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華
(安徽新華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合肥 230088)
?
基于科教融合的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與研究
張平華
(安徽新華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養學生利用專業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學校教育的重點是教書育人,學科建設的主要途徑是科研。本文以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為指導,深入分析當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學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一種基于“KAP 2+1+1”的遞進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基于科教融合的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加快科研團隊建設。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本科;科教融合;創新人才;科研能力;創新意識
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提前實現了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的目標,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已占全國本科院校的60%以上,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重要載體[2]。2011年,中國科學院提出“科教融合,育未來科學人”的戰略規劃[3],引發了高等教育理念的轉變,全國各大高校轉而重視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教師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的融合[4],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學生的個性能力得到發揮,教師有了好幫手,二者的主動“教”與被動“學”的關系也轉變為學生主動選擇導師指導、自主學習。
在“寓教于研、科教相融”的理念指導下,國內外的學術研究型高校已經很成熟,學生也受益匪淺。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我國普級高等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面向工程應用的創新型高級工程人才,對地方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及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創新能力、就業率、就業質量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是服務地方經濟及科技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4]。由于學院領導及相關上層機關對學院的定位出現偏差,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重科研、輕教學”,或科研與教學只是在形式上結合,不注重實際內容,導致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教學資源相對短缺、生師比例不斷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難以得到培養、個性化教育無法實施等一系列問題。
1科教融合培養方式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發展模式和特色,但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
1.1科研與教學分離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大學教師專注于教學,對教研和科研關注不足,導致教師和學生把教育活動局限于教材和課堂教學上,教師的教學任務重,科研時間少,學生也無法參與教師科研活動,嚴重阻礙了“科教相融,教研相長”發展,割裂了“寓教于研、科教相融”的教學思想,學生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和創造者,而是理論知識的容器[5],在根本上忽視了科學研究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與科研嚴重分離。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更不能提升教師的科研和教學能力。
1.2人才培養模式不科學,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脫節
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上過于追求“高大上”,強調學術研究,無形中降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忽視了人才培養的目標,慣于各自為陣、協同意識薄弱,不習慣科研團隊的工作方式,過分地關注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成果的轉化,進而影響科技創新項目的深入開展;科研成果很難成功地推廣到實際的育人工程中,導致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脫節,無法發揮科研服務于教學和育人的作用[6],最終使人才培養質量下降。
1.3建全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和考核機制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出的人才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造成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滿意的人才的局面。此外,當前教師的考核和晉升標準對教學科研能力、技術創新和指導學生企業實踐或參賽的要求不高,偏重對教師教學工作量、理論研究項目和論文數量的考核。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往往不及時、不細致、不深人,客觀上形成了學生的殷殷需求與教師的薄于教誨之間的矛盾[7]。
2科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
“科教融合”,即將教學工作和科學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平時教學過程的學術性和科學研究的育人作用,使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努力為學校人才的培養服務。教師通過研究相關橫向課題,充分了解了社會和地方用人單位對相關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和技術能力的要求,從實踐中總結技術和經驗;學生可以申請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也可將課題的研究內容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切實提高工程技術經驗和應用能力,深入體會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充分體現“科教相融,教研相長,產學研結合”,不流于形式,注重實際發展,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提升教學的質量,創建一支“雙能型”的優秀教學團隊。
3基于“KAP 2+1+1”的遞進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制定應用型本科高素質科研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案時,要充分了解本校學生的特點和專業特色,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以科研教研項目為綱,以制度保障為支撐,以校內理論教學、校企合作教學為主導,以校外企業實習為依托環境,在科教融合理論的基礎上,總結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一種基于KAP(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專業(Profession))2+1+1的遞進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強化教師的科研能力,協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下面以我校的軟件工程專業為例分析基于“KAP 2+1+1”的遞進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KAP 2+1+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模型圖
3.1深化教學改革,構建科學化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大一、大二期間,學生在校內進行理論和實訓的學習,掌握一定的工程工作所需的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并掌握專業學科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自然科學、數學、工程學知識,掌握軟件工程師的核心知識與初步技能[8],為后期的能力培養打好堅實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大三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相應的專業方向,進入專業方向的專業學習和核心工程職業技能的學習與實踐,并在課外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證的學習與認證。全面掌握運用基礎科學知識、計算機技術知識和軟件工程思想及信息技術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后期進入企業見習或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大四時,學生參與到教師科研項目中或者到相關的軟件企業參與實際項目開發,承擔相應的開發任務,熟悉企業軟件流程,在此基礎上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
在整個教學與學習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外語能力和溝通交流、寫作表達能力及學習能力,以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采用邊學習(理論知識)、邊實踐(項目實訓)、邊研究(參與科研)的新型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KAP 2+1+1”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3.2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雙能型”科研教師團隊
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指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開展研究工作、發現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問題途徑的意愿[9]。高校教師應鼓勵和正確引導學生在入學教育之后,自主選擇課外科研的指導老師,并盡可能地參與教師教科研項目的研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加科研會議,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相關的基礎性任務;引導學生做好教科研總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到學做合一,理論應用于實踐。
安徽新華學院作為安徽省第一批建設“2015年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之一,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為科研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保證。根據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鼓勵專業教師組建科研團隊,要求人人入團,打造教師與企業合作平臺,大力促進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科研項目的研究,強化教師的科研實踐,培養優秀的“雙能型”教師。
3.3全面推行導師制,落實寓教于研,實現“科教融合”
地方應用型高水平本科學校要率先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切實把提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知行合一,不斷探索,充分發揮科研的育人作用,倡導科教融合,鼓勵創新團隊將最新研究成果設計轉化為學生實驗教學項目,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促進科研,協同創新,共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
每位教師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內容開展科研或學術講座,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導師,老師擬出相應的試用名單及試用期限,根據適當評估體系考察學生的具體情況,最后決定可以指導的學生名單,如圖3所示。

圖3 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教師在今后的指導中,可以從自己課題中分解出N個“小題”用于學生的實踐教學,并擔任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教師。在學生對該學術領域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導師帶領學生選擇科研課題并且開始進行科學研究,將學生的實踐教學內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挑戰杯、學科競賽等學生素質提升類項目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完成實踐教學內容后便可將相關成果用于申報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和參加相關學科競賽,通過項目資助和競賽獎勵對學生的實踐環節進行激勵,切實提高學生進行創新實踐的積極性[4]。
4結語
基于“KAP 2+1+1”科教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理論體系,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圍繞“學生選題—導師指導—分析—研究問題方法—應用方法”這一研究過程來設計,把科教融合的科研創新的平臺轉化為教學平臺,開辟課外研究課堂,轉換教師角色,引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形成教學和科研的結合,保證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人民網-人民日報時政專欄.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提前五年實現目標[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16/c1001-28059749.html.
[2]廖容.廣西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專業建設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3]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戰略與路線圖(2011-2050年)[M].北京:科學出版社.
[4]張水潮,楊仁法,宛巖.基于科教融合的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5,27(1):79-82,87.
[5]陳鵬,龐學光.培養完滿的職業人——關于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構思[J].教育研究,2013(1):101-107.
[6]曹雪濤.科教融合重在“和而不同”[J].創新科技,2014(7):6.
[7]牛慶瑋,劉永紅,黃保.以科教融合育人觀為指導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34-37,74.
[8]李媛媛.新疆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9.
[9]戴靜.科教融合視角下的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基于武漢某農業高校的實證調查[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4-0103-04
[作者簡介]張平華(1981- ),男,副教授,碩士,從事信息系統與智能決策研究。
[基金項目]安徽新華學院2015年校級質量工程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科教整合的創新人才培養與研究”(2015jy028);安徽省2013年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綜合改革試點(IT服務外包方向)”(2013zy084)。
[收稿日期]2016-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