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佳 楊燕瓊
摘要:論文以珠三角地區為客源地,探討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建立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吸引力評價指標體系,,探討廣東省國家森林公園在不同層面資源競爭的一般規律,一方面有利于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知己知彼”,科學發展自身資源,服務大眾,創造利益;更為深層的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此探討,為后續研究鋪路,進而為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競爭的良性循環獻計獻策。
關鍵詞: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吸引力;評價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43-01
一、旅游地吸引力研究的目的意義
進行旅游地吸引力研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能夠進一步認清與掌握旅游地的特性,進而為旅游地的規劃、開發提供依據。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希望能夠解讀主觀吸引力,了解游客的游覽動機以及需求心理,并進一步將其加以定性、定量化分析,建立客源地與旅游地之間的關聯體系,進而運用于旅游規劃,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
二、國內外研究基礎
國外對旅游地吸引力的理論研究,最早起于19世紀的歐洲,但研究專著不多,直到1927年,意大利羅馬大學的學者瑪里奧蒂(Mariotti)出版了《旅游經濟學講義》首次提出了旅游中心地理論,即“旅游者喜愛的是對藝術、考古、風土和保健等自然條件,人為的諸多條件和設施、娛樂、旅店的組織等這些外部構造在一起的外部環境,前二者是由自然因素發生的吸引力,后者是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的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旅游吸引力,就可以成為旅游的中心地。”(Mariotti,1927)該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第一本旅游經濟學專著,在該書中,作者強調了吸引力對于旅游中心地形成的重要作用。再往后,隨著科學經濟的發展,各學者專家對旅游地吸引力的研究越來越注重應用其他學科來分析,從各種角度對旅游市場進行剖析。國內對吸引力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首先是從運用吸引力模型來分析研究旅游需求方面入手的。往后發展是針對旅游地或是旅游區域提出的吸引力法則或模型。梁慧燕(2012)利用了AHP層次分析法對廣東省森林公園的評價指標進行了構建,從科學發展的角度進行了指標的構建及分析,將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設為目標層,分四個層級來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旅游地的吸引力研究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是國內很多研究處于定性分析上的階段。研究做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吸引力的分析不多,有的話大部分也是定性分型,對此運用的定量研究很少。
三、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探討
(一)主要思路。本文所論述探討旅游吸引力的思路:以旅游地及客源地為研究對象,從定性、定量的角度出發,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參考各文獻中關于吸引力模型和其他類型景區旅游吸引力指標體系,通過廣大國家森林公園吸引力評價指標,建立評價層次結果模型、確定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最后構造矩陣,得出指標權重,進而為今后的旅游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二)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影響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的吸引力的因素有很多,但這些眾多的因素影響力并不相同,有些因子是關鍵性的,有些是輔助性的。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吸引力首先與其自身資源狀況密切相關。其次,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個綜合體,除了與景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環境引力外,也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
基于此,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專家訪談、結合廣東國家森林公園的自身特點,根據AHP層次分析法,我們確定目標層為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吸引力(A1),確定、旅游服務引力因素(B2)、社會環境引力因素(B3)這三個方面作為準則層,每個準則層下有不同的方案層,共有14個方案層。
旅游資源環境引力因素(B1)下的方案層有8個,分別是國家森林公園景觀科考性(C1)、景觀美學性(C2)、景觀豐富性奇特性(C3)、動植物景觀(C4)、歷史文化(C5)、民風民俗(C6)、交通條件(C7)、區域位置(C8)。
旅游服務引力因素(B2)下的方案層有2個,分別是服務設施完善程度(吃住購娛)(C9)、管理水平(C10)。
社會環境引力因素(B3)下的方案層有4個,分別是門票及景區服務設施價格(C11)、政府政策支持(C12)、宣傳營銷(C13)、公共交通服務價格(C14)
四、權重的確定方法
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吸引力的多層次灰色評價是按照如下兩個步驟求得。首先,通過發放問卷并調查相關領域專家,系統分析影響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并在這一基礎上構建出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吸引力的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接下來根據廣東國家森林公園自身特點,制定出多層次評價指標的評分等級標準,然后利用層次分析法并結合專家問卷調查的各指標數據,計算出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結果。
確定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吸引力可以通過主觀賦權法或者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主要通過評價者所掌握的經驗來判斷權重,例如可通過層次分析法或者特爾菲法等。客觀賦權法是在取得評價對象的考察指標的基礎上,運用相應的數學模型來計算各個評價對象的權重,如最小二乘法、最大方差法等。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吸引力因子的選取標準較多,宜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但在具體分析各個因子時應當將其量化,便于具體分析。
五、結語
本文探討了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廣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地吸引力進行評價分析的思路方法,權重的計算等沒有做詳細的解析。希望能為后續研究作為鋪墊,提升整個廣東國家森林公園的整體核心吸引力。
參考文獻:
[1]梁慧燕.2012.基于AHP法的廣東省森林公園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06).
[2]保繼剛. 1992.引力模型在游客預測中的應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1).
[3]郭為.2007.入境旅游: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旅游學刊.(22)
[4]向延平.2011.國家森林公園旅游競爭評價: 一種生態位方法——以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林業科學.(04).
[5]吳開軍,黃福才,李建中.2009.基于引力模型的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實證研究.(03)
[6]楊玲,胡小純,馮學鋼.2004.旅游地吸引力因子分析法及其數學模型.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報.(02).
作者簡介:林耀佳(1987-),男,廣東汕頭,講師,華南農業大學在讀研究生。
通訊作者:楊燕瓊(1964-),女,廣東廣州,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3S技術在農、林業領域的研究應用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