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勵
【摘 要】11—13世紀末西歐英格蘭地區勞役地租占主導,13世紀末逐漸被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作為這一時期的主要封建地租之一,是與當時封建初期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通過分析11—13世紀英格蘭勞役地租出現的歷史因素以及對當時英格蘭地區的影響,得出在13世紀之后貨幣地租逐漸取代勞役地租,但是在之前勞役地租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符合當時封建社會初期生產力水平的,應該予以肯定。
【關鍵詞】勞役地租;英格蘭;貨幣地租
勞役地租在英國中世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1世紀到13世紀西歐英格蘭地區以勞役地租為主,這與當時封建初期生產力水平以及人們的認知水平等因素分不開。探究英格蘭勞役地租出現的合理性以及對當時的英格蘭社會形成的影響,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勞役地租的出現有其深厚的歷史因素,地租是土地所有權的經濟實現形式之一。封建地租包括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三種形式。在生產力較落后的情況下,領主階級較為強大,在領主制經濟下,土地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奴份地,自營地由領主自己經營,份地交給農奴使用,農奴需要到自營地上服勞役,產品歸土地所有者。11—13世紀末這段時間西歐英格蘭地區勞役地租占主導。勞役地租作為這一時期的主要封建地租之一,是與當時封建初期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也稱作徭役地租。“13世紀在靠近蘇格蘭的三個郡的地租收入中,勞役地租只占10%,實物地租占36%,貨幣地租占54%。”i這說明在13世紀末,勞役地租逐漸被貨幣地租所取代。勞役地租借鑒了采邑制下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協調了封建主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封臣要為封君服義務,而封君也要為封臣提供保護與幫助。這樣封建領主把這樣的一種關系體制借鑒引用到自己莊園內部,于是便形成了勞役地租的形式。這種勞動的具體表現形式便是提供勞役。“用勞役來報答領主的保護成為領主與農民之間維系關系的重要紐帶。”ii與勞役相伴隨的必然是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緊密。
勞役地租對維蘭(villein)和維蘭持有地(villein tenure)的影響很大,“關于維蘭農奴化的時間,學者們基本一致的意見是始于12世紀,特別是12世紀下半葉以后。在12世紀的森林法中,維蘭明顯失去自由,成為農奴。”iii有學者認為,到了12世紀,西歐少數地區除外,純粹的自由農基本消失。維蘭在耕種自己份地的同時,要為領主提供定期的勞役,農民的身份和農民與領主之間的關系,在土地保有權方面,維蘭存在著奴役性土地保有權。莊園法庭受理維蘭案件,莊園法對農民的土地有保護作用。法庭本身由莊園全體成員組成,上至領主和管家,下至地位最低的農奴。因此,農民在莊園法庭審理自己的起訴案件時,也作為審理者的身份有一定的決裁權。這樣,農奴的與領主斗爭的合法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莊園法得以維護,這樣也可以協調莊園領主和農奴之間的關系。
此外,勞役地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莊園經濟的繁榮,能夠給領主莊園帶來很大的收益。主要表現在領主自營地上優越的生產環境,“事實上,中世紀西歐自然災害也頻繁,當時領主預防蟲害的措施有:在各莊園之間交換種子,把自營地分成小塊種植,擴大莊園種植面積,實行輪作。”iv再加上莊園管家的監督,使得自營地在相同的畝地上所產出的物品比農奴份地上的要高很多。這樣一種強制性的農業勞動力投入,在當時客觀上促進了莊園的整體良性運作,因而推動了英格蘭地區的社會發展,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并且輸入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制度,這為封建莊園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11世紀隨著城市興起、人口增加、耕地拓展和農業技術改進,封建經濟開始呈現勃勃生機。諾曼征服之后,英格蘭莊園經濟開始逐漸走向繁榮階段。
勞役地租在后來被貨幣地租所取代,但其在英格蘭能夠存在幾個世紀之久,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的歷史基礎。在當時租佃制的情況下,佃戶的人身依附關系在勞役地租時期最強,后逐漸才有所緩和。這種很強的依附關系把農奴束縛到莊園領主自營地上,向領主服勞役,一般領有全額份地的農奴每周要為領主服3日的勞役,稱為“周工”。從而在客觀上提高了莊園的勞動產出率,在當時西歐封建制度初期,生產效率低的情況下,農業產量的提高,人口的增加,新的城鎮的出現,都與勞動力的投入密切相關。“11世紀以后各地不斷出現新的城鎮,在12、13世紀時尤為明顯。據米勒統計英格蘭在1100一1300年間共出現140個城鎮。” v勞役地租從制度上保證了大量農村人口束縛在土地上,確實推動了封建莊園經濟的發展繁榮。12世紀,許多莊園的農奴開始出現不服從領主的現象。他們不希望占用自己大部分的時間為領主服勞役,他們越來越不滿足自身的處境,希望改變這一現狀。到了13世紀,維蘭們服勞役的態度是消極的,于是便出現了通過繳實物或者貨幣來代替服勞役。領主為了維持其土地的正常運作及收益,不得不再不斷豢養一批勞動者為其服務,無形當中也增加了領主的負擔。此外,黑死病造成了人口的大量銳減,莊園勞動人手不夠,勞動力稀缺,使得農奴的社會地位相應得到提高,農奴要求更高的經濟報酬,莊園領主在這一時期所承受的土地成本負擔必然加重,他們被迫把自營地出租,即使有一部分租金較低,也比之前的狀況好很多。正因如此,到了中世紀后期,貨幣地租逐漸在西歐英格蘭地區成為主導的地租形式。
綜上所述,11—13世紀英格蘭勞役地租出現在封建社會初期,是在生產力較為落后的情況下存在的,與當時英格蘭地區的社會歷史環境相適應,出現在當時是與其封建社會初期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雖然13世紀之后被貨幣地租所取代,但是勞役地租在當時對英格蘭社會所起到的作用很大,對維蘭本身以及莊園制度的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一定程度上應該得到肯定。
注釋:
i 蔣孟引:《英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202頁。
ii 道格拉斯·諾思,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 厲以平, 蔡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23頁。
iii 孫立田《中世紀英國維蘭土地權利考察》載于《世界歷史》2006年第5期。
iv B.M.S.Campbell,English Seigniorial Agriculture:1250-1450,p.416.
v E.Miller J.Hatche, Medieval England: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ic Changes1086-1348,p.73.
【參考文獻】
[1] 道格拉斯·諾思,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以平,蔡磊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
[2] 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國通史》,商務印書館,1993年。
[3] 舒小昀:《歐洲的歷史與文明》,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3年。
[4] 孫立田《中世紀英國維蘭土地權利考察》載于《世界歷史》2006年第5期。
[5] B.M.S.Campbell,English Seigniorial Agriculture:1250-1450,p.416.
[6] G.C.Homans, English Villagers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New York,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