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的題款藝術歷史悠久,千百年來題款這一中國所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至今也依然保持活力,在當代中國畫的畫面上依然能夠看到它的存在,還有它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題款也迎來了它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發展好它,讓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繼續發揚。
關鍵詞:中國畫;題款;形式;創新
題款是由題跋中的“題”字派生下來的,也稱題畫、題字、落款。題款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題”即畫面上題寫的詩文、畫題;“款”即在“題”后寫的作畫時間、地點以及作者姓名、別號。千百年來題款這一中國畫所特有的形式,已發展成畫面的組成部分之一。至今仍在中國畫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早在唐宋,中國畫中就有了題款,唐代及宋初以小楷題寫姓名于石罅、樹干之中,后稱之為“隱款”、“藏款”。宋中期后題款中開始記寫年月,多以小楷寫一行。自蘇軾、米芾、宋徽宗始,題款三五行,漸漸有了行楷。至元代文人畫開始占據主流,他們能書善畫,題寫詩文不在話下,遂題畫之風漸起。經過明代的發展到清代達到高峰,畫家們開始在畫上題寫詩歌抒發胸中意氣,或寫下短小游記,或寫上對畫法的感悟等。書寫字體上更是有大的突破,此時行書成為了主流,但篆、隸、草、楷也是無所不包,在畫面上各顯神通。
古往今來題款在畫面中展現出了兩大美,一是內容美,另一個是形式美。發展到今天,這兩方面都有所變化,在古代內容美占據主流,今天形式美則成為了主流。當代社會的發展狀態和各種新的藝術思潮造成了這一改變,從而題款在當代的運用也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內容美,題款的內容可以當作作品的注釋,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優美的語言或詞句明確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得畫面和內容融為一體。好的內容是需要有寄托、有趣味的,同時需要畫家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不然寄托和趣味無法在字里行間展現出來。像鄭板橋畫竹,題畫詩有名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他關心民瘼完全出于至性,沒有這樣的真情實感、文學修養,是達不到這種高度的。時至今日,繪畫藝術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創作者的數量與日俱增。可是在當代并不是每個創作者都有高的文學修養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由于我國現行教育體系的影響,加之現代社會浮躁的文化氛圍,創作者們多缺乏文學修養,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夠。這些慢慢的反映到了當下的題款中,創作者們多只是生硬的題寫畫名然后是時間、地點、姓名,沒有內容上的美感。但是所有創作者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自己的真情實感,都有發自內心想要去表達的東西。既然沒有很好的古文功底,何不就用白話文真實、簡短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懷所想。當代藝術接受者們也同樣缺乏應有的文化藝術的修養,在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他們也無法像古人一樣面對作品細細品味、把玩。那么記寫一些清新脫俗的文字,還會給人一種親近之感。如文人汪曾祺在一幅主體為葫蘆的畫中題寫到“電影學院一小院中種葫蘆甚多,昨往開會,歸來寫此”。有如記寫日記一般,寫的通俗易懂,一看便知畫意。他還在一幅《歲朝圖》中題到“我家廢園內有大臘梅花數株,每于雪后摘臘梅花以花絲穿綴配以天竺果一二顆奉祖母插戴”,寫的如記敘散文一般,這樣記錄往事,然畫中有畫,趣味十足。并沒有因為寫的不是文言或詩句而失去了意境和趣味,反而讓人明了趣味所在。我們的創作者們,特別是那些青年創作者們,在修養和閱歷都不太夠的時候,是完全可以這樣學習的,真情實感的文字同樣配得上畫面。
題款的形式美在當下的創作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近現代以來,形式這一概念便深入地影響了各個藝術門類,基本上成了現代藝術的代名詞。古代題款也重視形式美的,但要求僅僅是題寫位置要得宜,以及書法要好,字要有法有體,不亂寫一氣。古代也有一些獨具特色的題款形式,如“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就將字全部填寫在畫中巨石里。“揚州八怪”中的另一位李鱓的題款頗有看頭,不僅字好而且形式多變。畫上橫著一行題款在古代極為罕見,李鱓就在一幅畫著行走在水草中的沙鷗的冊頁中,在畫的右上方橫著題寫了一句:“天地一沙鷗,李鱓。”他還有一幅畫著大蒜和水仙的冊頁,題款則橫著穿過一條單獨耷拉下來的一條葉子,寫著“同是蒜也有雅俗之分”,這個題款不僅內容有趣味,文與畫相得益彰,而且橫向題寫平衡調節了畫面,形式獨特。這些在當時來說是很有形式感的題款,現今已十分普遍。在設計之風盛行的今天,題款的形式美就是在為形式服務,已不再僅僅是要求位置得當、書法美觀,而是題款本身成為了畫面形式構成的一部分。例如廣西畫家梁耀的的題款,多將內容緊緊的寫在一起形成塊狀放在得當的位置,塊狀大小、長短視畫面主體情況而定,整個題款與畫面主體形成對比和呼應,是畫面構成的一部分。例如他的一幅四尺橫幅人物畫,將舞女畫于畫面左邊橫軸的黃金分割線處,題款則寫在畫面右上方縱軸的黃金分割線處,舞女呈長方形上下走向,因而將題款也寫成長方形塊狀左右走向。整幅畫及題款內容極簡,但畫面構成感強。另一位現代畫家朱新建,同樣畫面形式構成感極強,他多畫斗方美人圖,畫上都寫上美人圖三個字,并用線畫長方形將三字圈起。同時用他那拙樸的字體題寫詩詞,將字填寫在畫面需要的空白處,并不整齊的排列,且這些詩文大多與畫面風馬牛不相及。他有一幅美人圖,畫中一裸女、一只貓、一盆花,而畫上題“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無酒學佛,有酒學仙”,這樣完全是為了配合畫面構成,玩的就是形式美。當然書法功力是這些形式構成的基礎,沒有好的書法底子,字撐不起畫面,也就談不上形式與構成。
當下對于青年創作者來說以上兩種形式都是可以學習、創新的。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取長補短,不至于題款既沒有內容美,也沒有形式美,而只有時間、地點、姓名這些“標配”。對待題款,前提是我們要有積極學習的精神,學傳統、練書法、求創新,兼具這“二美”才是我們繼承傳統的終極目標,才能讓我國古人在審美藝術上這一獨特創造繼續展示它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文與畫[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3.
[2]沈樹華.中國畫題款藝術[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9.12.
[3]懷一.人物畫-當代名家名作[M].南京: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6.
作者簡介:張黎,男,(1990.01),漢族,河南信陽人,廣西藝術學院,13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中國畫(山水)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