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浚中
2016年3月16日,梁平縣科學委員會辦公室外,細雨漸起。
辦公室里,縣科委主任郭培元正奮筆疾書。這天下午,他要參加一場關于企業創新發展的討論。
發言材料擬定,郭培元抬頭望了望天空。遠方天際線邊,陽光努力穿透云層,映射出耀眼的光芒。
郭培元放下筆,看著桌上的2015年度縣域企業發展匯報材料,臉上露出微笑——去年,全縣企業承擔國家“863”計劃、市級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科研項目近20項,大大提高了梁平企業的研發能力,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創新發展。
而就在幾年前,因為縣域內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創新能力幾乎為零,他這個縣科委主任的作用并不被看好。
如今,郭培元常常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做到的?”
每一次,他的回答都很果斷——創新。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扮演好創新發展的四個角色。”郭培元說。
創新思維宣傳員
時間回到2008年初的一天,梁平縣政府的一間會議室里。
“研發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沒有研發,就沒有企業的未來。”會議桌一端,郭培元面前放著一臺筆記本電腦,正在給企業主講課。
會議桌周圍,企業主們翹著二郎腿,有些不耐煩。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但郭培元的培訓課絲毫沒有結束的意思。
企業主們坐不住了。
“我下午還要談一筆生意,好久下課?”一位企業主率先打斷了郭培元的話。
“是啊,我們都很忙。”臺下冒出一陣嘀咕聲。
郭培元直起身,環顧四周——企業主們面面相覷,氣氛有些尷尬。
“啪嗒。”一位企業主從口袋里掏出打火機,點了一根香煙。
“郭主任,你講的這些有啥用?”他從嘴里吐出一個煙圈,咧嘴一笑。
企業主們開始向郭培元“發難”。
“我們都是加工企業,東西能賣出去就行。”企業主說。
“如果經濟形勢不好了怎么辦?”郭培元反問。
“難道研發不要人才不要錢?”企業主針鋒相對。
“人才我來找,資金可申請項目解決。”郭培元加快語速。
會場再次陷入沉默。
接著,郭培元打破平靜:
“都說中國是世界的加工廠,但在很多領域,中國企業處于產業鏈的最底層!”
郭培元的話,讓企業主們有些臉紅。
最終,這場會議不歡而散。
創新技術引進員
2009年7月的一天,梁平縣工業發展大會剛結束,郭培元就匆匆走出會場。
“郭主任,等等!”一個熟悉的聲音從背后傳來。
郭培元回頭一看,是縣里的招商負責人,旁邊還跟著一位陌生人,但又似曾相識。
“這位是縣里一家二極管公司的董事長,叫李述洲。”招商負責人指了指陌生人。
“哦,認識。他就是那個在我課堂上反對聲最大的人。”郭培元一拍腦門,腦海深處的記憶復蘇。
現場氣氛有些尷尬。
“直說了吧,如今這家企業經營困難,怎么辦?”招商負責人說。
“創新!” 郭培元沒有半點遲疑。
“我們沒有研發力量,也沒有資金。”李述洲有點膽氣不足。
郭培元看了眼李述洲,放慢語速:“我可以幫你。”
旋即,郭培元拋出問題。
“我如果給你找2萬元材料費,能搞幾個產品?”
“三四個吧。”
“那3萬呢?”郭培元又問。
“6個。” 李述洲的眼里透出些許遲疑。
“反正你的企業瀕臨倒閉,怕什么!”郭培元拍了拍他的肩膀。
“那就試試!”李述洲咬咬牙。
這一試,讓企業的命運峰回路轉。
不久,郭培元請來7位專家,開發出6項新產品,產品暢銷。
“這些專家你是怎么請來的?”李述洲不解。
郭培元笑了笑,吐出一個字:“磨。”
創新技術推廣員
2009年的一天,梁平縣張鴨子生產基地,郭培元與梁平張鴨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昌仁在廠區踱步。
這時,七八輛卡車載著上千只鴨子從身邊駛過。鴨子蜷縮著腳,擠在籠里。
望著汽車遠去的背影,郭培元心頭一驚:“山東車牌?你們用的不是本地鴨子?”
“我們也正為此發愁。”劉昌仁嘆了口氣。
原來,梁平縣雖有中國鴨鄉的美譽,但鴨子品種雜亂,導致鹵制時口感不一。
企業小規模生產時,尚可進行人工挑選。但企業開始流水線作業后,本地鴨子就無法滿足需求了。
“活禽長途運輸不但成本高,而且有食品安全隱患。”劉昌仁面露急色。
“如果鴨農能統一養殖一個品種……”劉昌仁欲言又止。
劉昌仁心里清楚,要想改變一個地區的養殖品種,談何容易。
“我來幫你推廣。”郭培元的話干脆利落。
幾個月后,梁平縣星橋鎮高都村。
“老唐,好久換新鴨種?”郭培元一腳邁進養殖大戶唐云富家里。
“不換!我的鴨子不愁銷路。”唐云富有些得意。
“等梁平鴨的口碑毀了,你還能掙錢?”郭培元深吸一口氣。
唐云富蹲在門檻,沒有說話。
“新種鴨抗病強,省藥錢。”
“新種鴨品質好,收購價高15%。”
“一增一減,一只鴨能多賺7塊錢!”
郭培元用手比畫著,算出一筆經濟賬。
“當真?”聽到這里,唐云富眼睛開始發亮。
“信譽保證!”郭培元拍了拍胸脯。
就這樣,郭培元一連跑了幾十家養殖戶,當起了新種鴨推廣員。
最終,全縣280多家養殖戶改養新鴨種,梁平鴨質量大為提升,張鴨子公司的貨源得以穩定。
創新發展規劃員
2015年底的一天,重慶境內一條高速公路施工現場。
一輛工程車開來,停在路沿。車的四角伸出液壓柱,牢牢撐在瀝青路面上。
一陣轟鳴聲響起,車身傳動軸啟動,履帶將幾臺機器依次傳來。
打孔、放護欄立柱、灌漿……
不到十分鐘,一根高速公路護欄立柱安裝完成,比以往的人工作業節省時間數十倍。
這一改變正是出自郭培元的謀劃。
2013年底,現任重慶宏工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的李群峰找到郭培元。
“我想創業,制造高速公路護欄立柱安裝機械,如何?”李群峰說了自己的想法。
“容我想想。”
幾天后,郭培元來到高速公路護欄立柱安裝場地。
只見五六名工人圍成一圈,正在費力地安裝立柱。
“如果能制造一種設備,改變這種粗笨的安裝方式,產品一定很有市場。”郭培元一邊細心觀察,一邊盤算著。
一連幾天,郭培元都在翻看國內外文獻,希望從中汲取靈感。
“新機器要節約人力、操作簡便……”幾周之后,郭培元給出建議。
半年后,新機器研發成功,得到市場認可。
2015年底的一天,李群峰得到消息,自家產品被仿冒。
“立即起訴!”李群峰從容應對。
原來,在設計之初,郭培元就為企業制訂了產品研發和專利申請“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
“這一切,你是怎么想到的?”事后,李群峰不解。
“發展規劃要符合創新理念。”郭培元抿嘴一笑。
在郭培元的帶領下,梁平縣科委轉變觀念,用創新思維謀劃創新發展,以創新作為推進創新發展,在梁平打造特色工業強縣的宏圖上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