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池
2016年3月21日,潼南區柏梓鎮中渡村。
村黨支部書記鐘明經過吳庭芳家門口時,習慣性地和吳庭芳寒暄幾句。
“月底等溫氏豬場結清賬,我就喊你去領錢。”鐘明說。
吳庭芳直搖頭:“我修建房屋,你墊了不少錢,賣豬收入先還你。”
“那可不行!你這才剛剛脫貧。等經濟寬裕了,再還錢也不遲。”鐘明態度很堅決。
吳庭芳原來是村里的深度貧困戶。
鐘明為何要幫他墊支這么多的錢?這還要從鐘明率先帶領村民創業就業說起。
創業
2012年8月的一天,中渡村便民服務中心。
一個西裝革履的中年男人走進來。
“我找村黨支部書記鐘明。”
正在值班的鐘明馬上迎上去:“徐經理您來了!”
徐經理名叫徐征,來自潼南溫氏畜牧公司。
不久前,柏梓鎮招商引資,將該公司一個養殖項目引入中渡村。
一座占地十幾畝的溫氏豬場,隨即在中渡村開工建設。
徐征此次前來,正是想與鐘明一起去察看工程進展。
看著即將建成投產的豬場,鐘明開始為村里打算:要利用好豬場,帶動村民就業創業。
徐征表示,溫氏豬場可以與村里養殖大戶合作,一起養豬。
“怎么個合作法?”鐘明問。
“由溫氏豬場提供豬仔、飼料、技術給養殖大戶,生豬出欄后,潼南溫氏畜牧公司以合理價格回收。”徐征說。
“明天我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
第二天,鐘明把村里的養殖戶聚集起來,商量養豬合作一事。
按照溫氏豬場的合作要求,養殖大戶需要建設規范的養殖場。
鐘明剛介紹完相關情況,就遭到不少人反對。
“建設一個養殖場得十幾萬元呢,萬一賺不了錢怎么辦?”
“假如豬仔養不活怎么辦?”
這場動員會開得并不成功。
晚上,鐘明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為養豬合作的事傷腦筋。
雖然有很大風險,但做成功了不就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嗎?
想到這里,鐘明從床上一躍而起:我自己來!
于是,鐘明成為村里首家與溫氏豬場合作的養殖戶。
“不愧是一名老黨員,這么積極發揮模范作用、帶頭創業!”簽合作合同時,徐征對鐘明說。
“有風險我愿意承擔,等盈利了,我再帶領更多養殖戶加入合作。”鐘明拍拍胸脯說。
創新
2015年7月底,潼南區柏梓鎮召開扶貧攻堅工作會,學習傳達市委和區委有關精神。
鐘明一邊傾聽領導講話,一邊思考中渡村的扶貧工作。
中渡村有38戶貧困戶,其中2戶為深度貧困戶。
根據潼南區扶貧攻堅大會精神,2015年底前,潼南區要全面完成脫貧任務。
這就意味著,接下來的半年里,全村38戶貧困戶要全部脫貧。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鐘明當然明白肩上的擔子——這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工作,必須落實好。
如何落實呢?
鐘明想到了生豬養殖。
2012年8月,鐘明跟溫氏豬場簽訂合作合同后,很快建設了自己的養殖場。
當年9月,溫氏豬場提供的首批500頭豬仔投放進鐘明的養殖場。
半年后,鐘明飼養的首批生豬出欄,扣除工人工資,凈賺5萬多元。
看到了效益,村里其他養殖戶紛紛加入到合作當中。
截至2015年9月,鐘明的養殖場已經出欄6批生豬。與他一樣,中渡村其他養殖戶也獲得了可觀的利潤。
何不讓這些養殖大戶帶動深度貧困戶從事養殖業呢?務實能干的鐘明想到這點子后,立馬展開實際調查。
“你們愿意養豬不?”鐘明挨戶走訪貧困戶。
調查結果卻不樂觀。
“你看我這身體狀況養得了豬嗎?”深度貧困戶張天才無奈地說。
“我還要去城區攬活,沒得時間養豬。”深度貧困戶吳庭芳經常不在村里。
面對現實,鐘明轉念一想:既然貧困戶沒條件養豬,自己就該幫他們想想辦法!
“我幫你們養!”鐘明堅定地說。
就這樣,鐘明創新性地想出了“生豬托管代養模式”——由養殖大戶為深度貧困戶代養生豬,生豬出欄銷售后,純利潤分給貧困戶。
柏梓鎮扶貧攻堅工作會后不久,鐘明將“生豬托管代養模式”的想法匯報給鎮黨委書記胡廣建。胡廣建連連叫好,表示將“生豬托管代養模式”在全鎮范圍內推廣。
共贏
“來,簽個字,你們每人就擁有3頭豬仔了。”
2015年9月底的一天,鐘明將《生豬托管代養協議》遞給吳庭芳等3名貧困戶。
根據協議,溫氏豬場每年(分兩批)給每戶貧困戶提供6頭豬仔,豬仔由鐘明的養殖場代養,生豬出欄后,銷售收入為貧困戶所有。
“我們提供給養殖大戶的豬仔費用最后會從銷售額中扣除,但提供給深度貧困戶的豬仔是免費的。”徐征說。
這意味著,深度貧困戶通過這6頭豬,每年能獲得約2000元收入。
鐘明簡單算了一下賬:“再加上政府每年給的1000元補助,一年至少有3000元收入,脫貧指日可待。”
“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竟讓我給撞著了。”吳庭芳喜滋滋地說。
盡管鐘明已經幫吳庭芳代養了生豬,可他對貧困戶的關心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延伸到其他方面。
一天,吳庭芳對來訪的鐘明說:“現在政府扶貧力度這么大,我基本生活有保障了,明年就留在村里了。”
“你這身體越來越不行了,出去當‘棒棒也不是長久之計。”
“只是這老房子快要垮塌了,得翻新才能長期住。”
鐘明清楚吳庭芳的意思——翻新房子需要錢,吳庭芳沒這筆錢。
“你可以申請危房改造補助。”鐘明詳細地向吳庭芳介紹了相關政策。
在鐘明引導下,吳庭芳很快申請到一筆危房改造補助,開始修建房屋。
當鐘明得知這筆補助不足以修建完整棟房子時,就自己墊錢買建材,幫助吳庭芳蓋好了房子。
墊了多少錢進去?鐘明沒去計算;這錢何時能還上?鐘明也沒去想。他憨厚的面容上,顯露出的只是滿足和欣慰。
“我當村黨支部書記8年多了,一天一天看著全村逐步脫貧,鄉親們走向全面小康,這才是我最大的追求。”鐘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