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明 阮殿華
摘要:不可置否,有關“社會治理”的研究由來已久,但直至十八屆三中全會才將這種研究推向高峰。一時間,社會治理成為學術界的熱點話題,與之相關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隨之而來的是,多樣化的論點充溢著學術界。然而,本文認為,談社會治理,將不可避免地論及社會沖突與社會維穩。根源在于,三者間具有共變性:社會治理理念決定社會維穩機制的類型,社會維穩機制的類型反映社會治理理念的合理性;社會維穩機制的類型影響沖突事件的治理功效,反之,社會沖突事件的性質決定社會維穩機制的適應性;社會沖突事件的治理功效將改變行動者的思維方式,不斷創新治理理念,并通過社會維穩機制反作用于自身。不言而喻,社會維穩是社會治理與社會沖突的中介變量。
關鍵詞:社會治理;社會沖突;社會維穩;治理功效
中圖分類號:D63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23-01
“社會治理”一詞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納入我國行政管理理念之中,意指多元主體參與社會管理的行動過程。此理念的采用是導致我國行政管理機制轉型的重要原因,隨之而來的則是社會維穩機制地優化與變遷。社會維穩,就是所有涉及社會穩定的風險要素的總和,其外延是維護社會穩定運行的所有方面,既有宏觀的結構失衡,也有微觀的突發公共事件。①簡而言之,社會維穩就是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沖突,促使社會持續發展。那么,社會維穩機制就可以理解為是因社會主體參與解決社會問題,而構成的社會機制。該定義中,最關鍵的概念是“社會主體”,社會主體的參與數量及方式決定了社會維穩機制的類型。回顧“社會治理”的含義,不難發現二者都強調“社會主體”。區別在于,“社會治理”中的主體是“多元主體”,“社會維穩機制”中的主體則是變動的主體,體現了由“一元主體”向“多元主體”轉變的過程。顯而易見,社會治理與社會維穩是緊密聯系的概念體系,二者具有共變性,“社會維穩機制”也將隨著“社會治理”理念地革新而發生轉變。
20世紀90年代,為了促使政府治理模式與社會環境呈最佳適應狀態,西方國家“新公共服務”理念所主張的開放、參與、合作、共贏、公民參與的多元治理新模式引起廣泛關注,并傳入中國,影響我國的行政理念。于是,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講話中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主張。到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采用“社會治理”一詞替代“社會管理”。受“新公共服務”理念的影響,我國政府的治理模式逐漸由單向管理向參與、合作、協商治理的創新轉變。在此基礎上,社會維穩機制發生轉型。唐均指出,我國的社會維穩機制主要經歷了三次轉型:“大維穩”模式,“政府主控型”的社會維穩;“小維穩”模式,“政府主持型”的社會維穩;“適度維穩”模式,“政府主導型”的社會維穩。
實質上,社會維穩機制的存在主要是為了避免或治理社會沖突事件。社會沖突則是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間為了某種目標或價值觀念而相互斗爭的方式和過程,②是危及社會穩定、和諧的風險要素。社會要想實現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目標,就必須要規避此種風險?;诖?,可通過社會沖突的治理去衡量社會維穩機制的功效和適應性,避免“空巢機制”的出現,即剔除“無能”或“負能”的社會維穩機制。由此可見,社會沖突問題的治理程度決定著維穩機制的生命周期。
然而,社會治理的方式與功效卻因社會沖突的性質而有所差異。因此,社會維穩機制的創制必須將社會沖突的性質作為主要的考量因素。科塞受到齊美爾“作為手段的沖突”和“作為目標的沖突”地啟發,將社會沖突區分為現實性沖突和非現實性沖突?,F實性沖突指“那些由于在關系中的某種要求得不到滿足以及由于對其他參與者所得所做的估價而發生的沖突,或目的在于追求沒有得到的目標的沖突”。③現實社會中,稀缺資源的存在,致使每個社會系統中都內含著現實性沖突的原因,當社會成員的要求和期望與實際獲得結果發生沖突時,現實性沖突就會爆發。但是,此類型的沖突僅僅被當做是一種手段,不囊括表達敵意、情感宣泄的功能,社會維穩機制可通過尋求幾種功能替代的手段予以解決。只要競爭、合作、順從、順應等替代手段能實現同樣的目標,那么,社會沖突就可以規避。非現實性沖突,意指沖突中“至少有一方是為釋放緊張狀態的需要”而發起沖突的行為。在此,沖突是行為的最終目的,任何替代性的手段都難以實現釋放緊張情緒的功效,“滿足感產生于進攻行為本身”,除非進行目標替換。所以說,針對非現實性沖突,社會維穩機制可以發揮“安全閥”的功能,通過目標替換,轉移緊張情緒,暫時性的抑制社會沖突。顯而易見,“安全閥”僅僅是“在不毀壞社會結構的前提下,使敵對情緒得以釋放出來,以維護社會整合”的制度,無法根治社會沖突。對此,科塞認為,“沒有解除或只是部分的解除緊張狀態的積聚,會導致社會結構的僵化并造成毀滅性爆炸的潛在可能性。”④暫時性的排泄、轉移緊張、敵對情緒,從某種程度上說,有助于維護社會系統地整合,為維穩機制徹底解決非現實性沖突贏得時間。那么,社會維穩機制該如何根治非現實性沖突呢?將非現實性沖突轉入或轉嫁到現實性沖突之中。事實上,當自由表達公開對立被視為危險和不應該時,非現實性沖突和現實性沖突是混合在一起的。然而,無論是現實性沖突、非現實性沖突,還是二者的結合,社會維穩機制只有解決好與之相關的問題,并實現自我滿足和釋放緊張情緒,才算是最優的維穩機制。至此,社會管理者可清晰的探知不同社會維穩機制的治理功效,進而轉變自身的治理理念。
注釋:
①唐鈞.社會維穩的風險治理研究[J].北京:教學與研究,2010(5).
②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第138頁.
③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第35頁.
④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第33頁.
參考文獻
[1]唐鈞.社會維穩的風險治理研究[J].北京:教學與研究,2010(5).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第138頁.
作者簡介:楊學明,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4級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組織社會學。
阮殿華,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