策目標最大程度地實現,讓公民從民生政策中獲得生活水平的改善,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政府公信力狀況可以在民生政策中直接的反映出來,影響到政策的效果,決定政策是否能夠達到服務人民的目的,決定政府是否能夠通過政策維護自身形象,獲得公民信任。所以,民生政策的各環節都受到政府公信力的影響。
二、通過完善民生政策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有利于完善市場經濟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策手段,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民生政策涉及住房、醫療等和市場密切相關的領域,為政府提供了巨大的調節空間。政府在發揮自身職能時有賴于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穩定的市場環境。作為市場秩序和規則的“補缺者”,政府自身為市場元素所認可的程度影響著其職能的發揮。王策提出政府的誠信行為可以為市場提供“有形”調節和統一的評判標準,平衡社會主體間的利益沖突,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4]。由此可見,提升政府公信力,可以促進政府更好地發揮其在宏觀調控中的職能,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2.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要求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中“安定有序”被列入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當前,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會成為社會穩定的最主要動力。然而,民生問題也是催生社會不穩定因素的主要誘因。公民在生活遇到困難時往往首先想到尋求政府的幫助,這種依存關系成為政府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支柱。相反,當政府失信于民,公民面臨利益訴求時無法或者主動放棄了對政府的信任,轉而通過其他私權尋求自我保護,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也會隨之增加。完善民生政策,更好的解決民生問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二)有利于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1.有利于強化政府合法性
合法性是公民接納政府的前提。邁克爾·羅金斯認為合法性“最初的含義是指國王有權繼位是由于他‘合法出身,中世紀以來合法性的意義增加了,它不再指‘通知的合法權利,而指‘統治的心理權利”[5]。由此看出當前政府的合法性主要指政府在公民心中產生的合法性與存在的合法性。公民對于政府產生和存在的態度決定政府是否在脫離先天的合法性之后能夠得到公民的認可。把強化政府合法性與民生政策的完善相結合有利于使民眾從生活中感知政府的存在,確切而言是把政府的合理性做法以惠及百姓的方式傳達出去。如唐鐵漢所言:政府公信力實質上是群眾對政府履行公共職責情況的評價,也是對政府合法性的檢驗,信任政府能夠增強群眾社會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增強政府存在的合法性[6]。民生政策作為群眾對政府履行公共職責情況評價與合法性檢驗的重要標準,通過民生政策的完善可以極大強化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2.有利于鞏固政府的權威
公民對于政府決策與行為的信服程度是對政府權威的檢驗,擁有權威的政府能夠讓公民從內心深處認同和支持政府的決策和行為。民生政策對于百姓生活的關注是其他政策所無法比擬的,政策本身的特點就容易觸及百姓之所想,吸納百姓之所思。充分利用民生政策的這一特點,完善政策本身可以增強公民對于政府的認可程度,進而提升政府公信力。尤其是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的權威性相對缺失,運用民生政策優勢提升政府公信力有利于地方政府權威的強化。
3.有利于促進政府行政管理工作
政府任何一項行政管理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公民的參與。當今社會,強制手段已經日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公民自發的參與與配合。然而,公民積極性的調動必須以對于政府的信任為前提,此時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就加以顯現。民生政策的完善有助于公民更好的理解與接納政策,對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具有推動作用。公民只有對于政府擁有充分的信任才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配合完成一項政策的實施,一個行政管理活動的開展。從而,從中獲得由于政府成功履行職責,為公民帶來的便利可以進一步增強公民對于政府的信任程度。另外,以政府良好的公信力作為支撐,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進一步降低政策執行的成本。這樣形成以公民為軸心,政府公信力與政府行政為側翼的良性循環模式,對于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中山. 孫中山選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802.
[2] 龔培興,陳洪生. 政府公信力:理念、行為與效率的研究視角[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
[3] 小康研究中心.官員信用敲響政務信用警鐘[J]. 小康,2007(8):19.
[4] 王策. 誠信政府建構論[J]. 社會科學輯刊, 2005 (6).
[5] 邁克爾·羅斯金,等. 政治科學[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5.
[6] 唐鐵漢.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設信用政府[J].中國行政管理,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