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我們秉持這樣的觀點:學校才是課程生長的地方。我們追求這樣的理想:讓課程更適應學生的發展,更煥發教師的個性。
將外在“給定的課程”改造為“內生的課程”,這是學校的文化使命。使課程從國家一統走向學校為本,可以說是課程設計的“一度回歸”。在此基礎上,去除學校功利色彩,使課程走向學生為本,則可以說是課程設計的“二度回歸”。
2006—2011年,正值東莞新課改蓬勃發展時期,在東莞市政府和東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進行了歷時五年的課程整合及課程校本化探索實踐;力求將外在“給定的課程”改造為“內生的課程”, 使課程從國家一統走向以學生為本。目前,從基礎型課程到拓展型課程、體驗型課程,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文丹楓博士等專家學者稱之為“全人課程”,現概述如下。
一、學校課程再造的“生命”意蘊
人的生命由三個因素構成,即生理(自然屬性)、心理(社會屬性)和靈性(精神屬性)。生命的自然屬性也即自然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長度,即壽命的長短;生命的社會屬性也即社會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寬度,它是以文化為內核和根基,從零開始不斷拓展的;生命的精神屬性也即精神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高度,它并非純粹指人在順境中所能達到的高度,人在逆境中所處的低谷,因為生命的深刻體驗和靈性的深層次激發,也構成了富有意義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這種特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獨特性。人最初作為自然生命體而存在,他要發展成為社會生命體的人,就必須在自然生命體的基礎上,獲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發展。這些發展,不是生理遺傳所能實現的,它只能通過社會遺傳來實現。教育是實現社會遺傳的有效途徑。教育促進了人的精神成長和社會性的發展,使人由自然的、潛在的社會人轉變為現實的社會人。所以,無論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還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會生命,其發展都離不開教育。這就決定了教育是生命發展的需要,培養完整的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學校的課程結構決定著學生的素質結構。因此,我們所進行的學校課程再造,期望使課程設計從國家一統走向以學生為本,就要著眼于培養完整的人,讓教育點燃“我之為我”的生命亮度。
二、基于“生命”發展的課程體系重建
1.課程理想
完整的人并非與生俱來的,教育的過程就是成全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存、自我超越的過程。基于生命發展,我們確立了自己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
“全人課程”理念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少數“精英”的發展;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知識或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是使所有學生模式化發展;注重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某一階段的發展;注重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個人的發展。
“全人課程”目標:塑造精神生命、開琢自然生命、構建社會生命,培養完整的人。
2.建設方略
(1)以整合重建課程結構,聚焦生命成長。
其一是將綜合實踐活動、地方及校本課程整合為拓展型課程,再劃分為一手硬筆好字、一些文雅氣質、一種探究習慣、一門興趣愛好、一項健身技能,指向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其二是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及班隊活動整合為體驗型課程,再劃分為品德主題活動及校園節文化,其中的品德主題活動,一至六年級分別是我與己、我與家、我與人、我與國、我與地、我與天六大主題,指向“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
(2)以聯動重建課程教學,提升生命價值。
其一是課堂教學策略:基礎型課程情知互動、拓展型課程技趣互促、體驗型課程道行互通。其二是課程實施策略:從“我”做起,整體聯動。如一手硬筆好字課程的“我”,就方法而言是“描紅”、就過程而言是“姿勢”、就內容而言是“作業”、就對象而言是“教師”、就學科而言是“語文”、就目的而言是“寫字”。
整合: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
聯動:是指若干個相關聯的事物,一個運動或變化時,其他的也跟著運動或變化。聯動即“聯合行動”之意。
3.“三位一體”
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及體驗型課程等三類課程構成“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如右圖)。基礎型課程追求情知互動,主要關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課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關注開琢自然生命;體驗型課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關注構建社會生命。
說明:一手硬筆好字為15分鐘短課,一門興趣愛好為50分鐘長課;校園節文化為每學期一個節,體育節、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依次進行,5月、11月的最后一周為展示周,兩年一循環。
三、指向“生命”發展的課程教學探索
1.基礎型課程的情知互動與塑造精神生命
情知互動即師生互動、情知交融。具體指基礎型課程教學過程中人與人的互動和情與知的互動。人與人的互動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個人與群體的互動。情與知的互動包括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情與知的互動、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情與知的互動。
情知互動有四項教學策略。
一是教學目標多元化,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二是教學內容生活化,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三是教學過程活動化,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四是教學關系民主化,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
我們提出基礎型課程要情知互動、和諧共生,強調情與知互為手段、互為目的,旨在改變過于注重知識量的現狀。我們期望淡化3R即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etic),強化4C,即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溝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團隊共創(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2.拓展型課程的技趣互促與開琢自然生命
技趣互促即以趣引技、以技育趣。具體指拓展型課程教學中通過技能與興趣的相互影響和促進,達到技趣共進的效果。
技趣互促有三重教學境界:
第一階段興趣先導,興趣是媒介,是平臺;第二階段技能驅動,技能是保障,是動力;第三階段技趣共進,技養趣、趣養技。
我們提出拓展型課程要技趣互促、相得益彰,重視學生生命潛能,淡化學校功利色彩。我們反對為特色而特色,期望讓學生擁有一手硬筆好字、一些文雅氣質,一種探究習慣、一門興趣愛好、一項健身技能、從而使學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價值!
3.體驗型課程的道行互通與構建社會生命
道行互通即知行合一、表里一揆。具體指體驗型課程教學中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還包括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只有把“道”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道行互通有三個教學定位:
內容注重項目意識,舉一反三;過程注重合作意識,同伴互助;評價注重生活意識,行勝于言。
我們提出體驗型課程要道行互通、止于至善,旨在讓教育“接地氣”,改變“高大上”的現狀。我們期望讓學生體驗感悟生活角色、權利義務、社會關系,并在生活中踐行孝順、慈愛、善良,友愛、盡力、傾心;服務、友善、融洽。
四、學校課程再造的成效
郭元祥教授曾說:課程改革十多年來,我考察過數百所中小學,像松山湖中心小學這樣基于課程的“跑道”,建設學校文化、建構意義課程、創新課程制度、深化學校變革的學校真的太少了。
由此可見,歷時五年的課程整合及課程校本化探索實踐,值得我們深入總結、深刻反思,持續推進。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2009年建校,之前是2006年開辦的東莞松山湖學校小學部,可謂是一所“乳臭未干”的學校。學校目前有口皆碑、一位難求,被稱為在課程的“跑道”上起飛的學校。概括地說,學校課程再造促進了學校高起點開局、學生全方位發展、教師多方面提升。
學校的發展,如《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廣東教育》《東莞日報》等紛紛進行專題報道;學生的發展,如畢業生進入初中后,在學生會、藝術節、中考等方面都處于絕對領先水平;教師的發展,如語文、數學、科學、英語、音樂、綜合實踐等學科以高分同獲東莞市先進學科教研組,8位老師被評為東莞市學科帶頭人,接近全市(400多所小學)總評人數十分之一。
其實,最令人欣慰的,是學校、學生、教師生動活潑的成長狀態。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