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君
摘要: 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小學科學教師應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探究性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模式,而情境的引入則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好的情境引入能夠產生探究的問題和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關鍵詞:情景導入;觀察;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75-01
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人們對其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用動態的眼光看待科學。尤其是進入20世紀后,自然科學研究飛速發展。而新頒布的《(3~6年級)科學課程標準》與以往的小學自然教學《大綱》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科學課程標準》借鑒了國外關于科學教育的成功經驗,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培養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做出一系列的規定,力圖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強調這門學科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價值,注重學生的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個方面內容的整合。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小學科學教師應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把科學的新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呢?
一、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角色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給學生,最后將各部分知識組成整體,學生只需聽、練、背,記住教材中的知識即可。教師的角色是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材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的評判者。多年來,我們已習慣了這種角色,總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范,但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當代教師的角色是什么呢?《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師應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
二、創設良好的情景導入
探究性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模式,而情境的引入則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好的情境引入能夠產生探究的問題和動機,有一個好的情境引入,不光具有課堂教學上的可操作性,而且要能夠從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認知心理學上說,學習動機的激發可以通過內部和外部機制進行。內在動機的激發主要考慮學生的自身需要,比如人的認識和理解的需要、個人的偏愛、生活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和成功的需要、歸屬感和愛的需要等。而學習外在的動機的激發主要通過外在環境的因素進行,比如教師的表揚、懲罰、榜樣的作用、教師的期待、競賽等。在設計情境引入時,可以結合動機的內、外部激發機制,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科學知識和培養科學能力。
三、從身邊事物開始觀察
小學科學課如果沒有了觀察、實踐活動的過程也就沒有了它的意義。在教動物和植物這些內容時我們就可以教孩子做一個細心的人,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留心,觀察我們校園里的各種植物;觀察它們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觀察植物的一生;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樹葉的變化,比較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去欣賞四季見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構造,研究花的顏色、花冠的形狀,去聞一聞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實,看其顏色、大小、形狀,有的還可嘗一嘗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蘋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潤,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
在觀察小動物時可以組織孩子們到學校的足球場、草地、花壇、樹林等,讓孩子們找到了飛舞的蝴蝶、蜻蜓、蜜蜂,成群的螞蟻、跳躍的螞蚱,鳴叫的蟬,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蝸牛……孩子們去觀察這些小生靈的樣子,了解它們的習性,和它們一起玩耍,從中了解很多的知識,體驗到了無限的樂趣,他們也會更加熱愛這些小精靈。
四、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加強實驗教學
在講到某一個環節比如四年級學的昆蟲這一內容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我校草木茂盛,到處都有昆蟲這一特點,讓孩子們到草從里去捕捉蝗蟲拿回到教室,然后孩子們用肉眼或放大鏡去觀察它由那幾部分構成,討論蝗蟲的生活特性,并通過大小蝗蟲的比較,了解它的成長過程。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們做一些簡單的試驗,用樹葉制作葉畫、葉脈書簽,用昆蟲制作標本,用紙杯做土電話,用易拉罐制作發聲筒,用木片、塑料、紙盒、泡沫做船,用篩子、漏斗、濾紙、玻璃棒等分離混合物,用蒸發的辦法分離鹽與水,用紙、針、棍子做成風車,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體驗科學的樂趣。
五、自制教、學具,做好每次實驗
小學科學的實比較多,而觀察、實驗所須要儀器小學實驗室里不可能都有配備,比如如教學《風》,要講清風形成,就必須用空氣對流箱來作實驗,而空氣對流箱在裝備儀器中是沒有的。為了上好這一課,我找來三合板、塑料薄膜等材料,做了個空氣對流箱,試用一下,效果很好。在這基礎上,我指導學生利用硬紙盒,做成空氣對流箱,用可樂瓶、酸奶瓶等材料做成空氣對流瓶,成功地顯示了“風是在空氣有冷熱差別條件下發生”的原理,既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制作,細心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六、選取代用品,補充實驗裝備不足
在四年級的《溶解》里,要求學生分組實驗時完成鹽、高錳酸鉀、砂、小蘇打、純堿、白糖、碎石子、石膏、面粉等九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實驗,每組需要九個燒杯,這是我們實驗室裝備所無法解決的,如果做一種物質的溶解實驗后換一次水,那么實驗室內將會是倒水、裝水的學生來往穿梭,亂成一片,實驗根本無法進行。為了解決上述矛盾,我們可布置學生每人帶兩個廣口玻璃罐頭瓶或玻璃茶杯,各裝半瓶水,這就解決了分組實驗儀器的不足,保證了分組實驗的順利進行。此外,還可以靈活地選用礦燭代替酒精燈,橡皮筋代替彈簧,竹筷代替攪拌用的玻璃棒等,使分組實驗按新教材要求開齊開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有限,通過具體事物和親身參與活動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創造精神,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科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淑梅.提高小學科學教師素質的教學設想[J]. 科技視界. 2016(04)
[2] 馬楓蘭.信息網絡環境對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的影響分析[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5(23)
[3] 徐健.探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的實踐探索[J]. 西部素質教育.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