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蓮
【摘要】國家社會治理的好壞,首先取決于權力結構是否科學分解,合理配置;其次,取決于選任用而你體制能夠把最優秀的人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再次取決于頂層設計的客觀性民主性以及先試點后推廣的改革踐行途徑。
【關鍵詞】黨的權力 結構建設
借鑒人類社會權利結構建設的有益成果,切實推進以權力結構改革和轉換為重心的政治體制改革,科學分解,合理配置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構建出更符合當代國情的權力結構,是中國共產黨人破解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科學社會主義的新使命。
1深化對權力結構改革和轉換的重要性與緊迫認識
制度建設最具核心、最具實質的是權力結構,健全有效的制度必然是科學合理的權力結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改進加強黨和國家的各項建設,建設本真的科學社會主義,必須深化認識,增強以權力結構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總結汲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深刻教訓,建立發揚比西方“三權分立”更具內涵、更具底蘊的權力結構和制度優勢。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建無產階級政黨過程中,一直在關注推進權力結構建設。設計過“議行分開”的權力結構,但是蘇聯、東歐的共產黨人機械經驗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關于巴黎公社“議行合一”的論斷,脫離實際地照搬到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導致科學社會主義變成了極權式的偽社會主義。具有先進性的中國共產黨,必須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構建和倡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權力結構和制度體系,努力踐行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態。我們所關注的“三權”不同于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三權”。而作為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部分,我們所探索、研究和關注的“三權”是指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極其相互制衡,相互協調的配置運行機制。
因而,立足中國國情、黨情、社情和民情,借鑒中國權力結構建設和監察制度建設的歷史經驗,汲取西方權力結構建設的優秀成果,進一步明晰黨和國家權力結構改革和轉換的方向和思路,構建比西方“三權分立”更具內涵的權力結構和制度比較優勢,健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成為中國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
2整理反思中國權力結構建設歷史經驗,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語境的權力結構理論
中國歷史上的權力結構建設積淀沉厚,特色鮮明,是一筆亟待挖掘開發和轉化的寶貴財富,為構建更完善的權力結構積累了豐富養料和資源條件。我們在探索的路上要對以監察制度為特色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權力結構建設經驗、孫中山“五權分立”思想和原則以及中共黨內權力結構建設的重要成果等,進一步明晰權力結構改革的方向思路,把握改革的特點和規律,推動社會主義權力結構文化發展大繁榮。
其一、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史中,正是監督機構與執行機構的分立,監察機構自成一體,不搞雙重領導,成為獨立于行政系統的垂直系統,才從政治制度上確保了中央集權的建立和延續;監督權和執行權相互制約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吏治的好壞以及政權的安危。中國封建社會“三權分立”權力結構和監察制度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是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語境的權力結構理論的重要基礎和來源。
其二、總結揚棄孫中山“五權分立”權力結構的思想和原則,強調“權能區分”,即“人民有權,政府有能”,將國家權力分解為五大權,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察權、考試權“五權分立”,形成相互之間的制約關系。雖然其思想原則在權力結構設計上屬于不太穩定的多邊形,但是其中的積極意義不容忽視,同樣是構建中國國特色、國際語境的權力結構理論的重要原料。
其三、建黨九十多年來,在中共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以權力結構為核心的制度建黨原則以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問題,從認識到深化,從頂層到基層,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形成共識,并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制度成果,成為中國特色的、國際語境的權力結構理論有機組成。通過發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權力結構建設的經驗成果,大力倡揚中共八大黨內權力結構建設的光輝思想原則,開發創新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權力結構建設的重要成果。
其四、兼收中外,揚棄古今,克服消蘇聯權力結構理論的歷史慣性和影響,又要堅決打破西方權力結構理論的壟斷局面和消極影響,構建中國特色的,擁有國際話語權的權力結構理論。從科學分解,合理配置權力出發,不但對權力的來源、權力的構架,權力間的運行與協調進行研究,而且把權力的決策、執行和監督作為研究的重要問題;不僅注重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的整體配置和循環研究,而且對國有單位、私營機構、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的權力建設同樣予以關照,從而構建起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體系,形成監督學、權力學、制衡學等若干明確的研究方向和學科體系,探索中國特色的研究手法手段,促進社會主義權力結構文化繁榮發展
3進行權力結構頂層設計,規劃等腰三角形的權力結構線路圖
明確“黨的國會”之下“議行監分開”的等腰三角形權力結構改革目標,同時明確黨內分權—黨政分工—黨政分開的權力結構改革三階段的路線圖。第一步黨內分權。按照列寧黨內執行權與監督權相平行的要求,按照毛澤東關于建立黨的國會的要求,實施黨內權力的科學分解和合理配置,加快黨代會常任制度建設步伐,理順和規范全委會、執委會和監委會的關系,推進黨內現有權力分解。第二步黨政分工。在推進黨內“必要的分權”基礎上,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和首長負責制,完善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二是真正建立高效廉潔的國家行政執行系統。凡屬政府職權范圍內的職責和任務,都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討論、決定和履行,不再由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發指示、做決定,黨中央和各級地方黨委支持、保障和監督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依法依章行使行政執行權。三是健全完善法規制度,加大制度執行力,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政府的執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