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祥
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小學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挑戰。如何克服長期以來單一的課程管理制度導致的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在課程面前的“忠實執行”狀況,重視并加強學校課程建設,在課程面前有所作為,成為擺在廣大中小學面前的全新課題。
一、案例分析: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再造
廣東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建設探索很好地應對了這一現實挑戰。2011年5月,筆者應邀來到松山湖中心小學,觀摩了學校的課程建設成果,并與劉建平校長等學校領導和教師開展了比較深入的交談,筆者強烈地感受到了校長課程領導和學校課程建設的魅力。
校長作為課程領導者,不在于他決定學校開設什么課程,不開設什么課程,重要的是他能夠成為學校課程理念的先導者、引領者。開發課程為了誰?開發什么樣的課程?怎樣實施課程?如何實現課程的核心價值?這是校長作為課程領導者首先需要明確回答的問題。英國教育戰略學者巴伯(M. Barber)2009年7月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課程公式:WE = E (K + T + L)。其中字母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識”,T代表“思維”,L代表“領導才能”(領導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質”。這個公式表明,課程絕不僅僅是知識,其核心是學生作為人所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新課程實施十多年來,很多中小學開設了五花八門的校本課程,但大凡逃不出功利化、技藝性的窠臼,校本課程陷入核心價值觀迷失的尷尬境地。松山湖中心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則擁有鮮明的價值取向—“教育與生命同行”!太精彩了!從“基礎型課程”到“拓展型課程”“體驗型課程”,這一核心價值觀一覽無余,充盈著全人教育思想智慧。由一手硬筆好字、一些文雅氣質、一種探究習慣、一門興趣愛好、一項健身技能所建構的“拓展型課程”,以及強調情知互動的“基礎型課程”、強調道行互通的“體驗型課程”,就是為每個孩子的生命成長奠基,就是賦予每個孩子終身必備的基本素養。真正的課程領導,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可見,劉建平校長是一個教育思想深刻的校長,是一個有著教育擔當的校長。
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之旅,可以說是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之旅。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師對課程本質、課程結構與功能、特定課程的性質與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課程評價,以及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課程實施中的指導思想。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是以自己對課程的獨特理解為基礎,從目標、課程、教學、評價等維度來整體規劃教育活動和行為方式,從而成為課程的動態生成者。因此,可以說,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生成者。鮮明的課程意識強調教師時刻把自己和學生看作課程的主體,把自己和學生置于課程之中。主體意識是課程意識的基本構成之一,這是由課程的本質特征決定的。從課程實施的角度來看,課程在本質上是一種反思性實踐。反思性實踐是一種創造意義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下重建意義結構的過程。離開了師生對課程意義的重建與創造,就離開了主體意識的發揮,課程對人的發展價值也就無從體現。課程實踐如果離開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是難以想象的。每每讀到或聽到松山湖中心小學的教師們談及課程建設中自己的體會和成長時,我由衷地贊嘆他們為之所付出的情感和責任。
學校課程建設需要學校課程制度的創新。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學校只有教學常規或教學制度,缺乏必要的學校課程制度。具有創新意義的課程制度,一般包含價值澄清、行為導引和基本規約三個內在要素。松山湖中心小學的“學校課程再造—讓教育與生命同行”之中,不乏學校在課程制度創新方面呈現的課程價值澄清、課程行為導引和課程管理規約等大量優秀經驗和實踐成果。
更難能可貴的是,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建設,并不僅僅是單一地進行了校本課程開發。從“基礎型課程”到“拓展型課程”乃至“體驗型課程”,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他們提出并開展了“基礎型課程”的深度實施:所有學科、所有教師,基于情知互動,見于課堂常態。尤其是在新課程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方面,基于生命化教學、生本化教學的理念,開展了學習方式變革與三維目標的深度達成的探索,所取得的實踐成果是值得推廣的。還有他們在“體驗型課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六大主題”和校園節文化,頗有特色、可操作性強,具有廣泛的學習借鑒價值。
課程改革十多年來,筆者考察過數百所中小學,像松山湖中心小學這樣基于課程的“跑道”,建設學校文化、建構意義課程、創新課程制度、深化學校變革的學校真的太少了。
二、學校課程重建的出發點
學校課程設計或學校課程重建,必須從提升校長的課程領導能力、教師的課程意識、學生的課程履歷、學校的課程制度等方面的內在品質著手,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展為宗旨。
校長發揮課程領導力,必須注重澄清和明確學校的課程理念與課程哲學。清晰地認識到課程建設的根本出發點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建設契合時代發展,特別是信息化時代教育新形態對教育的全新挑戰,完善適合學生成長的課程。多年來,“忠實執行”的課程實踐,導致中小學缺乏與學校辦學理念相一致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缺乏課程理念和明晰的課程哲學。目前北京十一學校、北京亦莊小學、重慶謝家灣小學、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重建,其課程理念和課程哲學的共同點可以概括為課程整合、全選修、全走班、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激發課程的教育活力。“全課程”“項目學習課程”“整合課程”“全人課程”這些課程建設的實踐表明,“學生為本、育人為本”是課程理念和課程哲學的核心,是課程建設最根本的價值導向。
學校課程設計或學校課程重建,必須注重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課程化,注重課程結構重組與課程模式再造。多年來,我國中小學缺乏自己獨特的課程模式,只有教育模式和教學模式,缺少了課程模式的建構,教育模式和教學模式其實僅僅是空中樓閣,中小學既沒有自我設計的課程體系,也缺乏獨特的質量標準,學校的同質化建設便難以避免。增強學校對課程的適應性,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展為目標,充分挖掘各類課程資源,開發具有辦學特色的各類課程,豐富學校課程的教育涵養,是當前中小學深化課程改革的不二選擇。
學校課程設計或學校課程重建,必須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課程評價與課程文化的重構。多年來,我國中小學的課程實施,幾乎見不到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歷史資源、自然資源,以及學生生活履歷性資源在課程開發與課程實施中應有的狀態,極少學校擁有場館化的課程和課程的場館化。封閉的知識體系和單一的認知性訓練課程充斥著學生的成長過程。符號化學習、對象化學習主宰著本應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知識中心、學科中心、書本中心的課程制度被極致化和功利化。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回歸學生成長的現實訴求,極大地考驗著學校管理者的教育智慧。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課程資源開發、課程整合與重組的策略,成為檢驗學校教育治理能力的一把新標尺。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