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斌
海安博愛醫院 江蘇南通 226600
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效果觀察
楊文斌
海安博愛醫院 江蘇南通 226600
目的:對比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從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76例腹股溝患者,根據術式不同,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是無張力修補術組與傳統疝修補術組,每組患者均為38例。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傳統疝修補術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的統計數值明顯高于無張力修補術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對于傳統疝修補術,無張力修補術可縮短手術時間、下床時間與住院時間,且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臨床的推廣應用。
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傳統疝修補術;效果觀察
腹外疝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外科疾病,其中以腹股溝疝最為常見,占全部腹外疝的 90%以上。腹股溝疝是指患者的腹腔臟器在腹股溝處由于腹壁缺損等原因而出現突出的癥狀,對于疝塊較大的患者,生活勞動會有所受限,而嚴重者還可能因為疝內容物的嵌頓而引起缺血壞死,危及患者生命[1]。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本文主要對比無張力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從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76例腹股溝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在 40歲-72歲之間,平均(52.23±4.98)歲;斜疝患者70例,直疝患者6例,其中復發疝4例;并發癥:高血壓18例、冠心病10例、前列腺增生8例、慢性便秘 2例。根據術式不同,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是無張力修補術組與傳統疝修補術組,每組患者均為3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以及并發癥等方面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傳統疝修補術組。患者全麻后,依次切開患者的皮膚組織,充分分離并暴露腹股溝韌帶后,再行疝囊的分離結扎處理;切開患者的腹橫筋膜,并重疊縫合;聯合腱可通過間斷縫合的方式縫合到腹股溝處的韌帶;重疊縫合患者的腹外斜肌腱膜。
(2)無張力修補術組。患者取平臥位,于腹股溝上方2cm處平行切口,切口長度10cm左右;切開患者皮膚至腹外斜肌腱膜,并將腱膜上方游離至腹橫肌,下方游離至腹股溝韌帶處;充分暴露疝囊后,按疝環口及疝囊大小選擇在疝囊、疝囊頸部之間合適位置結扎處理或視情況不結扎,根據手術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人工合成疝環進行填塞,將補片進行修剪后放于精索后方,并采用訂書機樣方式進行縫合,避免補片出現移位情況;依次逐層縫合,術后可放置沙袋壓迫手術部位。
1.3 觀察指標與統計方法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本文采用SPSS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表示形式是(x±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組間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手術過程中的一些指征比較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數方面的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的一些指征比較
由表 1可知,無張力修補術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數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疝修補術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術后并發癥的比較
傳統疝修補術組中,6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其中3例陰囊水腫、2例復發、1例切口出現感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15.79%。無張力修補術組中,僅有1例出現陰囊水腫,未出現復發與切口感染問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2.63%。兩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腹股溝疝屬于臨床外科的常見病,男性多發,且右側多于左側[2]。腹股溝疝主要有兩種類型:腹股溝斜疝與腹股溝直疝。其中,斜疝是通過腹壁下動脈外側腹股溝管內環突出向內下或向前斜,可穿出腹股溝環進入陰囊;而直疝是通過腹壁下動脈內側腹股溝區域向前突出,不經過內環。
臨床上傳統的疝修補術是強制性拉攏與縫合,主要是通過加強患者腹股溝管后壁的方式進行治療的,由于張力大、相融性較差,患者常伴有嚴重的術后痛感、傷口愈合慢、復發率較高等問題[3]。尤其是對于一些復發疝患者,若上次采用的是傳統疝修補術,再次尋找修補組織就顯得更加困難了。而無張力疝修補術主要采用的是人工新材料,操作更為簡單,不僅能較好地促進患者纖維母細胞的恢復與生長,而且在手術時間、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疝修補術。當然,無張力疝修補術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疝補片等材料屬于異物,一些患者有可能出現排斥反應,對患者精索血管神經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也存在感染的風險。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無張力修補術的過程中,醫務人員一定要明確患者精索位置,小心處理腹股溝韌帶與聯合腱,并打開腹橫筋膜,確保患者恥骨肌孔的充分顯露;對于后壁嚴重缺損者,可采取Shouldice 法修補后壁,加強內環口,將平片的內側固定在患者的聯合腱、邊緣縫合固定于腹股溝韌帶上[4]。
綜上,腹股溝疝患者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傳統疝修補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不良反應,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1]王驍濤,齊競鴻,王兆賓.腹股溝疝傳統修補術和疝補片無張力修補術療效分析[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27(2):130-131.
[2]王利.針對腹股溝疝患者采用傳統疝手術與無張力修補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5,6(13):91-92.
[3]陳興忠,王春燕,唐學斌,袁兵權.無張力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農村衛生.2016,22(100):25-26.
[4]余中平.傳統疝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6):839-840.
R628
A
1672-5018(2016)12-0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