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君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發展迅猛。本文從物流交付入手,著重分析了物流交付中的動產物權歸屬問題。
關鍵詞:物流交付;動產;物權
中圖分類號:F259.2;D922.2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69-01
一、物流交付的性質
(一)物流交付標的物的形態。交付是指當事人一方將物之占有轉移給另一方,包括移轉物的直接占有與間接占有。[1]物流交付,是動產交付的一種。根據物流業務的特點,物流交付是一種動產交付的形態,其業務對象即物流法律關系的標的物均為有形動產(網絡中的虛擬財產交付不屬于本文探討的物流交付的范疇),是一種實體有形物,行為、智力成果、權利、非物質利益等均無法成為物流法律關系的標的物。
(二)物流交付的過程。傳統意義上的物流交付僅指物流標的物從物流服務提供地到接收地的流動過程,忽略了物流標的物從發貨人處至物流服務提供者處的這一部分。而本文探討的物流交付則更為廣泛,指物流標的物從發貨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的結合。[2]包括兩個過程,一是發貨人與物流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物流交付;二是物流服務提供者與收貨人之間的物流交付。如此界定可以使物流交付的過程更加完整,更有利于探討物流交付中的動產物權歸屬問題。
(三)物流交付的類型。動產交付分為兩類四種。兩類指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觀念交付又分為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占有改定。[3]根據《物權法》第25條的規定以及物流業務的實踐情況,[4]物流交付一般不會出現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形態,也即物流交付一般不會是簡易交付,故而在此不予討論。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將物流交付界定為動產的現實交付。
二、物流交付的生效要件
《物權法》第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條是關于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何時發生效力的規定,占有是在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情況下發揮動產物權的公示作用,而交付主要是在發生物權變動的情況下發揮動產物權的公示作用。[5]
根據此條可以確定,交付是動產物權變更的要件。結合物流交付實踐,從物流服務提供者的角度看,物流服務中的交付行為均為一種動產的現實交付,完成的標準是物流交付是否具有當事人占有轉移的意思表示以及占有改變的完成。因此物流交付包括兩個過程,三個法律要件。在發貨人與物流服務提供者之間表現為發貨人交付的意思,物流服務提供者收貨的意思以及物流服務標的物由物流服務提供者實際占有;在物流服務提供者與收貨人之間則表現為物流服務提供者交付的意思,收貨人收貨的意思以及物流服務標的物由收貨人實際占有。
三、物流交付中的動產物權歸屬問題
(一)收貨人拒絕簽收后物流標的物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收貨人拒簽單據,相應地也不可能拿走物流標的物,發貨人與物流服務提供者約定由物流服務提供者暫時繼續占有該物流動產的,物流服務提供者與發貨人之間的物流交付類型即構成占有改定。在占有改定的情形下,動產物權實則已經轉讓。更確切的說,發貨人與物流服務提供者之間簽署的物流服務合同的標的是物流服務,因此物流服務提供者不可能取得發貨人與收貨人之間基礎合同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在收貨人簽收單據之前,動產物權始終歸發貨人所有。
(二)第三方網上交易平臺確認收貨的法律性質。目前,學界對于第三方網上交易平臺的定性,有信息通道說、銷售者說、居間者說、裁判者說、柜臺出租者說等說法。[6]筆者更傾向于第三方網上交易平臺作為一個信息通道的掌控者而存在,即第三方網上交易平臺雖然不直接參與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也不能預見到在交易中可能出現的侵權行為,但其對于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自身信息及其上傳至專屬信息存儲空間的內容本身仍然具有一定的控制力。[7]而大多數的第三方網上交易平臺都有“確認收貨”這一程序,在系統提示賣家已經發貨之后,買家即可登錄系統,進行是否收到物流標的物的確認,這一規則的設置傾向于保護買家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買家沒有收到物流標的物,其也可以確認收貨,則視為對自身權利的放棄。
(三)第三方網上交易平臺“確認收貨”對動產物權歸屬的影響。1.收貨人簽收單據但未確認收貨。筆者認為簽收單據的行為即使物品的所有權由發貨人轉移至收貨人,而在第三方交易平臺確認收貨僅僅是起到一個確認作用,并不影響收貨人取得物流標的物所有權。因為作為一個信息通道的掌控者,其對于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自身信息及其上傳至專屬信息存儲空間的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控制力,這個控制力就表現為諸多制衡買賣雙方交易行為的方式,而“確認收貨”即為方式之一。例如,《淘寶規則》第29條的規定:買家在支付平臺付款后,這筆錢并不是立馬進入賣家的賬戶,而是先存入第三方網上交易平臺,待買家確認收貨或者未在一定時限內確認收貨且未申請退款時,淘寶系統才會自動通知支付寶打款給賣家。這一過程的目的在于制約買賣雙方的交易,使交易能夠順利達成,一定程度上更傾向于保護買家的利益。2.收貨人未簽收單據但確認收貨。收貨人未簽收單據,則視為其沒有占有的意思表示,也不可能使物流標的物處于自己的實際控制之下,因此無法取得物流標的物的所有權。至于其確認收貨的行為,如上文分析,只是第三方交易平臺為促成買賣雙方順利達成交易所設置的規則,并不對物權歸屬產生影響。即在收貨人未簽收單據但確認收貨的情況下,物權仍歸發貨人所有。
參考文獻:
[1]李顯東:《民法物權法典型案例疏議》,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89頁.
[2]辛春婷:《我國物流法律關系和物流交付問題研究》,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1年11月,第21頁.
[3]朱巖:《物權法》中“交付”的體系解釋及其相關疑難問題,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5月,第7頁.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5條:“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5]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6]宋慧獻:《論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侵權責任》,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3月,第6頁.
[7]參見楊立新主編:《電子商務侵權法》,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