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弘
當前,貧困區縣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扶貧攻堅是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場硬仗。經過多年扶貧奮戰,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已經脫貧,余下的都是“硬骨頭”,致貧原因復雜,過去一招管用、一舉多得的做法已很難奏效,限時打贏扶貧攻堅戰,必須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
涪陵區的扶貧攻堅之路,正是沿著這樣的路徑,以破解扶貧工作各個重難點環節為目標,通盤謀劃、綜合施策,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制、對癥下藥,成體系地打通扶貧攻堅創新鏈條,以精準之“鏈”攻扶貧之“堅”,最終啃下了扶貧攻堅這塊“硬骨頭”,為其他正在脫貧攻堅戰場上鏖戰的地方提供了有益借鑒。
攻堅路徑一:精準識別貧困村個性化扶貧需求,讓扶貧從大水漫灌到量身定制。
外地有個村子,見鄰村發展核桃奔了小康,于是也引入核桃項目。
卻不想,核桃品質和鄰村差了十萬八千里。
為何?
原來,兩村雖相互接壤,卻因處在同一山脈兩側,氣候并不相同——臨村氣候干燥,因此核桃品質上乘;這個村氣候濕潤、缺少日照,因此核桃也就肉質稀松。
這個故事說明,精準扶貧的要義之一,就是不能“一視同仁”。同樣是貧困村,其資源稟賦、貧困程度、扶貧潛力卻各有不同,如果在扶貧工作中“一視同仁”,勢必造成大水漫灌的窘境,虛耗資源不說,脫貧也難顯成效;相反,只有準確識別每個貧困村的個性化脫貧需求,才能精準施策、順利脫貧。
在中央和市委“六個精準”導向下,涪陵創新推出“四定四評”精準識別標準體系,按照致貧原因、資源稟賦、產業潛力等不同指標,將貧困村劃分為三類,再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規劃,從而實現了扶貧資源的“精確投放”。這是涪陵打贏扶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前提。
攻堅路徑二:注重對脫貧生態環境的綜合改造,通過補齊地區生產力“短板”,助推大面積自主脫貧。
非洲國家馬里的北部名城通布圖,在古代憑借從其境內穿過的跨國商道,成為一個繁華城市。
近代以后,通布圖經濟迅速萎靡,淪為貧困地區。
這是因為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亞非商道改了道。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貧富,自有其“生態環境”。
因此,在扶貧攻堅中,一定要注意改善“脫貧生態環境”。
打贏扶貧攻堅戰,涪陵除按照“解八難”“建八有”的貧困村脫貧標準進行建設外,還圍繞扶貧產業發展需要,確立了1222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幫助相當一部分貧困戶走上自主脫貧的小康路。
攻堅路徑三:深化產業項目和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讓項目紅利深度互惠。
對貧困群眾而言,一些扶貧產業項目催生的增收比較有限——要么通過流轉土地獲得租金,要么進入產業務工獲得工資。這就限制了產業項目的持續成長,也導致其拉動貧困群眾增收乏力。
涪陵的辦法是建立完善產業扶貧項目和貧困群眾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
在扶貧攻堅中,涪陵積極推動產業扶貧項目和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農村危舊房改造、農村道路建設等民生政策“抱團”,同時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進一步擴大農業基地和園區規模,增加貧困戶租金、入股分紅、務工等收入,推動成熟產業項目和貧困人群深度融合。這就改變了以往產業項目對貧困群眾增收的單一拉動,形成了可以持續穩定增長的復合型增收模式。
攻堅路徑四:高度重視長效幫扶機制建設,構筑防返貧安全保障網。
“你最怕什么?”一次采訪時,記者曾這樣詢問一名貧困戶。
“最怕好不容易脫了貧,結果因為一場水災、一場大病就返了貧。”貧困戶說。
這個擔心,正是扶貧攻堅必須攻克的最后一道難關。
因此,市委、市政府才反復強調,扶貧攻堅要做到“短期能脫貧,長期不返貧”。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涪陵針對全區建卡貧困戶中的特殊困難人群,制定了低保兜底、因病致貧戶中重病患者醫療救助、建卡貧困戶農房保險等多項政策,同時規定在貧困戶脫貧三年內,相關對口扶貧干部、項目等“脫貧不脫手”,這一系列長效幫扶機制,有效地構筑起一道防止返貧的安全保障網。