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關鍵詞】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40—01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時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發育急劇變化的時期,是增長知識、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基礎,教師如果能在平時的工作中重視養成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學生以后甚至將來的學習、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養成教育要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提高認識,形成共識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反映了他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狀態和文化素質。無數的事實證明,良好的品質往往是從小打下的基礎,而不好的,甚至壞的思想、行為習慣也往往是從小或者小學時期開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難。因此,我經常教育學生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常規抓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使學生養成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勤儉節約、愛護公物、助人為樂、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行為習慣不能養成,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還要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辨別能力,并通過與優秀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經驗,從而和自己進行對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別人,以及自己成績不如他人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二、養成教育要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做起,注重反復,強化訓練
小學生應具有專心聽講、閱讀課本、動腦多思、完成作業、課外自學等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教給學生專心聽講的方法,培養學生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向老師提出,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的學習。特別要培養學生求異思維,逐步形成獨立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其次,教師要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及時反饋,了解學生作業中的常見錯誤和多發錯誤,讓學生認真糾錯。還要把好作業有意識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向榜樣看齊的向上心理,自覺糾正錯誤,書寫規范。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同時設計一些簡單、易行、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養成教育要從家庭、學校、社會、學生四位一體的配合做起,齊抓共管
1. 加強教師身教。教師應該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教師一直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學生會有意識地將教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 充分發揮家庭與社會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陣地。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相當長,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成為學生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而失去了行為習慣是非判斷的標準。因此,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多種渠道,密切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各方面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幫助家長提高育人意識和能力,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同時還要與社會各個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結合學校行為規范的教育內容開展社區教育,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聘請校外輔導員到校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
3. 學生本身也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學校里,除了老師,學生接觸最廣的還是學生群體,教師要經常觀察學生的活動,看看是否有不良現象的發生。有許多學生在老師面前可能有所顧忌,但在學生之間可能會“原形畢露”。如若縱容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其他的學生。這時,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觀察這種現象,然后以一個恰當的時間,用一個恰當的辦法,對“癥”下“藥”,對他們進行“改造”,讓他們改掉不良習慣。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