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丙營 李曼
【摘要】 目的 探討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的細胞學診斷與病理分析。方法 54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 全部患者均進行乳頭溢液涂片與細針穿刺細胞學涂片, 將其置于光鏡下對細胞學特征予以詳細觀察, 對比穿刺細胞學診斷結果與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結果 穿刺細胞學診斷符合率為81.48%(44/54), 誤診率為18.52%(10/54), 其中誤診成導管上皮乳頭狀增生患者6例(60.00%), 誤診成乳腺癌患者4例(40.00%)。結論 臨床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采取乳頭溢液涂片檢查結合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較為準確, 對術前診斷有指導作用, 但是診斷病變復雜且多發的患者時要慎重選擇, 特別是針對乳腺腫塊伴隨溢液診斷成乳腺癌的患者, 最好是選擇切除組織病理學檢查。
【關鍵詞】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細胞學診斷;病理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34
導管內乳頭狀瘤屬于較為多見的一種乳腺良性上皮性腫瘤, 大部分都存在乳頭溢液。該疾病術前病理診斷最理想的方法是細胞學檢查, 特別是針對沒有觸及顯著腫塊的患者, 能夠觸及腫塊的患者可運用細針穿刺結合溢液涂片的細胞學診斷方式[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的細胞學診斷與病理分析, 選取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細胞學涂片以及組織病理診斷,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54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全部患者均切除乳腺腫瘤通過組織切片確診。患者年齡26~68歲, 平均年齡(38.8±7.5)歲;病變位置:24例患者左側病變, 27例患者右側病變, 3例患者雙側病變;其中28例患者伴隨有清亮稀薄乳頭溢液, 16例患者伴隨有血性溢液, 10例患者未見溢液能觸及小結節。
1. 2 方法 于穿刺術前詳細掌握患者的病史, 檢查是否存在腫塊, 一旦發現腫塊要從腫塊遠端順著導管引流方向到乳頭處予以按摩和擠壓, 動作應保證柔和;當出現液體時, 選擇末端或是中間液體進行涂片;若患者屬于乳腺腫塊且伴隨有溢液時, 要首先完成溢液涂片檢查, 再按照腫塊形態、活動度以及硬度等予以細針穿刺;按照負壓抽吸法, 選擇7號針頭進行多次抽吸, 一旦發現囊液要將其完全吸除后再次穿刺殘存結節;發現針柄中存在穿刺物時終止抽吸, 在玻片上用穿刺物勻稱涂抹。上述涂片都使用濃度為95%的乙醇予以濕固定, 使用蘇木精-伊紅染色法(HE)完成染色, 予以脫水封固后將其置于光鏡下, 對乳頭溢液和穿刺涂片的細胞學特征進行詳細觀察。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全部患者的溢液檢查與穿刺細胞學檢查結果;對比分析患者的細胞學診斷結果和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
2 結果
2. 1 溢液檢查情況分析 乳頭溢液較為稀薄細胞量少的涂片光鏡檢查顯示主要是泡沫狀的吞噬細胞, 偶爾可見小細胞團結構, 邊緣主要是肌上皮細胞, 形狀表現為棱形, 團內細胞表現為圓形, 核內細胞質相對勻稱。血性溢液涂片光鏡檢查顯示, 泡沫狀的細胞胞質內存在含鐵血黃素顆粒, 能見眾多上皮細胞團, 表現為乳頭狀以及小球形細胞團。
2. 2 穿刺細胞學檢查情況分析 細胞學涂片檢查可見十分豐富的細胞, 腺細胞主要呈現為細胞團排列形式, 主要分為兩種細胞, 一種細胞團偏大, 細胞分布形式呈片狀存在, 邊緣無規則, 中央細胞排列方式為梭形或是篩網狀;另外一種細胞團偏小, 主要表現為球形和乳頭狀。該類細胞團都不存在異型性, 涂片背景中能見裸核細胞以及泡沫細胞。
2. 3 穿刺細胞學診斷與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對比分析 54例患者全部都通過手術切除組織病理學診斷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術前實施穿刺細胞學診斷結果顯示:診斷準確患者44例(81.48%), 10例(18.52%)患者發生誤診, 其中誤診成導管上皮乳頭狀增生患者6例(60.00%), 誤診成乳腺癌患者4例(40.00%), 穿刺細胞學診斷符合率為81.48%。
3 討論
乳頭溢液行細胞學檢查已有很長的發展歷程, 但是發展速度較為遲緩, 和其余器官細胞學檢查發展比較, 乳頭溢液細胞學檢查相對落后[2]。其主要是由于乳頭溢液癥狀較不多見, 無法全部乳腺腫塊患者都隨意采取該方式進行檢查, 在所有乳腺疾病患者中只有3%左右會出現乳頭溢液癥狀[3];還有一個原因是乳頭溢液的細胞學診斷陽性率不高, 曾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4]乳頭溢液細胞學診斷陽性率大約只有38%。
乳頭狀瘤有無發生溢液和腫瘤位置及腫瘤類型有關系。當腫瘤位于大導管時, 較易發生溢液, 而位于小導管時則相對發生率小。乳頭狀瘤較為常見的臨床癥狀表現為乳腺腫塊, 但是腫塊體積不大, 一般直徑≤1 cm。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就診原因通常是發生乳頭溢液, 大部分表現為間歇性和不自主性, 小部分為擠壓后發生溢液[5]。
通過比較溢液涂片與穿刺涂片鏡下顯示情況發現, 溢液性質和穿刺涂片的上皮細胞團形態的顯示存在相關關系。當溢液表現為淡紅色或是稀薄無色時, 穿刺涂片的上皮細胞團主要表現為邊緣無規則且細胞量多, 而很少見上皮細胞團呈現為球形或是乳頭狀分支;當溢液表現為暗紅咖啡樣或是出血性時, 穿刺涂片的上皮細胞團主要表現為球形或乳頭狀分支結構。腺細胞的表現差異和細胞分化存在一定聯系, 前者代表了移行的類型, 后者代表了乳頭狀和腺型的類型[6]。
對比54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患者的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和細胞學檢查結果, 10例患者發生誤診。其中以乳頭溢液癥狀就診的患者有6例, 溢液主要是清亮色, 涂片主要為泡沫樣組織細胞, 不存在上皮細胞團;其中2例患者由于細胞量不多, 不存在明顯乳頭狀結構的細胞團, 其可能和穿刺針沒有抵達導管而置入纖維組織中有關系。4例患者誤診成乳腺癌, 術后通過病理學診斷屬于導管內乳頭狀伴導管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穿刺細胞學診斷準確符合率為81.48%(44/54)。結果表明,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因為結節病變圖像十分復雜且表現為彌漫性, 容易誤診成導管上皮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因此, 臨床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采取乳頭溢液涂片檢查結合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雖然較為準確, 對術前診斷有指導作用, 但是診斷病變復雜且對于多發的患者時要慎重選擇, 特別是針對乳腺腫塊伴隨溢液診斷成乳腺癌的患者, 最好選擇切除組織病理學檢查。
參考文獻
[1] 徐順林.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的細胞學診斷與病理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1(40):85-86.
[2] 陳文祥, 陳俊霖.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22例臨床分析.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2(4):48.
[3] 馬守霞.乳腺巨大囊腫合并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1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21):5280.
[4] 劉偉, 韓蕓蔚, 溫紹艷, 等.乳腺中央型及外周型乳頭狀瘤癌變的外科治療.中國腫瘤臨床, 2011, 38(10):579-582.
[5] 路選.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術后乳腺癌2例.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 2010, 4(5):353.
[6] 張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及其癌變臨床病理分析.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1, 13(6):169.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