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化現象主要表現為“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思想文化多元化”。在其中,所有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基礎層面的深刻變革,而它的多元變化直接為利益主體和思想文化層面的變化,提供了可能性。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風險椽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10-01
曼紐爾·卡斯特在《認同的力量》一書中認為,人們的身份不再由我們的所為而是所是來界定,因此導致了我們的社會多少較接近所謂的傳統社會經驗,搜尋著平衡而非進步。①按照這個觀點,社會發展的方向最求的并非社會的進步,而是一種平衡。對于這個觀點的不同立場也意味著兩種不同的對待和處理風險的方式:即危機根源的消除和危機影響的平衡。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我們如何處理風險,便可以從中一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怎樣的前進方式,并在我們選擇的路徑上有更多的反思。
風險與人類社會并存,并非孤立存在。我們從不同的學術視角來分析風險問題的不同學術特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從相對微觀的視角進行觀照,風險是與個體的心理狀態有關的無形的因素,但它卻有有形的來源,它的來源外界環境作用于人的潛在或實在的變化,由于人心理波動以致增加風險事故發生的相關概率和損失幅度的因素。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德國社會學家盧曼說:“除了冒險別無選擇的社會”。 風險是一種伴隨這人類有史以來的始終狀態還是現代社會的新生產物?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物質還是心理認知的意識?以上這兩個問題分別給予風險以歷史和哲學層面的觀照,對于我們認識風險的本質意義重大。同樣是來自德國的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認為:圍繞風險定義的爭論也是社會利益沖突的體現形式,因為如何定義風險直接關乎如何分配風險以及采取哪些措施預防和補償風險。在貝爾看來,風險是現實存在,是風險之于人類社會的作用對個體乃至全社會產生了影響。風險問題的核心在于風險的消解。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風險信息作為信息的一種,它是由客觀存在的風險源所決定的。它的在整個傳播鏈條中流動,歷經不同傳播主體的傳播,作用并影響著利益相關人。從傳播學的層面來看,如何調整傳播活動中的要素以期達到減少甚至消解風險的目的便是其所關注的焦點。
從人們消費轉基因食品的過程為例,大致分為三個步驟。其一、培育與研發;其二、種植與飼養;其三、購買與銷售。風險信息的傳播在這三個環節都收到語境的影響。在培育與研發環節,科研機構與普通消費者之間并無直接關聯,能夠接觸到轉基因食品的人無非是科研人員。而轉基因技術作為當代的高科技尖端技術,能通曉其間奧秘的人可謂少之又少。因此,科學的邏輯內涵不能很好的被普通民眾所接受和認同,在這個環節出現了信息的失衡。
在種植與飼養環節,技術作為“成品”,走出了實驗室。作為流通環節前所必經的生產環節,技術需要經過“變現”才能成為現實的產品。在美國,以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美國的一家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為代表農業種業科技公司,需要通過銷售其研發的轉基因作物種子來實現推廣種植。而作為技術成品的種子可能是通過了完整的相關標準的監測,但卻無法保證其種植生長出的作物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因為從現代遺傳學的視角來看:其一,轉基因作物的是生物性狀的表現并非通過一代就可以完全體現,有時候甚至經過多代的繁殖其性狀才會完全表現出來,而某些隱性性狀,可能在多代種植繁育后成為顯性性狀,從而形成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其二,轉基因的相關科學實踐,是將生物的DNA中的基因片段進行改變和人工引入。基因片段它的來源不但可以是提取自特定生物體基因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還可以是由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基因片段。但是,在當前科學研究的水平下,基因片段與生物性狀,并非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在引入或變更為一種新的基因片段的同時,存在可能為該種生物帶來新的未受控的性狀。這同樣將成為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
公開、透明的傳播社會信息,正是滿足民眾知情權的基本要求。不論是政府的信息公開,還是科技傳播的相關實踐。為民眾提供真實、準確、有效的信息,是對媒介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公共性的必然體現。新加坡《聯合早報》在03年非典風波后曾針對中國政府的處理方式發表了以下言論:“封鎖消息往往是愚蠢的做法,所付出的代價往往非常高昂。道理很簡單:你能暫時封鎖消息,卻不能封鎖病毒和有效阻止疫情的蔓延。” “假若一個國家有太多‘敏感問題,政府又將太多事情列為國家機密,有太多事情不敢讓人民知道,那說明執政者既對人民缺乏信心,也對自己缺乏信心。”
在信任危機的時代,如果沒有一種話語能夠言之鑿鑿,整個輿論場就如同蛙聲四起,眾聲喧嘩。信息時代媒介環境下的人是極其具有反權威意識的②,而對于權威意見的信任危機,是在健康風險傳播研究中要面對的第一個特殊語境。在幾十年的新聞傳播工作實踐中,我們有著“新聞、舊聞、無聞”的政策傳統與蘇聯政黨新聞學的基調,同時也受到“全能政府主義”與變異的維穩觀念的影響。人們在面對他們似曾相識的話語可能本能的選擇抵制和懷疑。健康風險傳播,在當前傳播語境下,很有可能演變為不由分說的拒絕。
邁克爾·舒德森曾提出“新聞作為放大器”的觀點,在社交媒體時代,這個觀點得到了再度的印證。新聞從狹義的“紙上信息”發展的廣義新聞的概念,數量和范圍都得到了極大拓展,影響力也更為空前。然而,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媒介傳播手段的發展,我們卻發現,在烏爾里希·貝克所描述的世界風險社會語境下,不論是大眾傳媒還是網絡新媒體,他們都受到了受“不確定性”的制約, 常常很難避免這樣的一種悖論的存在:傳媒在促進受眾的“風險認知”與社會的“風險溝通”的同時,也可能成為已有“風險”的動力和新“風險”的源頭。③
注解:
①【西】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P357.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夏鑄九譯
②石義彬、紀莉:《論信息時代媒介的權威性》;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③秦志希:《風險傳播的悖論——論“風險社會”視域下的新聞報道》
作者簡介:齊佳毅,(1994-),漢族,河南洛陽,本科,四川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