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嗣
【摘 要】在以前的電視新聞節目中,新聞真實性大多是由傳播內容的選擇和報道決定的。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聞逐漸變得娛樂化,也更專注于新聞技術化和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在這樣傳播時代的背景下,“新聞真實性”難以在娛樂化電視新聞中得到保證。本文將著重探討電視新聞娛樂化對于新聞真實性的影響。
【關鍵詞】電視新聞 新聞娛樂化 新聞真實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電視上播放的節目也逐步變得娛樂化,在這樣的大氛圍下,新聞也難以擺脫這樣的影響,逐漸走向娛樂化。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必然會影響到新聞的真實性,所以探求新聞娛樂化身后隱藏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一、概述電視新聞娛樂化及其表現
1.簡要概括新聞娛樂化
現如今,我們沒有辦法給新聞娛樂化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一般是這樣解釋新聞娛樂化的:嚴肅的硬性新聞受到軟化,新聞的嚴肅性大大降低,新聞的軟性內容增多。舉個例子來說,新聞的主要內容逐漸發生改變,能夠挑動起群眾心情的內容增多,日常事件或者惡暴力事件所占的比例增加。但有一點需要我們注意,這樣的新聞內容和娛樂性的新聞內容有著極大的不同,娛樂新聞僅僅是關注明星藝人的趣聞趣事,而娛樂化的新聞則是從本應嚴肅的政治事件中發掘娛樂因素。概括來說,新聞娛樂化是指在新聞傳播的主體中,加入較為娛樂化的內容。
2.電視新聞娛樂化的主要表現
從大的方面來說,新聞娛樂化的具體表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一是標題娛樂化,我們不難發現,一樣的新聞內容,標題不同,就會對受眾有不同的閱讀影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人們能得到的信息量越來越大,面對每天不計其數的大小新聞,標題無疑是吸引觀眾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現在的標題越來越強調趣味性和新穎性,語言開始變得詼諧,具有娛樂性,以此吸引讀者眼光;二是內容娛樂化,在新聞內容的選擇上,媒體越來越少報道政治、軍事等硬性新聞了,而是將報導重點放在了社會、文化等軟新聞上,對于一些硬性新聞,媒體也開始將其用娛樂化的方式報道出來,因此導致新聞媒體越來越著重新聞娛樂業的發展,然而,這一現象無疑是阻礙了新聞業的良性發展;三是報道方式娛樂化,電視新聞節目越來越多地開始報道具有沖突性和矛盾性的新聞,以此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四是主持風格發生變化,在制作電視新聞節目過程中,主持人開始用平民化的視角去看待新聞,用平實親近的口吻報道新聞。例如,一些民生節目,常常用百姓自己的眼光去報道百姓的身邊事,這一表現方式不僅得到了觀眾的喜愛,也得到了媒體界的認可。
二、新聞真實性受到娛樂化的影響
1.改變了新聞的事實
新聞的娛樂化使原有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受到了挑戰,部分新聞為了貼近受眾的生活,卻扭曲了新聞的事實。另外,也常有部分新聞工作者惡意扭曲新聞事實以此獲利。例如,深圳廣電集團在2013年6月報道“湖北一對情侶天臺野戰雙雙墜樓身亡”這一新聞時,采用諸如 “愛情動作片”以及 “貪圖一時享樂”等字眼攻擊死者,并且還引用了《京華時報》2007年刊登的一對全裸男女墜樓事件的照片,對此進行不實報道。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未經核實真實性的情況下發表不實新聞或是惡意扭曲新聞事實,都是對社會公眾的不負責任和對自己新聞工作的不負責任。
向公眾展示事實真相,引導受眾是新聞媒體的職責,為了利益,而使新聞失去了其最重要的真實性,這一現象值得全體新聞媒體工作者反思。
2.新聞報道過于表面化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近些年來涌現了大量諸如微博、微信的SNS平臺,信息的交互性讓頭條新聞的爭奪戰愈演愈烈。為了贏得新聞版面,新聞媒體往往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發布信息,而沒有深入全面地掌握資源,這就使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大大降低,新聞報道開始變得表面化。新聞報道的表面化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同樣誤導了社會大眾的認知。各種暴力、新奇的新聞充斥著各大新聞節目、報紙,但鮮少看到環保、科技這一類的新聞。當今的媒體,不僅要批量地制造新聞,還要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去報道新聞,向大眾還原事實的真相,“不要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而要告訴我發生的事意味著什么”。
3.降低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如今,大眾普遍訴求公信力,這就與信息源的權威密不可分,新聞媒體的性質、規模,觀眾的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公信力。人們通常認為,新聞媒體比娛樂媒體、公營新聞媒體比私營新聞媒體、國家級新聞媒體比地方性新聞媒體更值得信任。在發生個人或社會性危機時,新聞媒體的可信度比街坊鄰里的說法更高。根據國內調查的數據顯示,盡管人們更加輕松地接受了娛樂節目,但是卻對其內容嗤之以鼻,公眾開始不那么期待和接受媒體了。新聞媒體可以通過監督輿論來規范社會,幫助社會的各項機制正常運轉,大眾傳媒的“社會守望者”作用最為重要。公眾尊重那些為公眾提供一流報道和分析,引起社會思考的新聞工作者,但是,部分媒體為了眼前的利益,忽視了這一重要功能,過于低俗化的獵奇煽情被當做賣點。如果觀眾對于媒體的印象打上了“用丑聞做招牌”的標簽時,其權威性、誠信度和公信力就會大大降低,這也意味著其喪失了傳媒應有的職業操守。
“娛樂至死”的語言不管會不會實現,新聞娛樂化的傾向都應該被控制,凡事皆有“度”,超出了這個“度”就必然會走向極端。只要在合理的范圍內轉換,電視新聞節目在文化的內容形式上的轉換、傳輸、處理、存儲、檢索、提取和推廣的功能,不僅僅可以延續文化遺傳,更能讓文化增值。
將新聞用故事化的敘述模式再現,導致“事實性真實”的界限變得模糊了,多樣化的技術也拉大了新聞“再現真實”和“本真真實”的差距,如今,新聞工作者們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報道軟新聞,或是將硬新聞軟化后呈現給觀眾。電視新聞的娛樂化開始蠶食新聞原本的真實性,部分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自律和良知也開始泯滅。新聞娛樂化和新聞真實性之間的博弈戰在未來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盡管新聞娛樂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但新聞真實性始終是電視新聞的生命,是一道不可突破的底線。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卞海霞.電視新聞娛樂化對“新聞真實性”的影響[J]中國傳媒科技,2012(4);[2]蔣建梅.新聞娛樂的文化闡釋[J].探索,2010(3);[3]李曉冬.新聞娛樂化現象淺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