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文 本刊記者/張慧超
推進信用體系建設促進市場秩序規范
——專訪國家工商總局法規司副司長劉永娥
文/艾文 本刊記者/張慧超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存在的誠信缺失問題破壞了和諧健康的市場秩序。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也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需要。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企業的信用建設至關重要,企業的信用建設又需要商事制度進行系列的改革。就如何改革商事制度,推進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本刊記者對國家工商總局法規司副司長劉永娥進行了專訪。
記者:請您談談目前著力推進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有什么重要作用?
劉永娥: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嚴重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市場秩序不規范,企業缺乏誠信意識,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合同違約、逃避債務、商業欺詐、虛假廣告等種種趨利行為踐踏國家法律,違反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給國家和人民的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嚴重影響經濟正常運行,挫傷消費者信心。典型的如前些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溝油”事件,近年來的網絡非法集資詐騙案件等,讓人觸目驚心,已經到了必須重拳出擊,嚴厲懲治的時候了!
眾所周知,當人類經濟發展進入市場經濟的環境后,交易活動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交易的時空瞬息萬變,交易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對財富的貪婪使一部分人不惜拋棄道德的約束,踐踏法律的紅線,違背誠實信用的商業精神,采取種種不誠信手段獲得超額利潤。市場秩序出現亂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違法行為沒有得到有效懲治,監管措施疲軟,違法成本過低,一些違法企業利用低廉、劣質甚至有毒有害的原材料生產出低價商品,反而因具有價格優勢而獲得市場,而生產優質產品的企業因為成本高,價格不具有優勢,反而不具有市場競爭力,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凡此種種,帶來的結果是更多企業超越法律紅線,爭相仿效,采取各種非法方式和手段,不惜以身試法,導致整個市場秩序被破壞。建立社會信用體系,運用信用監管方式,通過公示企業違法信息,讓社會公眾了解企業違法失信情況,擴大社會公眾參與監督的范圍,使市場和社會對違法失信者給予否定評價,不與存在不良信用記錄的企業打交道,同時有關機關給予信用懲戒,達到“守信者處處暢通,失信者處處受限”的局面,以此約束企業守法經營,誠實信用,形成充滿活力而又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記者: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涉及面很廣泛,其中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環節是什么?
劉永娥:社會信用制度的邏輯結構包括信用信息的歸集、公示、分析、評價、使用等一系列環節,其中信用信息公開是信用制度的基礎。信息是人類決策的基礎,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用,一切科學的決策都是建立在全面、準確的信息基礎之上的。在市場交易中,交易相對人、消費者期待了解企業更多的信息,從而進行公平安全的交易和理性消費。在我國,記錄企業信用的各種信息分散存在于政府部門、司法機關、社會組織和企業自身,呈現零散、碎片化形式。這些信息在以往一般不向社會公開,普通公眾無從知曉,信息呈現嚴重不對稱的現象。甚至出現有的企業在這一領域有嚴重的違法違規記錄,而在另一領域卻享受優惠待遇,甚至被評先評優。企業信用信息記錄和公示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關系到信用體系建設能否順利推行,沒有這一環節,信用體系建設的其他工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各地區、各部門應破除地區、部門的藩籬,打破信息孤島,建立信用信息互聯互通機制,為社會信用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記者:以往企業受到行政處罰后特別害怕被曝光,擔心影響企業聲譽和后續發展,但現在企業受到行政處罰后,這些信息將向社會公示,公眾對此特別關注,請問行政處罰信息公示在信用制度中起到什么作用?
劉永娥:行政處罰是國家管理社會的一種重要法律手段,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的。行政機關依法實施行政處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對違反法定義務的當事人給予人身罰、財產罰、名譽罰。沒有行政處罰措施,違法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和有力懲戒,就會放縱違法行為,社會秩序就會陷入混亂狀態。和企業的其他信息相比,交易相對人、社會公眾更希望了解企業是否有行政處罰信息。因為企業的基本信息和經營信息,對于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和經濟實力的大小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而企業是否有行政處罰信息,能判別企業是否誠信守法,更能反映企業的信用狀況。如果企業違法不誠信,為了降低交易風險,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交易相對人很可能由此“一票否決”,轉而選擇其他信用好的交易對象。這就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由市場主體自主選擇誠實守信的交易者,淘汰違法失信的交易者,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對相對人產生一定的壓力。現實執法實踐中,不少違法當事人寧肯承擔高額的罰款處罰,也不愿意執法機關將其違法行為向社會曝光,原因正在這里。因此,將行政處罰的信息公開,可以有效地發揮信用約束的法律評價、道德評價、市場評價的綜合作用,對相對人起到更為有效的懲戒。最近幾年的立法中,立法機關非常重視在專項立法中體現構建社會信用建設的精神,將行政機關公開企業行政處罰信息成為一項法定職責。例如2013年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和2015年新修訂的《廣告法》等法律,明確規定行政機關應將違法當事人的違法信息向社會公布。
記者:在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監管方式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商事制度改革是其中備受社會關注的一項改革措施,我們看到,在商事制度改革中“信用監管”一詞頻頻出現,請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商事制度改革有什么關系?
劉永娥:這個問題非常好。改革商事制度,實現工商注冊便利化,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政府監管方式、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保障創業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這項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改革監管制度,進一步轉變監管方式,強化信用監管,促進協同監管,提高監管效能;通過加強市場主體信息公示,進一步擴大社會監督,促進社會共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我個人認為,商事制度改革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商事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家知道,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務院一些文件中就已經被提出來,各地區、各部門也一度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推動,但一直效果不太明顯,也缺乏有力的措施予以保障。但最近幾年出現了另一番景象,信用體系建設在當下恰逢其時,取得了顯著進展。在立法上,國務院出臺了《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這是第一個涉及信用建設的專門性行政法規,有些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部門規章,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運行,公眾可以隨時直接上網查閱企業信息,多部門出臺信用聯合懲戒備忘錄,各領域的信息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上述工作的進展,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的有力推進,是在商事制度改革框架下積極實施的一系列舉措。另一方面來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有力保障。商事制度改革在于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還權于市場、還權于企業,放寬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降低企業進入市場的成本。但要確保市場主體增加后市場秩序不亂,交易安全有保障,需要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增強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協同、政府監管的共治格局,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能有效確保這些目的的達成。正因為如此,商事制度改革能對以信息公示為基礎,以信用懲戒為核心的信用監管制度加以保障。可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商事制度改革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記者: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社會信用建設也應在法治框架下依法推進,請問工商系統在信用監管方面出臺過哪些立法工作?
劉永娥:工商系統在商事制度改革中高度重視信用監管方面的法制建設,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推進《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起草報送工作。2014年7月23日國務院第5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二是推進《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有關配套規章的制定工作,工商總局在2014年8月出臺了《企業公示信息抽查暫行辦法》、《企業經營異常名錄管理暫行辦法》、《個體工商戶年度報告暫行辦法》、《農民專業合作社年度報告公示暫行辦法》、《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處罰信息公示暫行規定》等5部規章,作為《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配套規章,于2014年10月1日起與條例同步實施。此外,在2015年12月30日出臺了《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明確規定,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信息,將記錄在該企業的公示信息中,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統一公示;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信息將與其他政府部門互聯共享,實施聯合懲戒。上述幾個部門規章,使工商系統實施信用監管工作有章可循,隨著實踐的發展,這些制度將不斷修改完善。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工商系統在推動企業信用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劉永娥:工商系統在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中按照“寬進嚴管”相結合的要求,努力構建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企業監管制度。一是認真做好企業信息公示工作,加強對企業年報公示和即時信息公示進行督促檢查。開展年報公示三年來,公示率均超過改革前的年檢率。二是認真開展企業公示信息抽查工作。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提高對各類市場主體監管的公平性和規范性。三是大力推進經營異常名錄信息管理。啟用全國統一的經營異常名錄數據庫,指導各地加強企業經營異常名錄管理,積極向其他部門推送相關數據,實行經營異常名錄的信息共享。截至6月底,全國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市場主體289.5萬戶,其中企業261.4萬戶。共有45.9萬戶企業通過履行公示義務或糾正違法行為,被移出經營異常名錄。四是積極開展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工作。制定了《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實施方案,配合最高人民法院限制“老賴”擔任公司各類職務共計4.2萬人次。各地積極建立和完善了部門間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了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懲戒。工商系統累計向其他部門提供數據35億條,其他部門累計向工商提供數據11.4億條。五是扎實推進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設。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設工作的通知》,制定了技術方案、數據規范、驗收標準等。目前,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應用,累計訪問量達185億人次,累計查詢量78.5億人次,平均每天有4000萬人次登錄查詢。這些情況表明,隨著信用建設的深入推進,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影響將不斷擴大,市場主體信用意識不斷增強,信用懲戒機制將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