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河

【摘要】 目的 分析淚腺脫垂的CT及MRI診斷結果。方法 15例淚腺脫垂患者, 8例采取CT診斷, 7例患者采取MRI診斷, 分析患者診斷結果。結果 8例患者CT診斷為雙側淚腺脫垂, 淚腺密度均勻, 橫斷面顯示淚腺窩空虛, 冠狀面顯示淚腺多在眶緣前方、上瞼顳側, 淚腺上緣內側和直肌群有著較為清晰的分界。MRI診斷淚腺上緣內側和直肌群有著較為清晰的分界, 淚腺與腦白質信號相似, 信號均勻, 橫斷面顯示淚腺窩空虛, 冠狀面顯示淚腺向外下方向移位, 1例單眼淚腺部分脫垂, 橫斷面顯示單側淚腺眶緣前部略微增加, 所有患者無眼球異常或眼外肌異常。結論 CT及MRI診斷淚腺脫垂均具有顯著效果, 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 淚腺脫垂;CT;MRI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54
淚腺脫垂臨床發病率較低, 病因尚未明確, 與先天性病變有關, 也與繼發性創傷有關, 同時眶內壓力增加、淚腺支持結構減退等因素也會導致淚腺脫垂的發生[1]。淚腺脫垂表現為雙上瞼顳側局限性隆起、充血等, 醫師觸診時可發現活動性、分葉狀包塊, 可納入淚腺窩中, 按壓無痛感。對淚腺脫垂影像學診斷, 臨床少有報道, 為了準確診斷淚腺脫垂, 提高臨床確診率, 本文以15例淚腺脫垂患者為例, 分別采取CT、MRI診斷, 其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15例淚腺脫垂患者, 患者均接受MRI、CT診斷, 其中男5例, 女10例;年齡18~70歲, 平均年齡(51.5±6.9)歲;8例患者上瞼腫物, 5例眼瞼腫脹, 2例瞼裂略微變小、上瞼退縮;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1. 2 診斷方法 8例淚腺脫垂患者經CT診斷, 取西門子Plus 4 CT掃描儀對患者橫斷面、冠狀面予以常規掃描, 由眶上緣開始掃描至眶下緣, 掃描基線與硬腭平行, 作為橫斷面掃描;由眼球前緣掃描至前床突后緣, 掃描基線與硬腭垂直, 作為冠狀面掃描。層厚3 mm、層間距3 mm、軟組織窗為300 HU/40 HU。
7例患者采取MRI診斷:采取GE Signa Twinspeed 1.5T MR掃描儀進行診斷, 相控陣頭線圈。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掃描, 為橫斷面T1WI、T2WI, 冠狀面T1WI。于眶上緣掃描至眶下緣作為橫斷面掃描, 掃描基線平行硬腭;于眼球前緣掃描至前床突后緣作為冠狀面掃描, 掃描基線垂直硬腭;在斜矢狀面掃描時, 其基線與視神經平行。T1WI:TR 400 ms, TE 11.6 ms;T2WI:TR 3000 ms, TE 120 ms, 矩陣288×224, 掃描厚度 4 mm, 間距層厚4 mm, 層間隔0.5 mm。
2 結果
2. 1 CT檢查結果分析 8例患者經CT診斷, 均為雙側淚腺脫垂。CT顯示淚腺密度均勻, 橫斷面顯示淚腺窩空虛, 淚腺上部向前移位或向外移位, 部分超過眶緣;大部分淚腺位于眶緣前;冠狀面顯示淚腺多在眶緣前方、上瞼顳側, 淚腺上緣內側和直肌群有著較為清晰的分界。4例患者合并結膜下脂肪疝, 眼球未出現異常情況。
2. 2 MRI診斷結果分析 7例患者經MRI診斷, 6例患者為雙側淚腺脫垂, MRI顯示淚腺與腦白質信號相似, 信號均勻, 橫斷面顯示淚腺窩空虛, 淚腺上部向前移位或向外移位, 部分超過眶緣;晶狀體水平、淚腺最大顯示層面顯示大部分淚腺在眶緣前位置, 1例2眼患者顯示淚腺向眶緣前外側突出, 呈結節狀;冠狀面顯示淚腺向外下方向移位, 在眶緣前方顯示眼球顳側呈團塊狀影, 為類圓形;淚腺上緣內側與上直肌群有著較為清晰的分界, 增強后, 淚腺強化均勻, 信號無異常。1例單眼淚腺部分脫垂, 橫斷面顯示單側淚腺眶緣前部略微增加, 冠狀面位于眶緣前方, 存在淚腺影, 呈橢圓形, 與淚腺眶部走行相同, 增強后淚腺均勻強化。所有患者無眼球異常或眼外肌異常。
3 討論
淚腺脫垂發病機制較為復雜, 與解剖因素、后天因素及慢性炎癥、肥胖、代謝紊亂等因素密切相關。淚腺位于眼眶外上角額骨的淚腺窩內, 具有較為特殊的解剖結構。淚腺周圍被結締組織包圍, 通過韌帶形式粘連周圍組織, 于淚腺窩內固定[2]。一般情況下, 淚腺不易被觸及, 而淚腺支持韌帶和眶隔松弛, 則會導致淚腺脫垂。在淚腺脫垂初觸診時, 無壓痛癥狀, 可觸及上瞼皮下存在自由移動的包塊, 質地較硬, 呈杏仁分葉狀, 可還納入淚腺窩內, 但會反復脫出[3]。隨著淚腺脫垂發生率的顯著提高, 臨床日漸重視對淚腺脫垂的診斷, 且淚腺脫垂的發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外貌。多數患者因淚腺脫垂而就診時, 主要是因為眼瞼發現腫物, 且腫物的位置較為特殊, 使患者感到心理負擔而到院就診。但在臨床診斷時, 必須要選擇有效的診斷措施, 積極區分淚腺上皮性腫瘤、球結膜皮脂瘤、眼結膜下脂肪疝等疾病, 以此提高患者的診斷效果, 為臨床治療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采取CT和MRI診斷, 通過橫斷面、冠狀面可充分顯示淚腺結構, 橫斷面顯示淚腺呈杏仁狀, 位于淚腺窩, 上部在眼球上緣和上直肌群層面, 前緣不超過眶緣。MRI冠狀面在眶緣水平顯示上瞼提肌腱膜為低信號, 呈線形態。因此對淚腺脫垂患者采取CT、MRI診斷, 可清楚顯示淚腺具體情況, 為臨床診斷提供必要的參考價值。
CT和MRI診斷淚腺脫垂時, CT和MRI主要特征為:橫斷面顯示淚腺窩空虛, 淚腺上部向前移位或向外移位, 部分超過眶緣;大部分淚腺位于眶緣前;冠狀面顯示淚腺多在眶緣前方、上瞼顳側, 淚腺上緣內側和直肌群有著較為清晰的分界, 無眼球異常或眼外肌異常。CT顯示淚腺密度均勻, MRI顯示淚腺與腦白質信號相似, 信號均勻, 增強后淚腺均勻強化。因此CT和MRI對淚腺脫垂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可準確充分顯示淚腺具體情況, 為臨床鑒別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CT及MRI診斷淚腺脫垂均具有顯著效果, 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臨床采用CT及MRI診斷淚腺脫垂時, 需掌握淚腺脫垂影像學特征, 準確鑒別其他淚腺疾病, 如淚腺炎, 表現為淚腺彌漫性增大, MRI淚腺信號異常, 并利用橫斷面、冠狀面圖像判斷疾病, 準確鑒別。眼結膜下脂肪疝有時與淚腺脫垂同時發生, CT診斷, 眼球表面顳上象限脂肪腫塊[4], 有清晰的邊界, 與眶內脂肪連接。同時也要準確鑒別淚腺上皮性腫瘤、球結膜皮脂瘤等, 確保患者能夠得到準確有效的治療。
綜上所述, 對淚腺脫垂患者采取CT、MRI診斷時, 需掌握淚腺脫垂的臨床表現及圖像表現, 必要時聯合CT及MRI技術進行診斷, 以此提高臨床確診率。
參考文獻
[1] 于文玲.淚腺脫垂的CT及MRI表現.放射學實踐, 2010, 25(1): 33-36.
[2] 寧燕, 齊鑫, 賈卉, 等. 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建對淚腺脫垂的診斷價值.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1, 19(2):146-148.
[3] 于文玲, 王振常, 燕飛, 等. 淚腺脫垂的CT及MRI診斷// 全國第6屆頭頸影像學進展學術研討會, 2007.
[4] 張向向 .淚道的超聲顯像及生理測值研究.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10, 26(1):15-18.
[收稿日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