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琰婕 丁穎
【摘要】本文結合信息可視化傳播的特點,探討其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應用,從如何梳理新聞線索、創建故事化情境以及對信息進行軟化和具體化呈現三個方面,分析信息可視化的應用技巧,并提出應用信息可視化手段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信息可視化;新聞傳播;應用
【作者單位】侯琰婕,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丁穎,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立項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研究。項目立項號:GS [2014] GHB0318。
信息可視化在大數據時代到來的同時全面進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從一個眼見為實的實景信息接收環境跳入一個以數據分析為主的圖景信息接收環境之中。新聞傳播也開始大量采用數據圖表、動畫演示等可視化手段,為受眾快速解讀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揭示事物的內涵與本質。尤其是在以“讀圖”為主的信息傳播背景下,這種信息可視化手段更易于被受眾接受,更符合當前受眾快餐式的信息消費習慣。
一、信息可視化研究
1.概念界定
可視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并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1]。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操作界面從文本數據的程序化操作發展成為圖形界面的可視化操作,這使計算機從面向精英人群的專業化應用發展成為面向大眾的普及性應用。可視化技術將煩瑣深奧的操作語言轉換成簡單、直觀的圖形界面與人交互,人們通過視覺感官便能掌握抽象概念的內涵。可視化技術加強了人類認知能力的同時,也帶動了人類對信息可視化的進一步研究。
信息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圖像和數據挖掘的技術與方法,將數據中隱藏的信息以交互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示給用戶[2]。信息可視化正是基于信息數據的龐大、抽象和復雜等特點,以降低受眾對信息的自我消化成本,對信息結構系統、本質內涵及客觀規律進行挖掘,并最終運用圖形圖像的直觀形式呈現,以達到瞬間傳遞龐大數據的目的,實現信息傳遞一目了然的效果。
2.信息可視化的特點
信息可視化在對大數據信息的挖掘與呈現方面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簡潔直觀、真實具體、高效傳播及美觀有趣等強有力的優勢。
(1)簡潔直觀。信息可視化是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及提煉的一個系統性工程,它將大量冗雜的文本內容轉化成簡潔的圖片,將生澀的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的圖示圖表,用直觀的視覺表現元素來替代深奧的理論概念,最終呈現的信息脈絡清晰、重點突出,由此也降低了受眾理解與消化信息的難度,提升了原有文本內容的可讀性,使信息的受眾范圍不斷擴大。
(2)真實具體。信息可視化對信息的提煉并非一個簡單的去血肉、留筋骨的過程,而是用最小的版面空間承載最多的信息內容,通過一個個區域性視覺空間來替代原本冗長的文本內容,對信息的表達不但精確,而且更易于在受眾心中建立起一個立體的信息圖景。因此,信息可視化不但不會對原始的信息資料造成任何損失,反而可以更經濟、全方位地表現信息的真實全貌。
(3)高效傳播。信息可視化對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代替受眾對信息消化和解讀的過程,這一過程免去了受眾對信息進行深加工的所有程序。信息通過可視化手段重新進行編碼,用剖析后的結果替代信息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使受眾跨越對信息的分析與探索環節,直接進入結論的獲取環節,從而節省了受眾自行譯碼的時間。這種高效傳播模式不僅能滿足現代快餐式的信息消費需求,而且其擁有更翔實的內容支撐,是極具養分的。
(4)美觀有趣。傳統信息的文本內容在傳播形式上通常存在枯燥冗長的缺陷,而信息可視化在美化信息方面則具有較強的優勢,利用這一優勢可將信息轉化為可視化的娛樂產品加以推廣,將受眾從一個信息接受者變為娛樂活動的參與者。信息可視化給人帶來的不再是接收生澀難懂信息的壓力,而是受眾參與趣味性信息傳播活動的動力,其中美觀的圖形圖表所具有的趣味性打破了傳統文本信息傳播對受眾信息接受能力要求的局限。
二、信息可視化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技巧
傳統新聞是以客觀報道為原則的,這要求媒體對事實做全面的內容展現,從時間邏輯到空間邏輯、從宏觀環境到微觀細節,都要平鋪在受眾眼前,最大限度地還原事實真相。而展示這些龐雜的信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或版面,同時也消耗受眾大量的時間。如果說傳統新聞傳播是事件發展的過程性呈現,那么利用信息可視化手段所展開的新聞傳播活動則是對信息最終結果性的呈現。信息可視化是對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的創新,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技巧。
1.梳理新聞線索,搭建結構框架
信息可視化在新聞傳播中得以應用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能夠代替受眾去完成對所接收信息的解構與消化,重點是對新聞線索進行梳理:先從新聞信息中剝離出線索節點,再將每一個節點內容進行不同形式的連接,搭建出完整的事件框架。線索節點的連接通常可采用關系流程圖、敘事插圖、樹狀結構圖、時間軸以及空間圖等可視化手段來實現,受眾能快速地從中找到信息表述的關鍵環節和主干內容,并清晰掌握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
傳統新聞傳播活動的敘事一般屬于線性模式,這種模式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即無法對同一時間內不同空間所發生的事件進行橫向展示與對比,多維度空間關系無法呈現;而信息可視化手段在多維空間關系結構的建構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它可以在同一視域下將多維空間內容進行同時呈現。信息可視化的這種非線性網狀化信息呈現側重對事件全貌的結構搭建,如果想在相同的版面空間中運用文本形式來展現這些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
2.創建故事化情境,變受眾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全媒體時代雖然已經解決了信息類型單一化的問題,但傳統新聞傳播從信息呈現方式上來看卻并無太大突破,仍是以一個說教者的姿態向受眾灌輸信息,忽視了對受眾主動參與信息傳播能力的培養。信息可視化則可以通過創建一個直觀的故事化信息傳播情境,清楚地介紹信息內容,甚至是人們并不感興趣的話題。如微信公眾平臺中的自媒體服務號“混子曰”,就是以創建故事化情境傳播而獲得大量關注的成功典范。:“混子曰”為很多生澀難懂的歷史、文化、科技信息創建故事化情境,為許多無生命的概念賦予具體的形象和個性,為它們編織故事情節,從而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這讓原本很多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讀懂的科學信息,轉化成為小學生通過讀圖聽故事都能理解的大眾化軟文,而且內容詼諧有趣,增強了受眾主動參與傳播的欲望。
3.抽象信息具體化
利用信息可視化手段可將新聞信息中的抽象概念進行數據可視化轉換,一般可通過不同的色彩、肌理、形狀及面積大小等可視化元素來詮釋。如柱狀圖、曲線圖等能對“量”的抽象概念做具體呈現;肌理、色彩等能夠讓受眾對“質”的抽象概念有直觀感受;并且在人的認知能力中,圖形圖像比文本內容更容易被記憶,這讓信息可視化的傳播效果更加穩固而持久。
三、信息可視化應用的注意事項
1.提升新聞傳播技能以滿足信息可視化的傳播要求
在對新聞進行信息可視化處理的過程中,從對新聞信息結構的可視化建構到對文字、圖表、視音頻信息的采錄編輯,再到最終可視化新聞的整合制作,都是由新聞編輯獨立完成,這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編輯的職能,是編輯從新聞內容組構專家到傳播設計和信息可視化藝術家的轉變。因此,新聞編輯不但要精通傳統新聞業務的編播技能,而且還要熟練掌握信息可視化的編輯技巧,才能打造出一個豐富多彩、極具吸引力的信息可視化新聞傳播環境。
2.信息可視化只是傳播手段,內容仍是傳播根本
信息可視化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重點在于將新聞內容融入可視化、故事化的具象表現手段之中,讓受眾通過可視化元素就能了解新聞內容與事件的價值,省去了反復研讀文本資料的煩瑣。因此在信息可視化傳播中,往往會出現追求炫酷的信息表現形式而忽視了傳播內容本身重要性的現象,使傳播活動走向華而不實的極端。所以,無論用什么手段來開發新聞傳播形式,都不能離開新聞價值這個根本的核心,各種傳播手段只是用于強化傳播內容的形式,信息可視化手段也不例外。
大數據時代給新聞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新聞傳播手段的轉變引發了一場重大的革命。新聞傳播可以利用信息可視化手段引發受眾的關注、提升受眾的興趣,進而增強信息傳播效果。雖然,目前信息可視化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應用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新聞采編人員能力不足、可視化新聞編輯創新資金投入不足、編創設備更新換代慢等,這些制約了新聞可視化傳播在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媒體中的普及,但由于可視化新聞具有諸多傳播優勢與特點,因此必將成為今后新聞傳播應用手段的一個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