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紅
【摘要】太平天國運動關鍵時期頒布了兩部具有歷史意義的綱領文件,這兩部綱領在都分別對太平天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規定,因而對其生存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從性質上講,兩者之間又存在著不同。基于此,以比較分析為研究視角,梳理兩者之間的異同,以便對其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 比較研究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使得中國處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榨下,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激化。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太平天國運動產生了,并在其發展進程中頒布了兩大重要的綱領性文件,這兩大綱領不僅是其領導人面對中國社會形態劇變、太平天國日趨逆轉的形勢而制定的,它們的改革影響即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也存在歷史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從兩者的比較分析角度入手,力求最大限度展現兩者的異同,以期更清晰、更全面的認識兩大綱領,進而深化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認識。
一、兩大綱領產生的歷史條件的比較分析
1、國際背景。正當中國封建社會江河日下、危機四伏的時期,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啟蒙運動等一系列的改革先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在19世紀中期進入資本主義發展的全盛時期。出于對國外市場的開辟、原料產地的搶奪目的,西方列強開始瘋狂對外侵略,地大物博的中國必然成為了爭奪的目標。在這一國際背景下,人民面臨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民不聊生,進而農民起義也相繼爆發,其中太平天國運動領導者結合當時的世界形勢和國內現狀以發展、鞏固和挽救其政權為目標分別頒布了這兩大綱領。
2、國內環境。清末時期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不斷入侵的雙重壓力下,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各地,其中太平天國運動表現最為突出。其政權建立后先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兩大綱領。兩大文件頒布的國內社會條件主要體現在宏微觀兩方面。宏觀上體現在清末時期社會經濟、軍事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加之鴉片戰爭后部分國人警醒,開始關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微觀上體現在太平天國運動自身發展的需要。其中《天朝田畝制度》就是其領導者為發展和鞏固太平天國政權而應運而生的綱領。此外,天京事變后,面對內憂外患,為挽救太平天國的危機和重振朝綱的需要提出了《資政新篇》。
二、兩大綱領基本內容的比較分析
1、政治主張。它們是在太平天國先后頒布的具有不同性質的兩大綱領性文件,二者的政治政策截然不同。《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建立軍政合一、寓兵于農的鄉官制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的等級制度、世襲制和集權制。而《資政新篇》提出了具有濃厚的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積極地效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
2、經濟主張。首先,兩者要求構建的經濟體制不同。《天朝田畝制度》要求建立土地平分制度和圣庫制度,由其天平天國政權來統一進行管理。而《資政新篇》要求建立資本主義經濟體制,頒布勞資法,發展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其次,產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強調所有財產平均分配,而后者則恰恰相反,它承認和保護私有財產、保障專利,也主張對外進行平等的貿易往來。最后,發展經濟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小農經濟思想的局限性,因而側重于發展農業部門。而后者則認為發展交通運輸、金融業和工商業才是社會改造的主要任務。
3、社會生活主張。兩大綱領在社會生活方面的主張都具有反封建性,不過各自側重發展的角度有所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如男女平等、男女婚姻不論財、女官等超越前人的思想,是對近代社會民主思想的一大突出貢獻。《資政新篇》則提出與其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相適應的移風易俗改革,為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實施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兩大綱領性質及影響的比較分析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領導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先后頒布的兩個性質不同的綱領性文件。前者是其政權前期農民階級的社會改革方案,后者則是后期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社會發展方案。兩者既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1、兩大綱領歷史價值的比較。兩大綱領是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偉大貢獻。它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都具有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根源。但是它們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所起到的現實作用是不一樣的。《天朝田畝制度》是由農民階段斗爭所需而實施的綱領。它所起到的現實作用是從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體現了農民迫切追求平等的革命精神,而《資政新篇》則是旨在挽救和振興太平天國政權的綱領性文件,具有濃厚的資本主義色彩。由于缺乏與太平天國傳統和實際缺乏必然的聯系,它最終沒有得到貫徹和實施,也沒有起到挽救其政權的作用,但他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完整的資本主義綱領,對資本主義思想的發展具有啟迪作用。
2、兩大綱領歷史局限性的比較。太平天國革命進程中先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兩個綱領性文件,它們由于階級和時代所限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一方面,兩大綱領文件都具有脫離實際的空想性,其中《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突出表現在所提出的社會理想和土地分配方案;《資政新篇》則在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外交政策存在空想性。另一方面,由于兩大綱領文件具有空想性,加之太平天國不具備實施的主客觀條件,只是兩者都未在實踐中得到完全的貫徹,如《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資政新篇》中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等。
四、小結
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是一次從小生產到近代化的轉變,也是一次觀念的飛躍。兩大綱領性文件都是太平天國領導者對國家出路的探索。不過,脫離實際的空想性和當時的社會環境背景致使兩大綱領文件成為空文,無法具體實施。但它們仍然是鴉片戰爭后中國農民階級探索救國道路、學習西方的重要歷史文獻。
參考文獻:
[1]于鳳梅.太平天國運動兩大綱領的分析與比較[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
[2]潘旭瀾.再論《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J].探索與爭鳴,2005(04).
[3]金毓脯,田余慶.太平天國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55.29.
[4]王明前.洪仁殲“新政”失敗原因新探[J].歷史教學,2006(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