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必勝
摘 要 在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實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對這些因素做出認知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對于提升農村思想品德教學課程水平與質量、推動農村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提升具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在對影響農村思品課教學實效性的因素做出論述的基礎上,對農村思品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策略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農村;思想品德課程;影響因素;實效性
思想品德課程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學科,農村思想品德課程的開展,不僅關系我國農村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提升與發展,同時也是我國農村教育過程中對素質教育進行落實的關鍵。因此,在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對影響教學實效性的因素做出總結與分析,并有針對性的探索提升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實效性的策略,從而推動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1 影響農村思品課教學實效性的因素
1.1 過于強調知識目標的實現
在農村思品課程教育中,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目標,還包括情感目標與能力目標,即在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知識水平的提出上,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情感與踐行思想品德課程理論的能力,只有著三個目標同時實現,才能夠確保思想品德課程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但是事實上,在許多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對知識目標的強調以及對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忽略,是一種客觀存在且普遍存在的現象。許多教師都對這種情況表示無奈,他們在教學初期強調情感教育以及理實教育的結合,但是這種教學不僅加大了教學難度,而且導致學生沒有足夠時間對知識重點做出了解。歸根結底,這種情況的存在還是因為受到了“應試教育”所帶來的深刻影響,由于知識目標的實現直接決定著學生顯性的學習成績或者考試成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情感目標與能力目標并沒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導向作用。
1.2 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產生脫節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是試金石,但是在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育中,教師比較重視理論難點與重點的講解,而忽略了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的結合,而這也導致了農村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產生了脫節,這種脫節主要體現為兩種表現:首先,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認為自己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是因為他們會圍繞教材中的案例對知識點進行講解,然而事實上,這些案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著一定的舉例,并不利于學生做出全面且準確的理解;其次,教師欠缺對時事政治內容的嵌入。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思想品德課程時長有限、教師教學壓力較大而沒有精力收集實證案例等,而嵌入時事政治的時間則集中于考試之前,因為這樣能夠最明顯的實現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顯然,當理論與實踐產生脫節之后,思想品德知識的枯燥性特征將會被放大,而學生也將逐漸失去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興趣。
1.3 教學方式單一
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是提升思想品德課程吸引力的重要途徑,但是,教學方式單一式制約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實效性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當前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模式的單一。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和教學時間的限制,填鴨式教學仍舊是當前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導致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產生著明顯的制約作用;二是教學方式的單一。雖然當前許多農村學校也具有了多媒體等教學工具,但是受到教師教學習慣以及信息素養的影響,黑板+粉筆仍舊是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工具中的“主力”,而多媒體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學資源的閑置與浪費。
2 農村思品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策略
2.1 強調情感教育
積極的情感對于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產生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強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并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來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認同。另外,為了讓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本身充滿情感,教師應當重視教學氛圍的調動以及教學情景的設計與使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學習主動性。具體而言,情感教育在農村思想品德課程中的事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是設置懸念,創設情境;二是強化互動,激發熱情;三是開展討論,總結結論。通過這幾個步驟,學生的情感能夠與教學過程實現良好的結合,從而推動能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2.2 開展生活教育
農村思想品德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師需要針對農村生活的特點,探索出一條適應學生特點的理實結合道路,即要求在農村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中,教學內容不能脫離農村生活的現實。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將農村社會當做思想品德教學的“大課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大課堂”來掌握“小課堂”中的知識內容。如在講解環境保護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農村中的河流山川以及動植物,從而讓學生真是的感受到身邊環境的變化以及環境產生變化的原因,并將這些真實的體會運用到理論知識的理解當中。
2.3 豐富教學方式
農村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提升,首先要求教師能夠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這要求教師能夠放棄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學方式,通過使用探究式學習法、啟發式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樣化的形式,為學生自主探索思想品德知識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將自身定位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監督者,從而促使學生在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加深對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其次,教師應當重視教學工具的多元化發展,這不僅要求農村學校重視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推動多媒體、互聯網等教學工具在思想品德課程中的使用,同時農村學校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將多媒體教學、互聯網教學等指標納入到教師評價體系當中,從而調動教師使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開展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海月,曾云.西北地區思想品德教師觀念的調查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3(10):78-82.
[2]黃勇樽.農村學校思想品德教師專業化述要[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8):13-15.
[3]繆思華.淺議提高普洱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效性策略[J].普洱學院學報,2014(06):115-118.
[4]邢建輝.新課程下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學反思[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