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芳
摘要:素質教育對中小學舞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舞蹈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在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健全人格和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的培養,以促進學生能夠全面發展。作為中小學舞蹈教育的教師,要注重素質教育,提升學生舞蹈技巧,拓寬學生就業途徑,激發學生舞蹈學習興趣,豐富學生舞蹈實踐途徑,從多維度鍛煉學生舞蹈技巧。本文將對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學舞蹈教育進行研究。
關鍵詞:素質教育;舞蹈教育;教學方式;研究
在素質教育下,如何開展中小學舞蹈教育成為舞蹈教師應當重視的難點,在實際教學中,舞蹈教師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培養,將教學目標與實踐活動有機統一,更好地達到舞蹈人才培養目標。筆者將分別從:素質教育對中小學舞蹈教育的重要意義、中小學舞蹈教育教學現狀、基于素質教育下如何開展中小學舞蹈教育教學,三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據筆者調查,目前我國音樂教學或者舞蹈教學中都存在一些缺失,主要是素質教育的欠缺。對于舞蹈教師而言也存在這樣的現象,過份看重學生專業課程的成績,使得重專業輕文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也給了學生錯誤的心理暗示。所以說,無論是藝術生教師還是藝術生都沒有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引起重視,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全面培養。
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在人文方面所具備的的綜合品質,它包括人文知識以及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也可以細分為文學、音樂、哲學、倫理歷史等諸多小方面,需可以用來結合自己內心的感悟對自我人生價值觀做出判斷和思考。人文精神是為培養藝術生的全面發展,展現藝術生完整人性的基礎,是一個人內涵的修養,只有當一個人具備了一定的人文知識之后,也就意味著他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識基礎,別人可以通過他的語言、動作行為就能判斷他是個有修養的人,這種能夠從外在就觀察到的氣質就是人文素質。所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就是要讓學生從內到外兼修自己的氣質,這是文化、道德的綜合修養。
素質教育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幾方面。首先,提高藝術專業學生人文素質,這不僅是因為藝術專業學生現如今自身修養中欠缺這一部分,也是提高綜合素質的其中之一。其次,素質教育也是促進學生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通常來說,優秀作品是需要高素質的創作中加上優秀的專業技能,才能讓學生所創造的作品富有內涵,氣質獨具。最后,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綜合性的人才越來越吃香,而為了響應時代的需求,藝術專業學生加強素質教育勢在必行,也是為了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有所優勢,不至于淹沒在巨大浪潮之下。
二、中小學舞蹈教育教學現狀
眾所周知,舞蹈是一種流動的藝術,因此具有很高的動作要求標準,在基礎階段就要對學生的舞蹈意識進行開發與培養,但是我國大多數舞蹈教育培訓機構缺少對舞蹈教育的基礎階段強化的認識,所以學生大多都存在協調性較差、零基礎以及柔軟性不佳等情況,針對這些問題不得不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
目前,我國各個舞蹈學校或者藝術培訓機構在舞蹈教育教學中都存在諸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學生舞蹈表演意識的缺乏。對于基礎階段學生的舞蹈教學來講,學生需要進行舞蹈表演意識的開發與培養,基礎階段學生的意識以及興趣都需要被激發和調動,對于初學者而言他們對舞蹈有著無限的憧憬,看似簡單柔美的動作在別人身上體現的婀娜多姿,但是自己做卻沒那么容易,完全找不到感覺,因此這就是當前我國舞蹈教育在基礎階段存在的問題。
其次,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教學理念束縛,許多教師在舞蹈教育教學中都過于注重學生舞蹈動作的教授,卻不注重基礎教育階段的興趣和天賦的培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大多數對舞蹈動作一知半解,因此不知道如何體現美感,所以造成舞蹈的意識動作缺乏,肢體僵硬不協調,所以在中途失去了興趣。
三、基于素質教育下如何開展中小學舞蹈教育教學
將素質教育始終貫徹在整個教學計劃中,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較強的舞蹈人才,使他們在踏上工作崗位時,能夠很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加強對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工作,不僅是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是一位優秀的舞蹈表演者應該具備的能力,總之,在中小學舞蹈教育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勢在必行。筆者將就這一問題進行闡述,分別從:積極開展素質教育活動、激發學生舞蹈興趣、促進舞蹈教學課堂轉型、豐富舞蹈教學活動、借助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專業老師人文素質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積極開展素質教育活動
在對中小學學生進行舞蹈教學時,應加大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力度。社會的發展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校應該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積極在教學計劃中安排相應的培養方式,這樣才能在滿足社會對人才的渴求。在素質教育的培養方面,學校首先要將素質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有比較清晰和明確的認識,其次,要在課堂教學中改變以往的方式,重視對學生在綜合能力的培養上采取適當的策略,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能力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思想意識,真正的實現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完美結合。
(二)激發學生舞蹈興趣
受到生長環境、教學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許多中小學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還沒有完全形成,其自控能力仍有待提升,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課堂示范舞蹈表演動作,再進行理論講解,使得學生被動接受舞蹈知識,從而降低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因此,改革舞蹈表演專業教學方式,應立足于學生實際需要,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轉變“灌輸式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舞蹈表演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新舞蹈時,可以先調查學生興趣,再將其進行整理歸納,針對學生感興趣的方向進行針對性教學。
教師在開展舞蹈教育教學時,可以借助舞蹈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索欲望,讓學生自主尋求舞蹈奧妙,如在學習少數民族舞蹈時,教師可以身穿該民族的服飾,并介紹相關的風土人情,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舞蹈的精髓,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促進舞蹈教學課堂轉型
舞蹈專業機構應根據不同院校的教學風格與辦學特色,遵循教育基本規律與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訓練。當前我國中小學舞蹈教育教學存在著一定的窘況,大多數舞蹈院校仍在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沒有體現出舞蹈教育的特色,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定位模糊,忽略了學生舞蹈技能的教育,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沒有得到充分保障,導致不少舞蹈專業的學生表現能力較差,審美鑒賞力不高。
隨著素質教育的引用,舞蹈專業院校在教育中應當將音樂教育、舞蹈教學與學生的綜合能力相結合,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實用型人才,舞蹈院校只有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找準自己的改革切入點,對舞蹈教學課堂進行轉型,促進中小學學生舞蹈表現力的提升。
(四)豐富舞蹈教學活動
舞蹈表演基本技能是學生今后獲取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課堂進度,統籌舞蹈表演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多途徑提供舞蹈表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練習過程中提升綜合表演能力,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豐富課堂舞蹈活動,將學生分成平均小組,相互指點舞蹈動作,加深對舞蹈表演的印象;二是進行課堂觀摩評比,如在學習完新舞蹈后,可以讓學生組成表演小組,并選取一部分同學為評委,營造輕松愉悅的表演氣氛,讓學生自由切磋舞技;三是拓展課后實踐活動,成立專門的舞蹈表演社團,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課后實踐,培養學生舞蹈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學生朋友的角色,建立和諧師生關系,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各類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尋找學習過程難點,并適當指導學生高難度舞蹈動作,提升學生整體能力。(五)借助多媒體教學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設備舞蹈表演室開始逐漸出現在職專生舞蹈表演教學過程,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設備,將現代化舞蹈元素與傳統文化相融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首先,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各地優秀舞蹈表演,開拓學生舞蹈視野,讓學生接觸多種類舞蹈形式,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表演方向;其次,通過拍攝學生表演等方式,使得學生能及時發現自己舞蹈的不足并改進相關動作。
(六)提高專業老師人文素質
想要學生人文素質得到整體提升,不僅是學生自身努力就可以做到的,還需要具有高人文素質的老師去加以輔助跟引導。學校可以為提高老師的人文素質制定科學的計劃,安排藝術專業的老師分批輪流安排去其它在人文素質做得比較好的藝術院校加以探討跟交流,提高藝術專業教師的人文素質。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對于他們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同樣對于學生的號召力也很大,要想做好藝術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很大一部分與老師的號召力有關,所以要通過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調動教師去對學生言傳身教。
四、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加強,中小學舞蹈教育應將教學重點放在綜合素質培養方面,不僅僅是對舞蹈技巧予以重視,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更多專業性舞蹈人才。其次,舞蹈教師也必須提升自身素質水平,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認識到學生主體性地位,豐富學生舞蹈實踐活動,多關注學生課堂參與性,借助多媒體設備等現代化教學工具,提升學生藝術水平,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幫助學生樹立舞蹈學習信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企業、社會崗位需要,科學制定培養計劃,夯實學生舞蹈基礎,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梁記安.農村中小學舞蹈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大舞臺,2012(01):214-215.
[2]竇永祥.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舞蹈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J].大舞臺,2011(01):217-218.
[3]于彬. 舞蹈教育在提高中小學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 價值工程,2013(21):284-285.
[4]蔡秀娟. 淺議中小學開設舞蹈素質教育課程的必要性[J].藝術科技,2013(03):257-258.
[5]陳慧.中小學舞蹈素質教育重要性的研究[J]. 黃河之聲,2014(06):81-82.
[6]王杰,皮雨鑫. 我國中小學舞蹈教育現狀及面臨問題思考[J].藝術教育,2015(0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