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玉超
摘要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側重于道德層面,與大學生群體息息相關,引導著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尤其是個人層面,對個人成長乃至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四個方面具體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導向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大學生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相對而言,公民層面的準則與我們的生活更為緊密相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口號,也不僅僅是目標,而是引導我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法論。
1愛國:調節個人與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
愛國情,自古至今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自強的精神動力,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能創造延續不絕的燦爛文明,經歷百年屈辱實現民族獨立的夢想,才能進行改革開放創造發展奇跡。愛國之情也是很多人報效國家的強大動力:蘇武北海牧羊,不畏威逼利誘,手持漢朝符節數十載;岳飛精忠報國,縱有奸臣當道亦矢志不渝;愛國凱歌一路高唱,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獨立拋頭顱灑熱血。現如今,我們保家衛國,需要的不僅僅是情懷,更多的是具體行動。
第一,愛國需要專業素養。周總理曾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現在的大學生更需要刻苦學習,只有充分利用好學校、社會和國家提供的學習條件,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豐富專業知識、開拓視野上來,才能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奠定基礎。只有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讓自己成為人才,才能更好地促進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貢獻更多力量。第二,愛國需要正確的自我定位。中國臺灣的一位大學校長高震東在一次演講時說:“一口痰吐在中國是小事,一口痰吐在外國,你就丟了中國十二億同胞的臉,因為你代表十二億中國人,而不是你個人,你千萬不要以為,‘好漢做事好漢當,你錯了;你做不到;你不夠資格當!”愛國就要給自己正確定位,讓自己的言語合禮,讓自己的行為值得被尊重,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得起“中國人”這三個字。
2敬業:公民職業行為價值的重要評價
職業是個人價值的體現,敬業是尊重自我生命的人生態度和信念。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因為敬業,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孔子主張“敬事而信”、“執事敬”,講的是敬業;《詩經》中“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講的是敬業,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曾用這句古詩表示中國領導者牢記責任重于泰山,不敢松懈、不敢掉以輕心。敬業精神,各行各業都需要,敬業不需可圈可點的文章去頌揚,因為敬業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敬業僅僅是自己品質和能力的一把標尺。
敬業需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很多人進入職場,期待天上掉餡餅,希望找一份事少錢多還離家近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存在嗎?敬業是一種態度,也是無數前輩告誡我們融入職場的法門。理智的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才是對職業,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在崗位上享受手頭的工作和安排,這樣的務實的態度才不會生發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機遇和挑戰并存。只有勤奮敬業、投身實踐、勇于探索,才能緊緊把握機遇、不斷破解難題、為國家創造更多效益。
3誠信:人類社會道德的重要范疇
誠是信的心態,信是誠的直觀的行為表現和檢驗標準。《左傳》中說,“信,國之寶也”,信用是國家的重要的寶物。兩千六百年前的晉文公把建立信譽視作比建造城池、比發展經濟都重要的部分,知道即便建立起來,維護也很艱難,守住誠信實現諾言經百事可能才筑造起一道信任的高墻,但是失信一事就可顛覆信任的根基。國家的信用,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標簽,易毀難建。宋人晁說之說,“不信不立”,人無信不可立。誠信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誠信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能力。它的重要性并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維系工作關系需要的是規章制度,而增進人與人的關系需要誠實守信建立起來的情感。因此,誠信現在仍是我們融入社會的一張通行證。這個時代不缺乏唯利是圖的商人,不缺少不變黑白的律師,也充斥著坑害游客的導游;但是社會仍舊以誠信為主流。臭名昭著的“三鹿”奶粉事件,讓人稱贊不已的兄債弟償的“信義兄弟”,都存在于社會,通過鮮明對比,我們更該警醒,當誠信和眼前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取舍。我們沒有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是我們心中至少該有一把標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友善:人際關系的優質潤滑劑
友善是人們和睦相處的一種道德行為,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進而形成的新型人際關系。孔子的友善是:“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友善”:“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每個人對友善的理解不同,表現友善的方式就不同。不管“友善”是否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其始終是對人對己、對外部世界和內部心靈的一種態度。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密切了彼此的聯系,卻疏遠了彼此的內在聯系;人與人之間需要將心比心,需要友善。
生活是一面光亮的鏡子,你呈現寬容與溫和,它饋贈給你的也是溫暖。因此,我們要學會待人和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待人和善,處事更要學會和善,“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友善不僅在于表面的態度,友善不是圓滑,更不等于虛與委蛇。友善是內在的品質,處理事情的方式。友善也是堅持原則,面對不公平不合道義的事情,沒有放棄說話的權力。
參考文獻
[1]茅曉嵩.和平發展視域下的國家意識形態安全[J].學海,2013(02):8.
[2]刺江華.淺談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J].新課程.中學,2012(05):83.
[3]高震東."天下興亡,我的責任"--臺灣忠信工商學校校長高震東在國內的講演[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06(01):16-19.
[4]王鳳麗.對外漢語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對留學生的道德影響[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