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是法國年鑒歷史學派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資本主義的動力》是1976年布羅代爾應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邀請所做的三次學術報告的講稿,在該書中,布羅代爾對資本主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范疇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學者的新解釋,比如對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區別以及聯系、對人類經濟活動的“三層分野”、中心和外圍、競爭和壟斷等。布羅代爾秉承著法國年鑒學派的一貫風格,從日常的物質生活入手,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廣泛的歷史考察和深入的現實分析,對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理解資本主義的源流和發展動力富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布羅代爾;資本主義;動力
中圖分類號:B565.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24-01
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是法國年鑒歷史學派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和《法國經濟社會史》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其“長時段”理論連同法國年鑒學派一起,對20世紀的世界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是1976年布羅代爾應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邀請所做的三次學術報告的講稿,講稿以《對于物質文明和資本主義的反思》為題譯成英文,此后又以《資本主義的動力》為題譯為意大利文,并附錄了布羅代爾在生前最后一次研討會上的言談。在該書中,布羅代爾對資本主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范疇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學者的新解釋,比如對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區別以及聯系、對人類經濟活動的“三層分野”、中心和外圍、競爭和壟斷等。布羅代爾秉承著法國年鑒學派的一貫風格,從日常的物質生活入手,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廣泛的歷史考察和深入的現實分析,對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理解資本主義的源流和發展動力富有啟發意義。
該書的第一部分,布羅代爾從日常的物質生活開始,對資本主義的源流進行了研究,探索在物質生活基礎之上推動著人類整體歷史演進的隱而不顯的力量。布羅代爾認為,人口數量、食物、技術、市場交換等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東西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其次,對于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和聯系,布羅代爾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布氏認為,市場經濟本身的性質決定其在生產和消費之間扮演了一個聯系角色,在19世紀之前,在支撐著市場經濟的日常生活的海洋和十回中有五回是自上而下地左右它的資本主義進程之間,它只是一個有些厚度與強度、有時卻很單薄的夾層,此乃市場經濟的局限性。正是由于這種局限性,布羅代爾對市場經濟進行了界定,認為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會越過時空呈現出連鎖變化,有一種取齊的趨向,市場價格可以觸及物質生活,卻并不總能帶動物質生活。布羅代爾區分出了兩種形式的市場經濟,第一種形式指的市場的每日交換、當地的、近距離的貿易,這種形式的交換沒有出其不意的因素,是“透明”的;,第二種形式的交換主要是遠程貿易,是高級的、復雜周密的、具有支配性的,正是在遠程貿易當中,資本主義的進程越加清晰地凸現出來。在界定資本主義時,布羅代爾從與其緊密相連的兩個詞匯“資本”和“資本家”入手。布氏認為,“資本”是被用來參與再生產進程的資產,是可觸知的現實,是一套容易鑒別的資源,處于無休止的運作中。“資本家”是籌劃或試圖籌劃將資本納入連續不斷的生產進程中的人。進而,布氏指出,“資本主義”大體上是通常很少處于利他目的的營營不息的行事方式。在論及物質生活、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三者關系時,布羅代爾認為物質生活是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共同基礎,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先決條件,物質生活充盈,市場經濟便會拓展其關系網,資本主義便從中得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二者從中世紀至今總是同步發展的。
布羅代爾將資本主義看作一個長時期的歷史發展進程,脫胎于傳統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等級結構。在此,布氏將西歐社會與同時代的中國社會和伊斯蘭社會進行比較研究,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的出現與成功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它要求社會秩序有某種安定,要求國家政權的某種中立,或某種寬容,或某種殷勤。布羅代爾指出,歐洲社會相較于中國、伊斯蘭、印度社會,其社會等級制度更為穩定,“資產階級”在長達數個世紀的時間內,寄生于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封建特權階級,利用其錯誤、奢侈、游手好閑、缺乏遠見,奪取其財產,并逐漸與封建特權階級相融合。財富不斷積累,家系得以成長和維持,在貨幣經濟的幫助下,資本主義最終得以浮現,所需要的正式這種平靜的或相對平靜的社會之水。
在該書的最后一個章節“世界的時序”中,布羅代爾力圖將資本主義、其進程、資財及手段與世界總體歷史聯系在一起。通過區分世界經濟與經濟世界兩個概念,布羅代爾詳細地闡釋了經濟世界、經濟世界中的中心與外圍的關系以及經濟世界中心轉移規律。世界經濟意為整個世界的經濟,即西斯蒙第所說的“全球市場”。經濟世界,指的是在全球形成一個經濟整體的情況下,地球上一個部分的經濟。一個經濟世界占據著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幅員不斷緩慢變化,,不斷出現斷裂,并且有一個極、一個中心,并且分解為中心地區、中間地區和外圍地區。與沃勒斯坦提出的在從16世紀才建立起來的歐洲經濟世界之外不存在其他的經濟世界的觀點相左,布羅代爾認為遠在歐洲認識整個世界之前,自中世紀甚至自古代起,世界就已經分成幾個經濟世界。在闡釋各個經濟世界中心偏移之時,布羅代爾認為,每當出現一個中心失落的情況時,一個新中心的重組過程便開始了。一個經濟世界,若沒有一個重心,便不能生存下去。布羅代爾認為資本主義性質并未發生改變,資本主義仍然建立在剝削國際資源、利用國際機遇的基礎之上;并且,它一貫地、頑固地依靠法理上的和事實上的壟斷,不顧在這方面反對它的激勵行動。這實際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世界中心國家對外圍國家的剝削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不公正,由此可見,布羅代爾將剝削視為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
筆者將本書討論的核心問題進行了大致梳理,基本厘清了作者的論述邏輯,但因學力所限,對書中的部分敘述尚未能深入把握。時常發現布羅代爾的論述有些冗長,部分內容過分駁雜、繁瑣,時常不知所云。但通讀該書,倒是能明顯地感受到其與法國年鑒學派的一貫風格相吻合,注重把握人類總體的歷史,善于在一個較長的時間維度內分析和闡釋歷史問題,處處體現出布羅代爾廣博的學術視野和強烈現實關懷。凡此種種,皆是我輩學人之楷模。
作者簡介:羅婷(1990.01-),女,漢,在讀研究生,專業方向:中國史,研究方向: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