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點心”一詞看似平淡無奇,言簡意賅;但是其命名理據的研究在學界仍然是一個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關于“點心”一詞的命名理據各位學者及專家仍然是莫衷一是,各持己見。本文分別從“點”和“心”的核心意義出發,來談談“點心”一詞的命名理據。
關鍵詞:點心;意義;點;心
中圖分類號:H1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53-01
一、文獻綜述
“點心”一詞看似不起眼,但它卻大有乾坤。關于“點心”一詞的來源有這樣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東晉的時候有一位大將軍(也有人說是南宋初期的梁紅玉),看見將士們夜以繼日,英勇殺敵,非常感動,隨后傳令讓后廚制作大家愛吃的美味糕餅,送到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從那以后,人們便將各種美味的糕餅統稱為“點心”,并沿用至今。這只是一個傳說,用它來說明“點心”一詞的來源很顯然不具有科學性,研究學問要嚴謹,要有理有據,遵循“例不十,法不立”的原則。
近年來,關于“點心”一詞的形成、演變的問題做出詳細研究的學者及論文主要有:①楊劍橋《釋“點心”》, ②江海珍《再釋“點心”》, ③李寧《釋古代“點心”》, ④趙元波《“點心”的來歷》,⑤邱龐同《“點心”淺談》等。縱覽這些文章,我們可以發現學界關于“點心”一詞的觀點主要有:①“點心”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②“點心”最初是作為動詞出現的。本文主要討論“點心”一詞的命名理據,主要著眼于“點”和“心”核心意義進行說明。
二、“點心”一詞的出現及演變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點心”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獻中,例如,唐代孫頠《幻異志·板橋三娘子》中記載:“有頃,雞鳴,諸客欲發,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于食床上,與諸客點心。”再如南唐劉崇遠《金華子下》中,唐人鄭傪為江淮留后,……,其妻少弟至妝閣問其姊起居。姊方治妝未必,家人備夫人晨饌于側。姊顧謂其弟曰:‘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這兩例中的“點心”均為動詞,而“點心”用為名詞在唐朝也屢見不鮮,如孫思邈《千金翼方·食后將息法》:“平旦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
到了宋代,“點心”一詞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唐代,并且大多數是作為名詞來使用的。到了后來的元代、明朝以及清朝,“點心”一詞的名詞用法逐漸固定下來,而其動詞用法在詞義的演變中初見退居次位。在現代,《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9頁)中“點心”有兩個義項:①正餐之前小食以充饑,動詞;②糕餅之類的食品,名詞。通常我們所熟知的也是“點心”的名詞義項。
三、“點心”之“點”
“點心”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孫頠的《幻異志·板橋三娘子》:“有頃,雞鳴,諸客欲發,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與食床上,與諸客點心。”“點心”在這句話中是一個動賓短語,表示“稍稍吃點東西來充饑”,除此之外,“點心”一詞在《雞肋篇》:“上覺微餒,孫見之,即出懷中蒸餅云‘可以點心。”中也是同樣的用法。
《說文解字》云:“點,小黑也,從黑占聲,多添切。”“點”的本義是小黑點。其本義就具有“小”的意思。例如:
①《晉書·袁弘傳》:“如彼白珪,質無塵點”。“塵點”是指像灰塵一樣的黑點,由此可見,此處的“點”一定是非常小的。
②《釋名·釋長幼》:“或曰凍梨皮,有斑點如凍梨色也”。“斑點”的“點”是指“小黑點”,是“點”的本義。
③《水經注》:“青芽翠發,望同點黛”。“點黛”是指古時候婦女用青黑色的顏料畫眉,畫眉時沾一點黑色的染料就是“點黛”中“點”的意思,因此也隱含著“小”的意思。
到中古時期,“點”的動詞含義擴大,不僅“點一下”稱為“點”,小物下落、附著,只要不大、不多,都可以叫“點”;對象由“小黑點”擴展到其他下落的小物體,猶言“滴落”、“附著”。例如:
①《隋書·五行志下》:“武平中,有血點地。”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少量的血滴落在地”,此處的“點”就是“滴落”的意思。
②杜甫《曲江》:“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句話中的“點水”就是“一接觸到水面馬上飛起”的意思,我們現在仍然說“蜻蜓點水”這個詞,是相同的用法。
由古及今,我們通常使用的工具書《常用漢字詳解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8頁)對“點”的解釋是:《說文》:“點,小黑也。從黑,占聲。”“黑”的上半部是“3”,即“窗”的本字。所謂“小黑”,就是粘在窗上的煙苔的微粒,成一點一點的形狀。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點”的核心義與“小、少”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認為動詞“點心”的“點”的意思是“附著”、“下落”的意思,“點心”即“把食物下落到心里”即“吃少量的食物以充饑”的意思;而名詞“點心”中的“點”是“小”、“少”的意思,因此,在古代“點心”又被稱為是“小食品”。無論是動詞還是名詞,“點”的核心意義都與“小”、“少”密切相關。
四、“點心”之“心”
楊劍橋先生認為,“點心”中的“心”是指“胃”,“點心”就是“吃東西點一點胃部的饑”,從認知角度來看,楊先生的觀點的確的是正確的,食物最終是進入到胃部進行消化的。我們認為,“點心”之所以稱為是“點心”而不是“點胃”有其他的原因。
第一,“心”在古人的觀點中可以是泛指器官,含義廣泛而抽象,“心”可以思考,可以表達心意和情感;而“胃”只是人體的一具體器官,通常不具有泛指性,不具有多重含義。如果將“點心”稱為“點胃”會使語言失去其豐富性和情感性,顯得干巴巴的。
第二,“心”具有“小”的核心義。眾所周知,“心”是指“心臟”,它是一個體積小,作用大的一個人體器官。例如,“寸心”表示心之小,杜甫《偶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又如,“區區之心”也是說心的小;還如“小心”、“小心翼翼”、“小心謹慎”、“小心眼”等說法,都可以證明“心”含有“小”的意思。通常“心”總是和“小”搭配,不能和“大”搭配;而“胃”卻可以和“大”搭配,例如“大胃王”。“點心”不稱為“點胃”是因為“點”和“心”都具有“小”的核心義所決定的,這表現了搭配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點”的意義出發,還是從“心”的意義出發來進行考證,“點心”一詞的命名理據都與“小”、“少”的意思分不開,“小”、“少”就是“點心”一詞的命名理據。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02年版.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王力.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M].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4]常用漢字詳解字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簡介:董嬌嬌(1992-)女,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