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殿華 楊學明
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轉折點。這一時期美國開始進入急劇的經濟社會轉型期,工業化、城市化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模式和社會結構。公司霸權、政治腐敗、貧富分化導致了轉型期的種種治理危機。政府內部各種腐敗現象充斥著聯邦政府。描述這一時期的歷史現象,剖析美國進步時代政府治理措施,系統的介紹這些治理措施,并引發一些思考,這對目前處于轉型社會時期的中國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可以為中國的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意見和指導。
關鍵詞:進步時代;政府治理;廉政建設;腐敗現象
中圖分類號:D5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55-01
一、背景
美國進步時代大致是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它是美國國家建設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19世紀中期以來,在自由資本主義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美國經濟迅速地從原來那種分散的地區性市場經濟發展成全國性市場經濟并與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市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生產也迅速實現了工業化,美國從一個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這一時期美國開始進入急劇的經濟、社會轉型期, 工業化、城市化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模式和社會結構。公司霸權、政治腐敗、貧富分化導致了轉型期的種種治理危機。針對這一時期社會出現的種種現象,美國政府實施了富有成效的政府改革,其中包括對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改變自由主義的行政方法,強化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和權力的集中;將社會責任引入美國民主,確定民主社會維度;同時對政府內部、政府權力成員之間也進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改革。
二、美國進步時代的反腐敗改革措施及成果
美國進步時代的反腐敗措施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文官制度改革:變“政黨分肥制①”為“功績制”。
這一改革的開始是以1883年年國會通過《彭德爾頓法》而走向了高潮。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必須通過公開的競爭性考試來選拔文官,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第二,文官不得因為政黨關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職,文官不得進行政治性捐款和參與任何政治活動,也不得因拒絕從事這類活動而遭免職;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1]。
通過這一文官制度的改革徹底改變了文官的任用方式,使其錄用標準不再以是否對政黨忠誠為錄用標準,而是通過公開的競爭選聘,有利于純潔政府內部的權錢交易,遏制了由于政黨分肥制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使得美國聯邦政府重新恢復了活力,政府官員民主選舉,人民更加信任政府。
其次,減少舞弊:選舉制的改革
為了抑制當時腐敗猖獗的情況,美國進行了選舉制的改革,擴大公民對政治的參與,加強公民對政府的監督;采取了創制權、復決權、直接預選、民選參議員、罷免權、婦女參政權等一系列措施。具體包括:實行無記名投票制,保證選民的投票自由;用選民直接投票的直接預選制取代黨魁對候選人提名權的控制;改變過去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舉的舊制,實行民選參議員的直接選舉制;賦予婦女選舉權。[2]
采取直接預選的方式避免了政治精英對選舉的控制,充分的讓民眾參與到選舉中來,大大加強了民眾監督舉報的權力,發揮了大眾傳媒及其他社會輿論的力量,讓政府官員的行為時刻曝光在人民的監督下,這對于政府效率的提高、以及腐敗下的遏制意義非凡。
再次,通過了反壟斷法律
這一舉措是為了避免由于大財團對政府的“政治俘獲”。大財團由于享有壟斷的權力、恣意妄為、巧取豪奪擾亂社會正常秩序,并且他們利用政治獻金的方式左右政府的行為,使得腐敗的現象蔓延到政府內部。1890年國會又通過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聯邦政府正式承擔起管制托拉斯的責任。雖然這種管制主要是限制其經濟上的壟斷行為,但經濟勢力的收縮勢必會削弱其對政治的控制能力,進而減少尋租腐敗。
避免了某些特權階級,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權恣意妄為讓亂社會秩序,遏制了了官商勾結的發展,這對反腐敗來說有是一重大的舉措。
最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眾監督體制。
眾所周知,約束政府的行為,除了靠政府內部成員之間的相互監督之外,我們不能忽視媒體、大眾輿論的力量,只有二者的充分結合才能真正起到對政府行為的監督和約束。所以,在這一時期,美國進步時代的改革的時候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在那個時候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體制外的約束[3]來規范政府的行為。
這樣一來促進了社會良心和公民道德、政治意識的覺醒,推動了政府反腐敗的立法進程,同時對腐敗分子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從而提高了政府官員的腐敗成本。在眾目睽睽之下,政府官員明目張膽地利用職權尋租或創租的行為不得不有所收斂。
三、美國進步時代改革對中國政府廉政建設的啟示
綜上所述,美國進步時代的改革措施對于中國政府廉政建設的啟示有以下幾點:第一,治理腐敗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進行系統的制度設計,強有力地打擊各種腐敗。從美國的治理過程來看,不僅有法律上的立法,而且還有制度上的修訂與完善,通過國家從法律到制度的完善和修訂,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文獻和現實狀況看到,這的確對反腐倡廉、預防腐敗有明顯的作用,在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是值得借鑒的。第二,反腐敗的進程和效果不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有賴于社會和公眾的參與。這一點 無論是在上文中提到的新加坡還是芬蘭都充分發揮了這一媒介的重要作用。大眾監督往往比政府成員之間的監督更明顯、更有作用,這會讓那些想要做作的政府官員感到擔驚受怕,從而起到預防、懲戒的作用。第三,政府的反復工作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社會里腐敗問題的治理不是一時就能得逞的,他是通過不斷地制定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法律法規這樣一個過程來推動反腐工作的前進的,我們不要急于一時的成績,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放棄,持之以恒。
注釋:
①政黨分肥制就是把公職當作某政黨執政后當作戰利品進行瓜分。
參考文獻
[1]喬爾·S·赫爾曼. 《轉型經濟中對抗政府俘獲和行政腐敗的策略》.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2).
[2]張淑華. 美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腐敗與反腐敗[J].泰山學院學報,2007 (1):58261;
[3]倪星,程宇.機會--意愿視角下的反腐敗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9卷第8期;
作者簡介:阮殿華(1991.07-),男,回族,云南省昭通市,學歷:研究生,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政府治理。
楊學明(1991.03-),男,白族,云南省大理州,學歷:研究生,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組織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