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傳至今的民間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痕跡,是中國民眾對傳統習俗的接納與傳承。陜西藍田縣位于秦嶺山脈腳下,這里民風淳樸,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間節日的儀式與意義體現出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
關鍵詞:藍田地區;節日;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26-01
藍田縣隸屬于陜西西安,位于西安市東部的秦嶺腳下,是西安通往陜南地區的必經之路。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距今大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即是在這片土地上休養生息。世代述寫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形成了世代傳承的民俗文化。本文意在通過對藍田縣地區流傳于民間的獨特節日進行調查與闡釋,從而揭示其中蘊涵的豐富民俗文化。
農歷的臘月即接近年底,年味兒越來越重。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掃屋購置,好不熱鬧。從臘月初五到正月十五,是中國的新年,是中華民族影響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日。當然,本節探討的是春節前后幾個具有獨特地域色彩的節日。臘月初五,民間稱“五豆節”。這一天,當地百姓各家各戶會選取五種豆子熬粥食用,五種豆子選取隨意。紅豆、黃豆、花豆等,也可以用紅棗、枸杞等代替豆類。五豆節代表著年的開始,也是對來年五谷豐登的期盼。五豆節后第三天為“臘八節”,當地百姓在這天做臊子面食用。臊子是用紅蘿卜、白蘿卜、豆腐、黃花等切成小塊為基本材料,根據各家經濟情況食材可增可減。這一天臊子熬制較多,可供家里食用一到兩天。這是自年始來,最豐盛的飯。寓意以后的日子能紅紅火火,每天食物豐盛。這也是先輩們在農業時代靠天吃飯,對土地崇拜的表現。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在藍田地區,各家會進行祭灶爺的儀式。下午開始烙托托兒饃,烙好后,每個饃上掐一小塊,剪少許柴草,柴草一般是麥秸,將饃和柴草攪在一起。接下來是將民間流傳的灶爺和他的坐騎馬的畫像,在灶臺前燒掉。家中老人跪在灶臺前,邊燒邊口念“一股清茶一股煙,打發灶爺上青天,五谷雜糧多以搬”。隨后將準備的饃和柴草倒入灶內燒掉,意為給灶爺和其坐騎的干糧。這一系列儀式,是百姓對莊稼豐收的祈望,是“民以食為天”思想的集中體現。正月十五,是年的最后一天,打燈籠,煮元宵,舉國同慶。在藍田地區,有用當地燈籠專用的蠟燭,方言稱漆臘核兒(?‘i51la31x?24),于天黑以后給家里各角落點亮一支,一是燈火通明之意,希望來年家里熱鬧紅火,同時也達到趨蟲的效果,防止蟲子對家中糧食和器物的禍害。
在我國自古就有“天穿節”的遺留,查之關中,至今仍有民俗繼承。這是女媧造人傳說在民間形成的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民俗。群眾將正月二十稱為“補天補地節”。這一天,有的地方攤蒸餅,有的地方攤煎餅。藍田地區的百姓在這個節日里烙鍋盔饃。饃做好以后,在其邊緣掰下兩小塊兒,一塊扔到房頂,一塊扔到院中,即為補天補地。在中國傳統民俗中,正月二十五為“填倉節”,因“填”與“天”相近,又稱“天倉節”,是倉王爺的生日。又據相關文獻記載,這一天是為了記載一位看守糧倉的好心的吏官。在藍田地區,正月二十五被稱作是“倉夫爺的生日”。據當地老人口述,倉夫爺是主管民間糧倉的神仙,共八位。每年這一天,當地居民蒸米飯,米飯盛一碗,并將炒好的菜部分放在米飯上,準備八雙筷子,均勻側貼在碗中,點蠟燒香,以示敬仰。農村地區的老人異常虔誠,行跪拜禮,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二月初二,“龍抬頭,虎睜眼”,藍田地區百姓在這一天,烙鍋盔饃, 焙棗花兒,又稱焙蝎子尾巴,寓意焙掉其尾巴,春天蝎子復蘇后,就不會對人們造成傷害。三月三,有口傳諺語
為“三月三,帶毛兒眼兒,不帶毛兒眼兒,害紅眼兒”。毛兒眼兒(m?24?i?31),是當地的一種植物,具有消毒的作用。三月的天氣逐漸干燥,小孩子易被細菌所感染,因而有帶這種消毒植物以避免眼睛被感染之做法。“六月六,曬絲綢”,據說這天是一年中天氣最好的一天,當地百姓有將家里的絲制品拿出來曬的習俗,可去霉氣,也是臨近家庭貧富的一次對比。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情人節,古來就稱“七夕”。當地百姓將織女稱作“七姑娘”。在這個節日中,當地有兩個活動,耍七姑娘和吵七姑娘。七月六日這天,當地人用泥做成一個立體的泥人兒,用白紙畫好七姑娘的面部,用彩紙做成丹青衫子紅裙子,給泥人兒扮面穿衣。同時,將巧芽端出。巧芽是用豌豆泡成,提前將豌豆放入沒有水的甕里,不見陽光,發出的芽為白芽。七月六日晚上端出來,用指寬的紅紙捆三節。將七姑娘的泥塑放在椅子上,前邊桌子上放獻果和巧芽。然后敲鑼鼓吵七姑娘。七姑娘若被吵下凡,便附體于參與耍七姑娘的這群人中的某個人,然后講述自己與牛郎的故事。據當地老人口述,有的地方成功吵下七姑娘,但機率很小。七月七日下午送七姑娘,即兩人抬椅子,到選定地址,鳴炮,燒掉七姑娘。另有老人講述,七月七日晚,于院中的葡萄樹下,點起一支蠟燭,保持安靜,可能會在燭光中看到牛郎和織女,聽到他們的對話。不同的節日儀式,都是當地人對民間節日的熱愛與傳承,是人們對先輩們偉大智慧的繼承與發揚。
民間流傳的節日具有獨特的儀式和內涵,是當地地區歷史文化的體現,是民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藍田地區的民俗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軌跡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俗文化形成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對流傳于藍田地區的一些民間節日做了淺顯的闡釋,旨在使這些逐漸走向消亡的節日儀式與獨特內涵能得以傳承,使藍田地區民俗文化能緊跟中華民族民俗文化前進的步伐,同時為中華民俗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
參考文獻:
[1]寧銳.關中民俗文化漫談.中國ISBN中心,1996.
[2]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4).
作者簡介:
彭雷(1991-),女,陜西藍田人,延安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