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忠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闡述了校園暴力的相關定義。通過對目前校園暴力事件的現狀、校園暴力事件的主客觀因素和危害進行分析。淺談校園暴力事件起因及解決辦法,促進校園的和諧和穩定。
【關鍵詞】校園;暴力;起因;方法
職業技術院校,本該是大家求知識,學技術的殿堂。然而,近年來職業技術院校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陰影。今天,擺在院校、社會、教師、家長面前的,是個讓人無法輕松的話題——職業院校學生如何遠離暴力,是什么原因,使得現在的學生在處理矛盾糾紛時,寧愿舍棄正規渠道而采用暴力行為。
目前職業院校主要有大專和技校兩部分學生構成,學生因為年齡和閱歷問題存在對事物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大專生經歷了殘酷的高考,心智有所成長,對事物的分辨能力有理性的提高,遇事能夠預判好壞,分清主次,明白如何合理的解決一些突發爭端,反觀剛剛走出初中校門的技校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待人接物普遍存在簡單直接,遇事很少去想后果,尤其遇到突發事件,礙于自己面子或有損于自己面子的事情,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化解,事后才感到害怕或后悔。值得關注的是,暴力事件給暴力雙方以及與之有關的人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比如創傷后應激障礙、恐慌、焦慮、抑郁、人際關系緊張、人格發展障礙等。
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學校、家庭、社會以及主體自身方面的因素。
1 職業院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進入社會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場所,校園暴力首先直面學校。從宏觀角度而言,當前教育和教師管理體制存在的諸多弊端是校園暴力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
職業院校側重于學生的生存技能的學習,偏重于技能的實際操作而忽略學生品行的培養,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喜歡技能卻丟失了做人最起碼的禮儀道德規范,遇事如遇到操作章程般死板,不知道變通和通融,更不知道溝通的重要性。發生小的口角后因處理不當將演變為打架或群毆。職業院校在偏重技能培養的時候,忽略校園文體教育的建設,有些院校把財力全部投入實驗實訓設備,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好的技能,有一技之長就可以立足社會,有好的發展前景,但學生在枯燥的技能環境生存中遇到自身的一些問題,想發泄的時候卻沒有一個可以宣泄的場所,如果有一塊好的運動場或如一些好的院校設立學生宣泄室,給學生釋放宣泄內心苦悶的地方就會大大降低暴力事件的發生。
職業院校應加強學生心理咨詢的力度,可以提前防范或杜絕校園暴力的發生,近幾年有好的院校相繼成立了學生心理咨詢室,派專職職業的心理輔導老師參與到心理咨詢中來,通過和問題學生的促膝長談,循循善誘,深入溝通,很多學生思想會有很大的改觀,看待問題不再那么狹隘,更不會極端的通過直接的暴力手段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2 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過程的開始,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是構成個人社會化的重要一環,因此,校園暴力,主要是學生的暴行,與家庭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歸納而言,促成校園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1、家庭教育的失敗,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養態度對子女人格形成的影響尤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分為: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四中類型,其中前三種態度已被事實證明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方式,它們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
3 社會方面的原因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急劇變動時期,整個社會顯得脫序而迷亂,一系列社會問題凸顯出來。其中有的對校園暴行的發生,也起著重要影響。
4 主體自身的原因
校園暴力的發生,學校、家庭、社會都有不程度的責任,學校、家庭往往只注重分數、社會對人生個人英雄主義及價值過分宣傳,誤導了孩子的心靈,對別 人缺少起碼的關愛與尊重。又通過主體自身的行為以現在所謂的校園暴力體現出來。因此,主體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質,對于決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種不良影響,從而實施暴行具有根本意義。職業院校尤其技校學生由于其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別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的主體:
(1)缺乏獨立評價能力差,好奇心強,模仿性是其主要行為方式,加上這一階段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都較低,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不能對事情做理性判斷,容易把不良因素當成英雄主義。
(2)自控力差,易沖動,頭腦一熱容易做出過激行為。
(3)血氣方剛,精力旺盛,爭勇斗強,崇尚武力解決問題。
(4)叛逆心強,個性張揚,反抗權威意識濃烈。在受到父母、老師的約束,尤其是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當時,內心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行為即失去常態。
做為職業院校的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感覺到壓力很大,因為學生年齡普遍偏小,對事物的認知度不高,這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如班級應定期組織開展“珍愛生命,遠離暴力”為主題的班會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在班級的周會課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愉快接納自我,積極發展自我,樹立自信,消除自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加強學生對暴力行為的應對教育,告訴學生有自己無法處理的事情先告知班主任情況,切不可一時沖動武力解決。平時多去班級和一些不愛說話或有暴力傾向的學生談心,加強溝通,增進感情,讓學生感覺到你使他可信賴的人,在遇到任何事情時都可以向你探討,傾訴。要在班集體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幫助學生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社會各個方面應須共同努力,如公安、司法等各級政法機關要切實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方面送法律進校園,多做法制宣傳,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另一方面,當校園暴力發生時,用法律的武器維護校園安寧,還青少年一片健康成長的凈土,家長、學校、老師、社會能夠對學生們多一些關注、關心和關愛,多一些愛心、細心和耐心,多一些理解、同情和包容,大家一起攜起手來共同促進校園的和諧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陸杰華,肖周燕.構建公眾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J].北京觀察,2008(07).
[2]張海燕.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