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犯罪人格在嚴重暴力犯罪中起著重要作用,犯罪人格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環境、人生經歷等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白寶山為例分析其犯罪人格的形成的過程。
關鍵字:犯罪人格;形成條件;暴力犯罪
中圖分類號:DF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61-01
一、本論
犯罪人格,是在個體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基礎上,在消極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以反社會為特征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力、氣質及性格等的總和。近年來,駭人聽聞的大案接連發生,給社會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思考。人們不免心存疑問,犯罪分子亂殺無辜,他們為什么要如此的殘暴?是什么驅使他們嗜血成性,實施血腥的恐怖犯罪?一般來說,暴力犯罪,特別是系列性暴力犯罪,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受其犯罪人格的驅使,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犯罪的強大動力。
曾經極為轟動的全國一號案件主犯白寶山,先后殺害軍人、警察和無辜群眾15人,擊傷 15人,搶錢 140 余萬元,并在獄中先后殺害2人。回顧其的生平,白寶山出生于北京石景山區一個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小職工,3歲時父親病逝,家庭生活極其艱難,母親隨后改嫁,白寶山被送到了老家撫養,后來 13 歲回到北京上小學一年級,與比自己小五六歲的孩子一起上學,加上物質條件的極度貧乏,白寶山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三年級后便退學,這對于白寶山來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另外白寶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挫折經歷促使他產生了對社會的極大仇恨,他第一次入獄后說過:政府這樣對待我,我出去就要殺人;如果判我 20 年,我出去殺成年人;如果判我無期徒刑,我減刑出去,殺不動成年人了,我就到幼兒園去殺孩子。
二、犯罪人格形成的環境條件
(1)家庭障礙,犯罪人格形成的基礎。家庭對于每個人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良好的家庭結構、家庭教育,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家庭結構障礙、家庭教育障礙,則是犯罪人格形成、發展的源泉。美國犯罪學者薩瑟蘭認為,違法犯罪少年的家庭,大多具備以下一、二或兩個以上的條件:家庭的其它成員是犯罪者或行為品德不端者以及酒精中毒者;父母一方或雙方死亡者,離婚者或者被遺棄者;父母愚昧無知,或者是知覺上有缺陷者以及因病不能管教者;父母態度專橫、偏愛過度或者過分干涉,或者是嚴厲、放任、嫉妒者,以及家庭居住條件不好并與同居親友不和者;收養子女以及被收容單位養育者;失業、工資收入低,以及在共同勞動中受到經濟壓迫者。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家庭中正常關系的失調,是以后產生精神和情緒的各種病態的肥沃土壤。”生活在問題家庭中的成員,尤其是未成年人,很容易產生孤僻、冷漠、粗暴、內向、沖動、偏執、自卑、報復等性格缺陷。這種性格缺陷是犯罪人格的核心,是犯罪的重要基礎。
夫妻關系是家庭結構的核心,決定著家庭的前途和命運。夫妻關系如果發生障礙,或者經常性的爭吵、打罵,都會對未成年子女造成嚴重的心理危害。由于長期生活在“戰火硝煙”之中,不能得到家庭的溫暖,更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長此以往,容易產生不滿、委屈、怨恨、仇恨,猜疑、蔑視、任性、偏執等消極心理,久而久之逐漸人格變態,形成犯罪人格。犯罪人格者,非常容易受不良外界因素的引誘,產生不良行為或違法犯罪。據《新科學家》報道,科學家近日發現,良好的教育可能使某些具有暴力傾向基因的人舉止恰當。研究人員發現,人體有一種與暴力傾向有關的基因 MAOA,那些缺少 MAOA 基因的兒童長大后更容易產生好斗心理。據科學家介紹,MAOA 基因可以產生破壞神經遞質的一元胺氧化酶 A,神經遞質負責傳遞復合胺,而當復合胺停留在腦神經鍵中就會對人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但科學家同時發現,在這些缺少 MAOA 的兒童中,只有接受不良家庭教育的兒童在成人后才會出現極端的反社會行為,而在適宜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并沒有出現反常行為。由此可以推測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消除不良基因的影響。相反,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可能造成對大腦不利的生長環境,極容易出現暴力、自殺等不良行為。
(二)誤入歧途,犯罪人格被“激活”。變態人格者,極容易誤入歧途。開始可能是小偷、小摸,打架、斗毆,一不小心觸犯了刑律,勞教或勞改。誤入歧途者,犯罪人格容易被“激活”。誤入歧途的人,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改造教育,不能真正認識自己犯罪行為的危害,并痛下決心真心棄惡揚善,一旦回歸社會,他們就不能適應“殘酷”的社會環境。受人歧視,沒有社會地位,處在社會的最低層,沒有正常人的生活,包括:婚姻家庭生活。于是從自卑發展到自棄,從仇恨個別人到仇恨社會,最后報復社會。
1983 年全國第一次嚴打,25 歲的白寶山因為盜竊罪被石景山法院判處四年有期徒刑,同年被送往北京市第一監獄服刑。 兩年后在監號里每天屈指細算還有多少天便可刑滿出獄的白寶山,突然被告知,他的案子要重新審理,因為 1983 年與他同案的一個獄友,檢舉與白寶山曾經有過攔路搶劫的合謀。揭發他的人立功受獎,很快便獲準減刑,而他卻又被加刑 10年,漫長的刑期使他心灰意冷。新婚妻子帶著一對雙胞胎女兒,離他而去。那些日子,他常常對著高高的獄墻暗自流淚,待他感到一切于事無補之后,他開始怨恨,怨恨獄友的無義,怨恨妻子的無情,怨恨法庭對他的不公。
1991 年白寶山被注銷北京戶口,押送新疆勞改農場繼續服刑。在茫茫戈壁灘,白寶山由怨變恨地任自己的思緒向惡性發展。他開始想著將來出獄后,如何報復社會,討回獄中失去的青春。為了將來順利實施自己的報復計劃,他開始著手準備了。連殺兩個他所恨的人,他的感覺似乎很好,沒有猶疑,沒有退縮,甚至出手那致命的一擊,他的手都沒有絲毫的顫抖。他相信自己將是一個心黑手辣的殺手。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罪惡的計劃,他已開始假裝積極,玩命地干活,讓每一個接觸他的管教人員都覺得他是一個悔過自新的典范。他盼望的一天到了,他被獲準提前一年釋放。1996 年 3 月 7 日, 白寶山揣著釋放證,踏上回京的列車。 從此,開始了他的罪惡之旅。
三、結論
早年的不幸生活經歷,沒有家庭的溫暖,使得白寶山的犯罪人格被激化,同時誤入歧途,在監獄中被人欺負,出獄后受到不平等待遇使得白寶山產生了報復社會的心理。所以說犯罪人格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環境、人生經歷等起著重要的作用。要遏制犯罪人格,必須凈化成長環境,滿足合理需要,加強人格預警以及對勞動教養、勞動改造的方式、方法進行深入改革。
參考文獻:
[1]張明,《走向歧途的心靈:犯罪心理學》,科學出版社
[2]劉建清,《犯罪動機與人格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谷澗珠(1992—),女,漢族,河北唐山市人,學生,基礎心理學碩士,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基礎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基礎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