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建玲
摘要:研究表明,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是影響幼兒發身心發展的相關因素,本文重點論述了幼兒教育中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環境影響與優化對策,其目的進一步喚醒人們的足夠重視。
關鍵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17-01
幼兒教育深受環境影響,欲說環境可以劃分成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大類,社會環境主要包括社會信息與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中社會成員主要有幼兒教師、孩子父母,他們得的言行舉止以及其他信息無不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環境影響雖不是決定因素,但卻是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必須引起我們足夠重視,并研究相應的優化對策。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
1.自然環境對幼兒心理作用。自然環境中的山山水水都是幼兒進行體育鍛煉的良好條件。幼兒成天在室內身體得不到鍛煉,只有在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爬爬山,做做運動,才能使身體得到健康發展。大家都有一種感覺,身居鬧市的成人,天天三點一線,周而復始,身體也會疲勞,身心也會煩躁。現代城市人提出了“回歸大自然”,特別是雙休日、節假日,一家人奔向鄉村田野領略無限風光,身心壓力得到充分釋放,快感不言而愉。所以,現代幼兒教育中,我們就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帶領幼兒去觀察、散步、游戲、從事簡單的勞動,既滿足了幼兒的多種需要,鍛煉他們的意志與情感,從而使幼兒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2.自然環境對幼兒智力的作用。自然環境中的萬事萬物直觀具體,使幼兒在接觸中懂得了這是什么,那是什么。 牛頓觀察蘋果落地返現了地球吸引力。今天我們引導孩子們觀察植物、動物,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就如同播下一粒種子,將來一定會有收獲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室內自然角和走向大自然的室外教育功能,一年四季應多帶幼兒走出去,提高幼兒的認識辨別能力,鍛煉幼兒感知覺,發展幼兒思維。自然環境中的事物都是千絲萬縷相互聯系的,當幼兒通過第一步的觀察進入第二步了解其內在關系時幼兒的思維也就得到了發展。敏捷、異向、廣闊、深度的優秀思維品質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他能影響人的一生,構成高潮的智力水平。
3.自然環境對幼兒品德的作用。另外,幼兒在大自然的活動中,需要有一定的毅力,不怕吃苦,還需要同伴間的相互團結與合作,相互幫助的合作精神對幼兒品德發展有積極作用。因此自然環境對幼兒的教育不僅能夠使其獲得更高的知識,重要的是使幼兒產生情緒體驗,山山水水,田園風光會觸動幼兒的情感世界,為幼兒道德觀念的形成奠定基礎,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
4.自然環境對幼兒美育的作用。自然環境中是七彩世界,有鳥鳴、有蟲叫,有色彩、有聲響,有形態、有花香,有藍天、有白云,有小草青青、有溪流潺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如蔚藍的天空,變化多端的云彩,青青的綠草,鮮艷的花朵,豐碩的果園,茁壯的莊稼,壯麗的山河以及鳥兒的歌唱等等,這一些都對幼兒產生巨大感染力的實體,幼兒在自然美物的感召下,使情操得到陶冶,審美能力得到培養。烏申斯基曾把“芳香的田野”以及“玫瑰色的春天和堇色的秋天”稱為“教育家”也正是基于這樣的道理。因此,我們在安排教育活動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自然這本天賜的教科書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發揮其對幼兒的影響作用。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中的各種信息,家庭的生活方式、物質條件、文化素養以及家庭氣氛,教師的品質等都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著直接、深刻、持久的影響。許多調查證明,幼兒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性格的形成以及智力的發展與幼兒園、家庭、社會信息影響是關鍵因素。
1.家庭影響作用。從某種意義講,家庭心理環境對兒童具有更大的影響作用。家庭的心理氛圍是洋溢在家庭這個特殊環境中,以父母的情緒感染為核心。通過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家庭人際關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養等反映出來的由家庭成員的感情、興趣、愛好、態度、言行等綜合而成的心理時空,表現為個性化的家庭情調和氣氛。如:有的家庭物質生活雖然富有,陳設講究,應有盡有,然而,由于家庭成員不和睦,經常吵架、賭氣,每個家庭成員處于苦悶、憂慮的氣氛中,這種家庭的心理環境就很不好,對孩子的成長就很不利。 相反,有的家庭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是家庭和睦,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包容,對孩子給予真誠和理智的愛。
2.幼兒教師的影響作用。首先教師要規范用語,禮貌說話,教師盡可能不說地方語言,規范用國際標準普通話用語就可以避免一些地方的不文明用語。其次,教師說話聲音悅耳動聽,不大聲叫喊,在說話的過程中,應該表現出老師的風范,與家長、孩子溝通時要有高度素養。舉止大方得體、朝氣蓬勃。再塑造幼兒心靈過程中要充當好教師、家長、朋友的三種角色,是每個孩子受到公平教育。因此教師應該平等、公正地對待、關注每一個幼兒,使他們的身心都能健康發展,這就是幼兒教師的神圣職責。
3.傳媒工具的影響作用。電視是一種具有極強影響的大眾媒體,當幼兒成為電視廣告的群眾時,人們普遍地注意到電視廣告對幼兒的種種影響,當然也包括對幼兒道德發展的影響。由于幼兒缺乏對外界信息的正確判斷和認知能力,在接受廣告信息時有可能不能完全對電視廣告信息進行正確的判斷。同時電視廣告對幼兒道德行為發展的影響也并不一定總是與社會教育目標相一致。比如,廣告鼓勵孩子的消費與即時的滿足而社會教育目標是勤儉節制。電視廣告所宣傳的內容是高雅的或是低俗的,是更注重經濟效益還是社會道德,是正面積極的還是反面消極的形象。這些都會直接或是間接的沖擊幼兒的感官知覺,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左右了幼兒的道德認識判斷能力,影響幼兒的道德情感,從而潛移默化地控制了幼兒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季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龐麗娟:《新〈綱要〉與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