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川
摘要:語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老師很容易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趣低,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57-01
一、初中語文老師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語文老師教學觀念陳舊,語文閱讀教學較少。閱讀教學著眼于“教”的狀況太多,學生閱讀的太少,因而造成學生的文化積淀太淺,缺乏語文功底。語文課上學生讀書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大部分時間被教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所占用。
(二)語文老師肢解教材。因受信息及條件的限制,很多教師以教材為中心,教學目的是“學這一篇文章”,教學過程是“解析這一篇文章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這一篇文章的寫作特點”。他們的課堂閱讀教學不是引領學生自己去閱讀感悟,去整體把握,而是用一大堆枯燥煩瑣的分析來僵死學生的靈性,背了一大堆標簽式的“知識”卻仍然不會讀。
(三)語文老師為考而教。教師將所要教學的課文,按照考試閱讀模式訓練學生,要求學生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像、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余。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考題所涉及的內容,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的個性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種練習無休無止,機械乏味,而且常常錯誤百出。
(四)語文老師重寫輕讀。許多語文教師認為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作。他們的課堂閱讀教學要么離開思維內核,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去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要么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浮光掠影地將“讀”帶過,“立竿見影”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仿寫一篇。
(五)語文教師課外不閱讀。有相當多的教師自己就不閱讀,或者說不會閱讀。有的教師備課不是把精力放在對教材的鉆研與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學參考資料,或者過分在教學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師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蘊上、文學修養上、知識積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寫法、寫作知識、閱讀技法之類的東西。
二、初中學生不愛學習語文的問題
(一)學生漠視語文。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二)學生應付老師,平衡自己。這些學生迫于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三)學生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四)投機取巧。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初中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中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三、如何解決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一)創設輕松愉快、有利于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氣氛,是創新教育的前提。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使學生感到安全的、寬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發展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減少焦慮,不怕出現語言錯誤,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允許學生犯錯誤,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還引導學生相互尊重、相互關心,這樣學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創造。
(二)變“教”為導,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教師的職責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優化教育的重要原則,不教是為了養成學生有一輩子自學的能力。因此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變“教”為“導”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
(三)勇于質疑,善于求異是創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學生有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討論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激勵、啟發、引導。疑問是創新之舟,教師在課堂上要大力解放學生的頭腦、嘴巴,讓他們敢想敢問。對學生的勇敢行為要予以鼓勵,即使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也應循循善誘,以激發他們大膽質疑問難的熱情。
(四)教師的不斷創新,是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學生思維的能力的強弱與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水平直接相關。因此,教師應該不斷追求應用創造性思維進行教學,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敢于突破常規的教學模式,標新立異。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現在面臨很大挑戰,需要全體語文教學工作者不畏困難,充滿激情,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學時代》2012年08期,《淺析初中生語文學習現狀及調控措施》,作者:祁國清;
[2]《魅力中國》2011年3月上,《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創新教育》,作者:楊榮玉;
[3]《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年10期,《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研究》,作者: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