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體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信用,對于個人,是獲得他人認可和合作的重要道德標簽之一;對于企業,是獲得社會肯定、贏得市場的重要法人品格之一;對于國家,是對內得到公民擁護支持,對外受到國際尊崇敬重的重要大國形象之一。早在古代,中華民族就將信用奉為安身立命之圭臬,晉文公退避三舍、商鞅轅門立木,恪守信用、一諾千金的名言和故事浩如繁星。儒家“立人”五德,仁、義、禮、智、信,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主干,誠實守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早已鐫刻到中國人的靈魂中,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里。
雖然歷史的指針已走過千年,到了現代,在中華大地上,人們對于誠信的追求不僅沒有絲毫減退,反而愈加熱切。在現今的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的日益發達,給社會生活帶來了急促而巨大的變化。不可否認,傳統的文化和道德,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受到了強烈沖擊。為了追求眼前短淺的經濟利益,一些人棄誠信于不顧,坑蒙拐騙;一些企業置安全生產于不顧,制假販劣;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置國家信譽于不顧,罔法任性。從公民個人、企業到地方政府部門,失信現象屢見報端。這些行為,破壞了社會和諧,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和生命健康,銷蝕著地方政府的公信形象和權威基礎,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市場經濟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不對失信行為加以規制,任其蔓延,我國傳承數千年的誠信美德便會在這種不正之風的摧殘下逐漸失去生氣。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成為一種常態,我國的道德體系、市場秩序以及治理機制便會錯亂,信任危機和管理危機便會爆發,最終,所有人都將陪著吞食惡果。可以說,加快包括個人信用、企業信用和政府信用的信用體系建設,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法治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都有著刻不容緩的時代意義。對此,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對建立信用體系提出了總要求。2014年6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以下簡稱《綱要》),為加快建設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指明了路徑。
誠如《綱要》所言,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規、標準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建設符合我國現代國情的社會信用體系,需要認清我國目前社會失信現象并非單純由一種因素所導致,而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問題綜合疊加的結果,需要以弘揚傳統文化為支撐,健全法治體系為基礎,以加快建設政務誠信體系、商務誠信體系、社會誠信體系和司法公信體系為重點,政府主導、帶動,全民參與、反饋。
具體而言,對于個人信用體系建設,要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完善個人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完善個人信用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建立覆蓋全國城鎮居民的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對于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市場化原則和法治化原則,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企業信用建設法律法規體系以及企業信用咨詢服務體系等,同時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企業信用擔保、工商登記年檢等制度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對于政府信用體系建設,要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強化政務公開,建立政府信用資料數據庫及開放的平臺,建立政府信用評估制度,鼓勵專業的評估機構對政府信用進行評價,同時完善政府信用法律法規體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是前提。正心,信是基礎。無信,則一事難成。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今天,信用體系的建設不可或缺,它是一塊堅實的基石,讓家國大廈巍峨聳立,讓大廈中的人民安康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