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洞穴奇案”是著名法學家富勒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假想公案, 里面十四位法官基于不同的法哲學立場,面對同樣的事實,適用相同的法律,則得出截然不同但又頗具說服力的結論。本文中筆者,嘗試自己是“洞穴奇案”的第十五位法官,結合現代法理學思想,對書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對本案的判決。
關鍵詞: 洞穴奇案;契約;正義;生命權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53-01
一、實質上的公平——擲骰子=公平?
擲骰子來決定人的生死,真的公平么?很多法官曾不止一次的提到,擲骰子決定由誰來喂食大家是一種公平的方式。事實真的如此么?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里,我們面對過無數的災難,災難威脅到的不僅僅是一兩個人,而是我們全體人類,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這個責任和勇氣,去面對它、抗衡它。同樣,作為與世隔絕的探險者這個集體,當他們面臨著滅頂之災時,他們每一個都應共同且相等的去承受這一份風險,而不是選擇去逃避,去將風險轉移到一個人的身上,他們應平等的去承受死亡所帶來的威脅。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所有的當事人參加抽簽的目的是不希望自己死去的,即使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被喂食他人的幾率,因為他們都明白不參加必死,而參加了就有可能死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這樣大家就抱著一種犧牲他人而拯救自己的心態開始了命運的賭博。“除非我也愿意我的行為準則會成為一個普遍的原則,否則我決不應該做那樣的行為”,①從一開始,所有的當事人的心態都應是逃避危險,并非大家一起去公平的承擔。而當抽簽的結果出來的那一刻,當事人之間的諸多關系皆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此要談到的是風險承擔的轉變,本來應由所有人共同承擔的風險,在此時僅由被抽中者一人承擔,這意味著他不得不一人承受所有的風險,而其他人已暫時的將自己的風險轉嫁到了被抽中者身上,自己身上風險暫時為零。
本應一起承擔的風險,現在大家卻抱著不愿承擔風險的心理,靠著僥幸的賭博方式,從而將自己身上的風險轉移他人,這公平么?什么是公平?羅爾斯對公平、正義定義的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要求平等的分配基本權利義務;第二個原則認為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只有在其結果給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最少收回的社會成員帶來補償時,他們才是正義的。②對照以上兩個原則,我們發現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間當然沒有公平的分配權利義務,而且最少受惠人——被害人并沒有帶來所謂的補償,而只是獨自的承擔了本應由所有人來承擔的危機。原本,他們每個人都有自救的機會和權利,但最后,卻有一個人沒有自救,那就是被害人自己。按照德沃金的權力觀,在所有個人權利中,最重要的是平等權利,也就是關懷和尊重平等的權利。③既然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享有自救的權利,那么為什么唯獨被害人自己不能實施?這能稱得上是平等、公平么?
我們需要在此注意的是,被害人在此是無過錯的,當事人所面臨的境況并非是由被害人造成的。面對著這樣的天災,完全由一個無辜的人去獨自承擔風險,這是我們所講真正意義上的公平么?因此,擲骰子并非是一種公平的方式,而是有幾率的逃避本應由自己所承擔的那一份風險。
二、生命的價值——生命權中的數學原理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有著“棄車保帥”的觀點,簡單地講,就是把盡量損失降到最小。這個觀點放到本案中來,就是死一個人總比所有人都死要好的多。且前十四位法官中就有人認為一命換多命是項劃算的“交易”。這種典型的功利主義仿佛認為,生命是個可以用價值的高低來衡量,生命的價值會有高低之分,那么此生命與彼生命可以用價值多少來相互衡量么?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④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比珍貴,生命權的價值也是無限大的,這是我們人類文明的基石。既然一個人生命有無限的價值,那么按照數學原理兩個無限大的數相加其結果仍是無限大,因此一個生命是等同于兩個生命的價值的,與一萬個甚至更大的數目相比都是等同。當然了生命權的價值不能靠簡單的累計疊加來計算的,二大于一的定律在此并不適用,生命權之間的衡量貴在于平等。如果一定要說以一個人的犧牲來換取眾人的生命,那也只能是這個犧牲者是自愿的。否則就誰也沒有權利去用一個無辜人的性命換取他人的生命,這是對生命平等的侵犯和其神圣尊嚴的褻瀆。功利主義企圖將世界萬物的全部幸福最大限度化作為倫理目標,但是實現這種目標要使許多人陷入悲慘境地?!八酪粋€好于死多個”表面看似合理,符合最佳效益,但隱藏其內部的則是對生命平等的踐踏,并不能達到實質意義上的正義。
三、法律應保護誰?——從保護被害人的角度出發
當大家都在關注被告人當時的情形是如何的殘酷,他們的行為是如何的值得同情時,有沒有人想過被害人呢?他和被告人處在一樣的殘酷環境中,并且他的遭遇比其他人更為悲慘,難道他不值得我們更加同情么?我們更應考慮的是被害人的權利和意愿,很顯然他因被告人轉嫁危機而喪失了自救的機會,也就是說他的生存權被被告人所剝奪,而非自愿獻出?,F在如果我們還一味的去同情被告人,那么是否我們認為被告人對被害人的生命權的侵犯和自救權的剝奪是合理的?自由主義者特別相信,不管對幸福如何解釋,不應強迫任何人追求他本人的幸福。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實現的權利,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應受到他人的強迫,同樣的也不能強迫他人。但是,被害人的生命權卻被無情地剝奪。如果我的最終判決是無罪的話,那么還能有誰站出來保護這個弱小的受害者的權益?他的生命權和個人意愿有誰來保護?
依我以上的觀點論述,我的判決是被告人有罪。
注釋:
①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39頁。
②[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③[美]德沃金,《認真地看待權利》,信春鷹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272頁。
④《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
參考文獻:
[1]沈宗靈,《現代西方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美]龐德,《法理學》第2卷,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趙樹人(1990—),男,河南南陽人,西北大學法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