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在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82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1例。對照組采用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 觀察組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月經量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后, 觀察組患者復發率為7.32%, 低于對照組的24.39%;觀察組患者妊娠率為80.49%, 高于對照組的53.6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效果顯著, 臨床可進行推廣。
【關鍵詞】 宮腔鏡;電切術;刮宮術;子宮內膜息肉不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89
子宮內膜息肉為常見婦科疾病, 臨床數據顯示其多發生在≥35歲婦女群體中, 會造成患者陰道不規則流血, 還可造成患者不孕[1]。一般情況下, 患者息肉較小時并無明顯癥狀, 存在著較大的誤診可能性。宮腔鏡的運用大大提升了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準確率及治療效果, 為進一步探討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效果, 選取本院82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 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1例。對照組年齡26~40歲, 平均年齡(32.3±2.4)歲;其中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28例, 復雜性子宮內膜增生13例;觀察組年齡25~40歲, 平均年齡(32.5±2.5)歲;其中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27例, 復雜性子宮內膜增生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月經結束后1周進行手術治療, 取膀胱截石位, 適度擴張宮頸管后置入宮腔鏡, 對照組患者于宮腔鏡直視狀態下對子宮內膜息肉大小、位置等進行查看, 后刮除息肉并采用負壓吸引宮頸。觀察組在宮腔鏡直視下采用環狀電極于息肉基底部進行電切, 同時依照患者具體情況切除息肉旁子宮內膜, 后采用負壓吸引宮腔。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安宮黃體酮4 mg, 2次/d, 連續治療3個月。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量變化情況, 隨訪1年, 統計兩組患者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及成功妊娠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量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月經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月經量與治療前相比均明顯減少,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月經量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c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bP<0.05
2. 2 兩組患者復發率及妊娠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妊娠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為生育期或更年期婦女臨床常見疾病, 突出表現為月經量增加及不孕等, 其造成不孕的原因當前并未有效確定[2, 3]。有臨床研究表明, 其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由于子宮內膜息肉多數情況下發生在子宮同輸卵管的結合部位, 可能會導致輸卵管開口阻塞, 從而對精子移行、精卵結合產生干擾, 導致不孕[4]。②在出現多發或者是巨大子宮內膜息肉的情況下, 宮腔形態及宮腔容積會發生改變, 可能會在宮腔內形成占位, 從而嚴重影響子宮內膜血供, 對受精卵的發育造成阻礙, 或者是對精子運輸和胚胎著床造成阻礙, 導致患者不孕[5]。③在子宮內膜合并感染或存在長期慢性炎癥的情況下, 宮腔內環境較差, 不利于精子的存活及受精卵的著床[6-8]。從上述原因分析來看, 有效摘除內膜息肉, 同時消除子宮內膜炎癥癥狀并阻止復發, 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關鍵所在。
臨床以往常用藥物治療或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 但是臨床研究表明, 藥物治療效果較差, 且宮腔鏡下刮宮術容易造成患者大出血、人工流產綜合征, 同時也存在著較大的引發感染的可能性。宮腔鏡在子宮內膜息肉中的應用, 可在準確定位情況下徹底清除子宮內膜息肉, 且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 可有效保持患者子宮內膜的完整性, 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 不會對患者卵巢功能造成影響[9, 10]。
在本次研究中, 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 結果表明,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月經量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后, 觀察組患者復發率為7.32%, 低于對照組的24.39%;觀察組患者妊娠率為80.49%, 高于對照組的53.6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效果顯著, 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潘凌云, 顧紅, 袁巧玲, 等.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療效對比.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25): 591-593.
[2] 王云.宮腔鏡下刮宮術與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療效. 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27):4272-4273.
[3] 丁月紅.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療效對比.當代醫學, 2013, 19(8):31-32.
[4] 徐紅.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療效對比.中國內鏡雜志, 2010, 16(6):591.
[5] 楊艷明.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臨床療效對照研究.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11):2419-2420.
[6] 張飛飛.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4, 12(21):117-118.
[7] 李湛.剖宮產子宮切除術相關情況分析.中國全科醫學, 2014, 17(15):1766-1768.
[8] 區潤玲.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分析.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14):1912-1913.
[9] 王秋媛. 116 例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妊娠剖宮產影響的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32):5098-5099.
[10] 孫紅霞, 張文淼.三種不同剖宮產術式腹腔粘連形成的比較與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18):2869-2871.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